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什么此次上海中高风险区划这么大的范围?发布会回应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上海 > 正文

为什么此次上海中高风险区划这么大的范围?发布会回应

来源:上海法治报2022-08-12 08:06

  8月11日17:00,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230场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徐汇区副区长王宏伟、闵行区副区长刘艳、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吴寰宇出席,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尹欣主持新闻发布会。

为什么此次上海中高风险区划这么大的范围?发布会回应

  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吴寰宇介绍,根据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相关规定,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原则上以居住小区(村)为单位划定。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停留和活动一定时间,且可能具有疫情传播风险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中风险区,根据流调研判结果可调整风险区域范围。

  根据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相关规定,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原则上以居住小区(村)为单位划定。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停留和活动一定时间,且可能具有疫情传播风险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中风险区,根据流调研判结果可调整风险区域范围。

  高风险区实行封控措施,期间“足不出户、上门服务”,实施相应频次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中风险区实行管控措施,期间“人不出区、错峰取物”,实施相应频次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流调显示,今天报告的阳性感染者活动轨迹较为复杂,涉及范围广,包括菜场、超市、足浴店等人流量大、管理难度大的点位和场所,疫情蔓延风险较大。因此,结合其活动轨迹涉及范围,划定了相应的风险区域,加强管控和开展核酸筛查,及早发现潜在的感染者,控制疫情风险。

  吴寰宇提醒,鉴于当前疫情形势,提醒市民朋友如有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做好防护及时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就诊。不扎堆、不聚集,保持居家环境通风清洁。在坚持“防疫三件套” (戴口罩、社交距离、个人卫生)的基础上,牢记好“防护五还要”(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同时做到定期测核酸、主动扫场所码。在这里,再强调一下,重点岗位、重点人群要根据要求定期做好核酸检测。

  同时,建议还没接种新冠疫苗的市民尽早接种。迄今,我国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过30亿剂次。大规模接种充分验证了新冠疫苗在包括老年人等适龄人群中使用的安全性。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保护性抗体,有的疫苗还会让人体产生细胞免疫,形成相应的免疫记忆。这样,人体就有了对抗疾病的免疫力。一旦有新冠病毒侵入人体,疫苗产生的抗体、细胞免疫释放的细胞因子就能识别、中和或杀灭病毒,而免疫记忆也很快调动免疫系统发挥作用,让病毒无法在体内持续增殖,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近期多为高温酷暑天气,请各街镇、居村、各单位做好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工作人员和市民的防暑降温等服务保障工作,也请市民朋友积极配合,在参加核酸检测时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严格落实保持间距,共同筑牢织密疫情防护网。

  转自 | 上观新闻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高考考生 这8个误区不要踩

  • 龙门石窟:千年石刻艺术引游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指出,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2023-06-06 08:39
自4月底以来,来自5支科考分队13支科考小组的170名科考队员,继续聚焦水、生态和人类活动,战高寒、斗风雪,在珠峰地区探索自然,奋勇攀登。
2023-06-06 08:38
作为北京市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典型代表,日前在2023中关村论坛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发布。
2023-06-06 08:37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在京发布了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长江生态保护、噪声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成果入选。
2023-06-06 02:40
“专精特新”是名副其实的政策热词、产业热词、招商热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不仅可以加快解决一些“卡脖子”难题,还可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的引擎。
2023-06-06 02:40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万哲先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5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2023-06-06 02:25
抬起针管,小心翼翼地对准部位,挤压——针管中的液体一滴一滴准确落在一件出土兵马俑的眼角。瞬间,兵马俑灰暗的眼睛,变得乌黑发亮。
2023-06-06 02:25
近日,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发布“防伪溯源保护品牌十大优秀案例”。数字技术,已在防伪行业深度运用。
2023-06-05 09:22
6月4日清晨,万众期待中,一顶红白相间的大伞如约绽放,守护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稳稳着陆,“圆梦乘组”在完成6个月的飞行后平安“回家”。
2023-06-05 04:05
现代科技发展使人类交往实践日渐复杂,也使主体活动后果的深远性愈益凸现。
2023-06-05 05:5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023-06-05 04:15
提起元宇宙,大家最直观的感知,或许还是一个只能在视觉上模拟真实世界的VR眼镜。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古老的东方手工技艺“折纸”,率先实现了从虚拟到真实的关键突破。
2023-06-05 04:05
4日上午,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由中科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
2023-06-05 04:0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全部安全返回、健康出舱,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3-06-05 04:05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