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内地日增本土感染者超2万例 上海继续实行分区管控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上海 > 正文

中国内地日增本土感染者超2万例 上海继续实行分区管控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2-04-07 10:21

  中新社北京4月6日电综合消息:中国国家卫健委6日通报,5日中国内地新增确诊病例1415例,其中境外输入32例,本土1383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9199例,其中境外输入110例,本土19089例。

  截至5日24时,中国内地现有确诊24565例,累计死亡4638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58793例。境外输入现有确诊541例,累计确诊17737例,无死亡病例。

中国内地日增本土感染者超2万例 上海继续实行分区管控

  4月6日,医护人员正在昭化东路199弄内为外籍人士进行核酸检测采样。 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

  中国内地日增本土感染者超2万例  三月以来已增逾17万例

  快速发展的上海疫情和居高不下的吉林疫情,使得中国内地日增本土感染者数量迭创新高。5日中国内地新增本土感染者(确诊+无症状者)20472例,今年来首次突破2万例,其中上海17077例,占当日新增本土感染者总数的83%以上。

  当日新增本土确诊1383例,连续25天超千例。病例来自19个省份,其中吉林(973例)和上海(311例)依然占据九成以上。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9089例,再创中国内地日增本土感染者数量的新高,且连续4天超万例。上述无症状者分布在27个省份,其中97%以上来自上海(16766例)和吉林(1798例)。

  中国国家卫健委6日表示,当前,中国部分地区社区传播仍未阻断,疫情仍在高位运行。3月1日至4月5日,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176455例,波及29个省份,总体呈现流行范围广,规模性疫情与散发疫情交织,外溢病例及续发疫情多发等特点。

  针对外界关心的“本轮疫情还将持续多久”的问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回应称,疫情状态的持续时间,取决于防控策略以及防控措施的落实力度。中国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从严从实把防控措施落实到每一个环节,近期呈现的疫情多点散发的形势很快会有好转。

  沪吉疫情仍处发展状态  上海继续实行分区管控

  上海市5日新增本土感染者17077例,创该市有疫情以来的单日新增最高纪录。截至5日24时,上海已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9万例。另一个疫情严重的省份吉林本轮疫情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逾6万例。

  中国国家卫健委6日透露,上海和吉林疫情仍处于发展状态。其中上海疫情处于高峰期,发生较多的社区传播,并外溢到多省多市,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吉林省长春市疫情仍处于高位,吉林市主城区疫情波动下降。

  上海市6日通报,从4日上海全市核酸筛查已统计出的数据来看,新增感染者数量仍处于高位。经专家综合研判决定,上海市6日在全市范围内再开展一次核酸或抗原检测。在本次检测全部完成前,全市继续实行分区管控。待本次检测全部完成、综合研判分析后,再确定后续的筛查和防控措施。

  吉林省官方表示,该省正进一步完善流调排查运行机制,加大追阳(阳性感染者)、追密(密接者)力度,加强风险分析研判,助力清零攻坚行动。

  北京“服装店疫情”已有16人感染  多地出现方舱医院援建人员感染

  北京市6日召开发布会通报,5日16时至6日16时,北京新增本土感染者7例(确诊5例、无症状者2例),均与日前通报的某服装店关联。至此,北京“服装店疫情”已造成16人感染,其中店员8人、家属及同住人员6人、其他相关人员2人。

  据北京市疾控中心介绍,该市4日通报的服装店疫情的3名感染者病毒均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与今年2月欧美地区及亚洲部分国家已上传的毒株同源性较高,但存在一定差异;4日通报的丰台区感染者病毒则与近期京外聚集性疫情病毒高度同源。该感染者于3月31日乘飞机返京,初步认为其在京外感染可能性较大。

  河北省石家庄市6日通报,该市5日新增4例无症状感染者,均系赴廊坊援建方舱医院返回人员。随着中国内地本土感染者的持续增加,多地加紧建设方舱医院,相关援建人员被感染的数字也在不断增加。

  据沈阳市通报,在该市4日新增46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中,8例为辽宁省援助外省方舱医院建设后返沈人员。此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河北省秦皇岛市、河南省安阳市等多地近期通报的本土感染者中,均出现多位方舱医院的援建人员。

  浙江海宁“零号病例”被立案调查  江苏昆山连续3天停止非必要流动

  浙江省卫健委通报,截至6日15时,该省本轮疫情累计报告本土确诊323例、现有无症状感染者208例。疫情已波及该省全部11个地市,超九成由省外输入直接引起,其中跨省流动的大货车司机等人员成为疫情传播的重要因素。

  作为浙江省本轮疫情感染者最多的地区,截至6日15时,嘉兴市已有本土确诊86例、无症状者108例,其中海宁市近几天感染人数快速增长。嘉兴市6日发布公告称,海宁“4·2疫情”零号病例为一名51岁的流浪乞讨人员,该病例于3月29日从省外高风险地区进入海宁,具有超强传播性,且拒不配合流调工作,公安机关已对其立案调查。

  江苏省5日新增本土确诊3例、无症状感染者74例,涉及苏州、无锡等7地。其中苏州市近期疫情呈上升趋势。

  苏州市6日通报,从3月10日至4月5日,该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4例、无症状感染者226例,其中昆山已连续出现多例阳性感染者。为有效阻断疫情蔓延,协同周边城市抗疫,昆山市自4月6日起连续三天采取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停止一切非必要流动。(完)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上海:老弄堂“上新”蛇年灯会

  • 黑龙江哈尔滨:夜游园 赏冰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