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解码魔都|上海文学馆开工!“文学群星璀璨之地”再燃梦想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上海 > 正文

解码魔都|上海文学馆开工!“文学群星璀璨之地”再燃梦想

来源:新华社2022-08-17 08:09

解码魔都|上海文学馆开工!“文学群星璀璨之地”再燃梦想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8月16日电(记者 孙丽萍 郑钧天)作为海派文化又一重要地标,上海文学馆16日在虹口区武进路439号启动开工建设。

  上海文学馆预计于2024年初建成并对公众开放。曾云集鲁迅、巴金等众多文学大师巨匠的上海,很快将拥有一座承载历史、接续未来的文学博物馆。它将记载、研究、讲述这座城市的文学记忆,亦将吸引海内外文学爱好者近悦远来,打造“满目琳琅、字字珠玑的精神家园”。

  建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群星璀璨之地

  “拥有一座文学博物馆,是上海几代作家共同的心愿。”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王伟说。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文学重镇。中国现当代作家几乎都与上海有渊源或交集。早在2015年,上海文学博物馆总体规划专家论证会已举行。学界指出,中国近代开埠以来,最能反映国人精神面貌的是文学,而文学的重心又在上海,所以在上海建立一个内容丰富、能把历史保存下来的文学馆,意义重大。

  经过长达近10年的呼吁、酝酿,上海文学馆最终“花落虹口”。为什么是虹口?无疑正因为这里是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居地。

  几经论证,上海文学馆最终选址文化资源丰富的虹口区武进路四川北路——这片区域是百年前沪上闻名的公共空间,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群星璀璨之地。

解码魔都|上海文学馆开工!“文学群星璀璨之地”再燃梦想

  扆虹园现场图。虹口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左翼文学作家和热血革命青年,曾紧密集聚在今天上海文学馆选址的这一方地域。南强书局、水沫书店、辛垦书店等进步出版机构在此成立,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丁玲、柔石、施蛰存等大批知名作家在这里创作和生活。甚至于——鲁迅的最后十年在此度过,茅盾的笔名在此诞生。这里曾掀起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热潮,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由此书写印刻了上海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篇章。

  融合!新旧建筑“对话”承载文学记忆

  据介绍,上海文学馆整体将由“扆虹园”等3幢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及1幢新建筑共同组成。建成后的上海文学馆地上总建筑面积可达约1.4万平方米,预计将在2024年完工并对公众正式开放。

  提起“扆虹园”和它旁边的“公益坊”,老上海们无不津津乐道。“扆虹园”的意思,是“屏风上的彩虹”,原为“赵家花园”主建筑,由粤商赵岐峰建于20世纪初。赵家花园建筑小巧精致,“颇似西式园林”,早在上世纪初就是“社会名流、长少咸集”的上海网红打卡地、沪上闻名公共空间。

  而旁边位于四川北路上的老建筑群落“公益坊”,当年聚集大量左翼文学青年,还曾是左联《前哨》杂志发行所、东华书局所在地。鲁迅和冯雪峰等进步作家、中共地下组织成员都曾活跃出入于这里。

解码魔都|上海文学馆开工!“文学群星璀璨之地”再燃梦想

解码魔都|上海文学馆开工!“文学群星璀璨之地”再燃梦想

  资料图片

  作家孙甘露在新作《千里江山图》里曾将这段城市记忆巧妙编织其中,作为一种致敬:“陈千里在北四川路桥前下了电车……确定没有尾随的人,然后沿路朝北走去,这一带是他曾经常来的地方,公益坊里的水沫书店、辛垦书店不知道是否还开着,鲁迅、冯雪峰、陈赓也曾在此参加《前哨》杂志的活动,公益坊广东人聚集,西北面的‘扆虹园’是中山先生数次到过的地方……”

  上海文学馆“入驻”百年历史建筑,激活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风云记忆,无疑是相得益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文学馆还开创了“市区共建文化项目”的新模式,即由上海市设立、虹口区政府委托开发商崇邦集团建设,之后交付上海市作家协会布展和运营。

  曾主持过上海新天地、思南公馆等老建筑修复项目的香港崇邦集团董事长郑秉泽介绍说,根据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相关修缮的要求,上海文学馆开工后首要任务是“修旧如旧”,对老建筑进行原址原汁原味修缮,尤其对建筑外立面、空间格局、门窗、阳台等建筑特色浓郁的重点保护部位,会按照原式样、原材质、原工艺进行修缮施工,力求完整保留历史信息、再现百年建筑肌理风华。

解码魔都|上海文学馆开工!“文学群星璀璨之地”再燃梦想

  上海文学馆效果图。(受访单位供图)

  与此同时,上海文学馆新建筑的设计也别具匠心。由于上海文学馆新建筑所在处有地铁站点,更有一座无法移走的架空人行天桥。郑秉泽亲自操刀设计,索性将这座“桥”完全展露于公众面前,并且设计成最为鲜亮夺目的红色,然后镶嵌于整体犹如一个玉色长方形盒子的建筑正中,视觉效果十分出众。

  “文学本来就是一座桥,亦是人类不断求真求善的途径……”郑秉泽期待,新老建筑之间有融合更有“对话”。蕴藏在上海文学馆建筑里的这座红色文学之桥,未来能成为海派文化地标的鲜明符号。

  点燃梦想!用文学为人民城市赋能

解码魔都|上海文学馆开工!“文学群星璀璨之地”再燃梦想

  崇邦集团总裁郑秉泽向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嘉鸣,上海市委常委、虹口区委书记郭芳介绍上海文学馆设计方案。

  “虽然,伟大的文学最终是印刻在人们心中的,但文学的想象也该有自己的殿堂。对于上海而言,这一处重燃文学梦想之地,就是未来的上海文学馆。”

  作家孙甘露认为,上海文学馆对于上海意义重大,不仅记录上海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和中国现当代文学重镇的辉煌,也将以丰富馆藏承载中国文学史的重要一页。

  学界指出,建设上海文学馆,将传承上海内涵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延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近现代文学文脉,成为上海推动“世界文学之城”和文学之都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窗口。

  据悉,上海文学馆将将集中展示海派文学与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发挥征集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等五大功能。

  “在建上海文学博物馆的过程中,要展示出它的精神性、崇高性,让人们进入这个博物馆,就感受到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的感觉。”学者陈思和期待,文学博物馆将成为上海文化殿堂和精神地标。作家陈子善则认为,未来的上海文学博物馆应该是市民心目中的好去处,“除了迪斯尼,还有一个文学博物馆可以去。那也是一种上海的风情”。

  “用城市让文学活化,用文学为城市赋能。”虹口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广杰表示,上海文学馆是该区结合旧区改造建设的沪上文化新地标,将在城市更新、空间重构中,打造人民城市的“文学家园”,留存乡愁、赓续“最上海”的文化基因,形成集中展现海派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动区域。

  据介绍,上海文学馆的建设秉承“城市更新、空间重构”理念,不止于建好一处文学场馆,更要努力“激活”深藏时光中的“海派文化基因”。此次上海文学馆所在区域总开发面积约4.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其中包括了由66栋石库门海派弄堂修旧如旧而成的城市综合体“今潮8弄”。未来,这里不仅集中历史保护、文化传承、商业复兴等功能,还将综合调动建筑、文学、展览演出、创意文化等丰富元素,打造海派文化新地标,为城市留住记忆、传承文脉、点燃梦想。

  新华社『解码魔都』工作室出品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联合国中文日活动走进巴西里约热内卢

  •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