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上海“抢劫邮政储蓄所”案告破 民警回顾20年追捕点滴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上海> 要闻 > 正文

上海“抢劫邮政储蓄所”案告破 民警回顾20年追捕点滴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2-08-23 17:23

上海“抢劫邮政储蓄所”案告破民警回顾20年追捕点滴

  目前,犯罪嫌疑人沈某因涉嫌抢劫罪已被上海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上海警方供图

  中新网上海8月23日电 (记者李姝徵)“稳了!就是他!”看着眼前这个表面平静、眼神却难掩惊慌、身体不禁颤抖的男子,参与现场抓捕的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一支队副支队长段永昕确定,他就是专案组不懈追捕20年的抢劫邮政储蓄所案犯罪嫌疑人。

  自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开展以来,上海公安机关在深入严打突出违法犯罪的同时,统筹整合各类侦查资源,持续加大积案的攻坚力度。上海警方23日表示,近日,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从当年案发现场的痕迹入手,运用最新刑事技术获得突破性线索,会同杨浦分局侦破“2002.8.1”抢劫邮政储蓄所案。

  经过20年不懈追踪,这起曾一度轰动上海滩的大案,随着犯罪嫌疑人的落网,终于告破。

  上海警方侦破“2002.8.1”抢劫邮政储蓄所案。 上海警方供图

  抢劫后仓皇逃匿 警方20年不懈追捕

  时间回到2002年8月1日,当天中午12时30分许,一名身着白色圆领广告衫、浅蓝色牛仔裤,戴着太阳眼镜的高个青年男子走进了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路上的工农邮政储蓄所,前往柜台假意办理储蓄登记,之后突然从“包裹收发”窗口翻入柜台内,用水果刀逼退营业员、劫得10万元(人民币,下同)现金后仓皇逃走。

  图为当时案发现场。 上海警方供图

  案发后,上海市局刑侦总队立即会同杨浦分局成立专案组开展侦查。综合现场勘查和视频录像分析,专案组初步推断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和年龄,随即兵分多路,围绕嫌疑人样貌特征、衣着打扮等开展大量走访调查工作,并在沪苏浙皖等地新闻媒体上悬赏通缉,但由于现场遗留线索较少,同时受到当年工作条件、侦查技术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始终无法确定嫌疑人的身份信息,案件侦查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案件一日不破,专案组一日不撤。”20年来,虽然办案民警换了一批又一批,专案组始终没有放弃,每隔一段时间,侦查员们就会翻出案卷进行复查,对照着每一个可疑点重新梳理分析,只要有新的线索,就会立即逐一进行核查。期间,专案组的足迹遍布中国20余个省市,积累的案卷多达200余册。

  刑事技术持续突破 案件真相浮出水面

  经过一代代专案组民警的不懈努力,加上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助力,这起轰动一时的抢劫邮政储蓄所案终于有了重大突破,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刑技中心民警刘志雄是痕迹检验高级工程师,从警31年以来始终站在刑事技术前沿,运用最新技术成果先后助力侦破各类案件3800余起,包括命案积案30余起。在他的脑海里,烙印着邮政储蓄所抢劫案等陈年积案的痕迹特征,日日不敢相忘,时时拿出来复盘。

  这一日,刘志雄如往常一样打开电脑,运用最新的刑事技术寻找新的线索。突然,他凝视着电脑屏幕,神情难掩兴奋,屏幕上显示的痕迹物证和那枚在他脑海里储存了20年的痕迹物证高度吻合。由此,一名沈姓男子进入了警方视线。

  然而,当年那起案件至今已有20年,时间跨度长、相关人员变化大,仓促行动对沈某实施抓捕,极有可能打草惊蛇。对此,专案组围绕沈某开展了耐心细致的调查,尤其对他的生活、从业经历,特别是案发前后经济状况开展全面排摸。从专案组收集的多方证据来看,沈某确有重大作案嫌疑。

  制定详尽抓捕计划 嫌疑人20年后落网

  在对沈某的日常作息、行为轨迹进行研判分析后,专案组制定了详尽的抓捕计划。“立即动手!”随着一声令下,2022年8月14日6时许,专案组成功在犯罪嫌疑人沈某位于上海的居住地将其抓捕归案。

  到案后,面对警方详实的证据,沈某对自己所犯罪行供认不讳,很快交代了二十年前因结婚、买房、生子,花费了大量资金,手头拮据,故萌生出想“搞点钱”的念头。2002年7月31日,沈某去朋友家游玩时,路过案发邮政储蓄所时发现该储蓄所人手不多,便决定实施抢劫。8月1日中午,沈某携带家中水果刀窜入邮政储蓄所,假装在柜台上登记储蓄,后突然从窗口翻入柜台内,持刀威逼营业员,并将柜台箱子内的10万元抢走。作案后,沈某迅速逃离上海。

  目前,犯罪嫌疑人沈某因涉嫌抢劫罪已被上海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上海警方表示,将持续深入推进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综合运用最新刑事技术等各类侦查资源,在蛛丝马迹中寻求突破口,力争在打现案、破积案方面取得更大战果,切实维护城市持续安全稳定。(完)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深化"千万工程" 建设未来乡村

  • 世乒赛:孙颖莎女单夺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作为贵州本地数字货运平台,满帮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把车货匹配时效从数天大幅缩减到分钟级别。
2023-05-29 10:06
早上7点半,河南省柘城县辣椒育苗基地工作人员张红霞准时来到温室大棚。
2023-05-29 10:04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这颗卫星是“一国两制”下澳门和内地合作的产物。卫星升空后将至少在轨运行五年,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开发先进科学数据产品服务提供平台。
2023-05-26 09:2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创新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2023-05-26 09: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2000年前后,不少省市就政务信息的开放共享等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但随着数据立法的兴起,多数地方的政务信息立法被废止。
2023-05-25 10:0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一个个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开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到今天,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此外,科技小院模式还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逐渐走向世界。
2023-05-25 10:05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集北斗导航、5G通讯、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于一体。专家表示,去年以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呈现规模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
2023-05-25 10:08
5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以下简称“禁止清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征求意见稿)》基础上,此次正式发布的“禁止清单”对科研人员、依托单位、评审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的24类行为进行了规定。
2023-05-25 10:07
2022年底,按照科技部等八部委《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涉及21家科研单位和6个地方、为期2年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拉开序幕。
2023-05-25 06:05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生物基尼龙替代化石基尼龙、高效生物合成人乳寡糖……今天,这些原料都可以在工业厂房里生产出来。
2023-05-25 06:05
目前,高三学子们已进入高考冲刺阶段,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关数据显示,75%的学生在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会给考生造成一定影响。
2023-05-24 09:31
产业转型可能带来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而在广东中山,当传统的产业工人遇到数智化转型,又会呈现怎样的情形?
2023-05-24 09:29
23日12时30分许,2023年珠峰科考13名登顶队员成功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之后,他们将完成峰顶雪冰样品采集等重要科考任务。
2023-05-24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