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上海:“申时校园”成育人新天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上海> 要闻 > 正文

上海:“申时校园”成育人新天地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2-03-10 14:4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15:00-17:00,传统十二时辰中的申时,申城的孩子们在“申时校园”里过得怎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上海立足学校教育主阵地,坚持“全人教育”的理念,积极整合资源、提升服务品质,不断丰富课后服务的内涵,使“申时校园”成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加油站,这也成为“双减”带来的新气象。

  “体教融合”点亮课后好时光

  “不要着急!看准人再传球,注意配合……”每周五的课后服务时间,在浦东新区飞扬冰上中心运动场上,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新世界实验小学的孩子们戴着头盔、手套、护膝,穿着滑冰鞋和滑板,拿着冰球杆,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滑冰和冰球。

  冰雪运动是南方孩子较少触及的体育项目,冰雪运动进入浦东校园课后服务,冰球、队列滑、短道速滑等项目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运动体验,他们感受到冰雪项目独有的魅力和乐趣。

  孩子们的“冰雪奇缘”甚至吸引了冬奥会冠军杨扬的目光。在临沂二村小学课后服务时间的短道速滑练习中,孩子们心中的冰雪女王杨扬带领他们在冰上练习。而上南五村小学在2019年已经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开展了冰上项目的试点推行,将冰上运动短道速滑引进了学校课程中,至今已形成三个梯队:第一级,短道速滑成为一年级必修的拓展型课程,全体一年级学生每周二下午进行普及冰上运动项目学习;第二级,每周一、周三15:00后开设短道速滑课后服务课程,对冰上运动感兴趣以及有特长的学生进一步练习搭建平台;第三级,进一步选拔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到飞扬俱乐部参加专业训练。

  普陀区根据学校体育特色和学生实际需求,以“适合教育”为理念,提质增效为出发点,充分借助专业师资力量,开设了足球、射箭、击剑、网球、游泳、田径、棒球等几十种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丰富学生的课后体育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潜能,持续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上海市中远实验学校通过“一室两用”共享的方式,建设了篮球馆、射箭馆和健身操房等十大课后服务专用运动场所;精心开设了适合课后时段要求、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篮球、射箭、啦啦操和健身舞等十多门体育运动项目;还系统设计了包含拔河比赛、跳踢比赛和篮球大联赛等九大系列的阳光体育活动。五年级的兰安琪说:“每天下午3:30以后的课后服务,是我一天中最开心的时间,因为我参加了学校的女篮社团,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并一点点爱上了这项运动。”

  闵行三中的“申时校园”,一片热闹景象。下午三点半铃声一响,女足小将们穿戴好装备,奔向操场,在体育老师、教练的引导下开展足球活动。“双减”之后,闵行三中充分利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优势,引导学生回归户外,参加体育锻炼。这是一支由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女孩子所组成的队伍,依托“双减”下学校课后服务这个平台,渐渐将兴趣变成了热爱。

  红色精神闪耀校园

  下午4:30,宝山区美罗家园第一小学的校园里,孩子们正在参加课后服务活动。这些“宣讲小先生”拿出手掌大小的纸,认真写下党史故事宣讲稿。

  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宝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小先生制”,强调“教做学合一”。探索“小先生制”在新时代的实践与创新,充分发挥“小先生”作用,宝山区各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打造极具区域特色的“申时校园”。美罗家园第一小学的“宣讲小先生”正是这样一批知行合一,在校园里传播党史和红色文化的“红色种子”。

  “黄浦江,浪奔腾,红色基因永传承。兴业路、兴伟业,难忘前辈和英烈……”课后服务时间刚开始,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教室里,就传出了清脆的快板声和稚气的童音。循音而去,原来是学校“小小讲解员社团”的许慎诺同学和社团伙伴们正在用快板练习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词。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红色传人,卢湾一中心小学课后服务的这一幕,也是黄浦区“申时校园”的一大特色。

  身处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起源地所在区,黄浦各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区域红色资源,在课后服务时间推出形式新颖、内容生动的社团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红色初心”。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小小讲解员社团”指导老师陈丽丽告诉记者,每天的课后服务时间就是卢湾一中心小学小讲解员们练习讲解稿的时间,每一名讲解员大约需要训练5-6周,之后还将接受发声、站姿、走位等训练。成熟讲解员同时也是一名中共一大党史故事讲述者,他们还会在课后服务时间把他们知道的一大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再配上他们的讲解词,其他同学也接受了一次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童音讲党史,卢湾一中心小学已坚持了16年,千余名小讲解员从这里诞生。

  在上海市杨浦区,各学校依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开发实施校本思政课程,设计开展思政实践活动并延展到课后,让“申时校园”迎来“思政时间”,推动更鲜活的思政教育、更走心的课后服务深入青少年学生的心灵。

  在徐汇区,创办于1870年汇师小学是上海市开埠以来校史最长的学校之一。四点后,同学们参观校史陈列馆,了解学校兴学建校以来的发展轨迹和百年老校的深厚底蕴。学校以“汇师记忆”命名,组建师生校史宣讲团,借助课后服务时间,让师生在宣讲中了解校史,增强师生家国情怀,铸就最好的思政课堂。

  传统文化浸润学子心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16:00之后的零陵中学校园里,时不时传来昆曲唱腔,昆曲社团的同学们在上海昆剧院老师的带领下,从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学起,领悟昆曲魅力。

  徐汇区零陵中学在课后服务时段引入上海昆剧院资源,将传统古戏雅韵——昆曲带进校园

  同处徐汇区的西南位育中学则引进上海越剧院专业资源,组建越剧社团,2021年起更是将越剧学习融入课后服务时段,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出一群小戏迷。在学习越歌《玉兰颂》《少年行》《客从远方来》的过程中,同学们感受着越剧的清新雅致,渐渐理解了中国人情感表达的含蓄与内敛,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与日俱增。

  普陀区洵阳路小学则利用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将“朱氏绳艺”第三代传人朱由标老师请进校园,让孩子们在课后服务时段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

  中山北路第一小学将“皮影戏”这一非遗项目引入校园,融合经典阅读和科技元素,开发和实施了融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为一体的《电控皮影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项目。

  崇明各中小学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让孩子们浸润在浓郁的乡土文化之中,引导孩子走进乡土文化,培育乡土情怀。瀛洲古调派琵琶也称“崇明派琵琶”,在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崇明区竞存小学在打造民乐特色的同时,积极发挥非遗传习基地的文化传承作用,成立了校级“瀛洲古调派琵琶”、二胡、笛子、古筝等社团。

  崇明区汲浜小学特聘崇明扁担戏第三代传人朱雪山老师来校带徒传艺。崇明灶花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毗邻灶文化博物馆的向化小学,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组建了“崇明灶文化”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在课后服务时间里开展了画灶花、土布贴画等一系列学生实践活动。

  越来越多的“小小传承人”现身崇明“申时校园”,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菜园”“农场”让学生爱上劳动

  在奉贤,许多中小学都有一片“开心菜园”,孩子们走出教室、亲近自然,让书本与实践的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衔接,“小菜园”成为了户外研学的“大天地”和劳动教育的天然基地。

  正值课后服务时间,奉贤区育贤小学的“乐耕园”里,迎来了一群可爱的小朋友。“最好的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去劳动”,本着“出力流汗、积极实践”的原则,学校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精心设计季节性内容,并邀请有种植经验的家长参与其中,营造课后服务中亲子互动的空间。如何才能让水稻长得更好,如何让棉花长得又大又白,让向日葵一直露着笑脸?孩子们和家长共同探究这些问题。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主要抓手,以课后服务为载体,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打开了课后服务的新天地。

  当孩子遇上农田,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反应?在奉贤区星火学校,课后服务时间孩子们拿起锄头,拎着洒水壶,当着幸福的“现代农人”。

  松江九亭第三小学以跨学科作业包巧妙融合传统节气,让学习自然发生。三年级“押花书签”魅力自然作业,结合“春分”“秋分”等节气,采集当季植物花材,加工整理、手工押制干燥,融自然与美术学科,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取材,发现美、创造美。在“春分”“谷雨”时节,四年级“豆芽成长记”语文写作,观察豆芽生长过程,融合自然和语文学科,记录豆芽变化并形成日记。“大雪”“冬至”时节,五年级“烹饪‘菌菇’美味”趣味作业,学生种植菌菇、悉心照料、观察采摘、动手烹饪、品尝美味(吃暖锅、饺子),自然与劳技学科融合,以劳润德,以劳启智。

  松江区九亭第三小学跨学科作业包之自然与劳技学科融合——以劳润德,以劳启智

  “二十四节气作业实践”活动,是松江区通过提升作业品质,将劳动教育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结合后产生的趣味型、分层型、实践型和综合型等不同类型的作业,以此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为了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进一步丰富供给,上海不少学校打破校内外“围墙”,引入家长志愿者、社区力量、大学生志愿者等多方资源参与课后服务。

  不少学校还在课后服务中融入“全员导师制”工作,从学科教师向育人导师转变,老师的角色多了、担子重了,学校也在想方设法出台各项配套政策来守护教师的幸福感、获得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 责编:白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党建引领温暖新就业群体

  • 又到初秋赏荷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2025-08-22 10:12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2025-08-22 10:11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2025-08-22 10:11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已完成了数百万次微创手术。
2025-08-22 10:10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