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6月底,被誉为北外滩“最难”旧改的昆南项目以98.8%的签约率提前生效,6000余户居民陆续搬离蜗居奔向新生活。
近日,这些搬离旧里的居民们再一次回到了北外滩,重游老屋的他们内心又涌起了特别的情感,一起来听听其中两家居民的想法吧~
重回“小维也纳”
夫妇不约而同:“百感交集!”
“我们回到这里,心里面很激动,有一种情续北外滩,情续老房子的感觉。旧改后,虽然地段不如以前好,但是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66岁的侯来娣和老伴再次站在了霍山路121号门口,指着面前的老建筑向记者介绍道。
北外滩霍山路舟山路一带,曾经被称为“小维也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是犹太难民的聚居地。其中,霍山路121号曾是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旧址,2000年,在附近上班的侯来娣买下了这栋房子中的房间,一住就是20多年。
如今,这栋楼处于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内,红黑砖墙、扇形大窗、巴洛克式风格的西式建筑,风采依旧。但这些“漂亮建筑”的风貌仅限于外观,若是走进房屋内,居住环境不容乐观。“扶梯边上墙壁里的黄沙都在不停地漏出来,油烟机也不能装,做饭油烟味很大!”候阿姨表示,“就像他们说的那样,烟火气有呀,尊严没有呀!”。
“我们两个现在居住的条件好多了,没想到六七十岁了还能享受到阳光政策!而且现在也住在虹口,我生在虹口,就想一直住在这里。”当被问起再次回到老房子有什么感受时,侯来娣和老伴不约而同地回答说:“百感交集!”虽然内心的确也对离开老宅感到留恋,但同时为能住进新房而感到高兴。
旧改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在得知这片区域会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时,侯来娣也提到自己内心有一个小小的心愿:“若干年以后这里都改造完成了,是不是可以让我们带着小辈过来,让他们看看我们曾经住过的地方。”侯阿姨还提到自己的小孙女也出生在这里,笑着说自己曾对孙女说“在这里,我陪你长大,你陪我变老。”
四代同堂蜗居压抑不再有
老屋重游直呼内心舒畅
当天回到北外滩的,还有因旧改而多次上电视的张扎根夫妇。“这里就是我们之前的房子,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我们一家4代6口人住在两间房子里,每间只有十几个平方米。”张老伯一边领着记者走进霍山路231弄,一边介绍道。
20多年来,张扎根一家一直蜗居在这处老屋。由于环境逼仄,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房间太小就用木板搭个阁楼睡觉,小房间只摆得下一张小方桌,全家只能轮流吃饭;家具是活动式的,收起小方桌拉出沙发床,餐厅秒变卧室;还得在房间里辟出一块空间搭个卫生间……
“要是没有这次旧改,我们享受不到这样的福利,一辈子就要住在这里了。现在多好啊,这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哦!”张老伯调侃道。
被问及再次回到北外滩的感受时,张老伯表示“我基本上一个月要回来看一次,心情不一样了。以前内心压抑,现在心情舒畅了,连血压都不高嘞,哈哈...”
如今,张扎根一家租住在新房所在的小区,提前感受到了新居的氛围。今年国庆当天,小虹再次探望张扎根,客厅里的折叠小方桌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可供一家人围坐一起的长桌,昔日“窘迫”的吃饭环境也一去不复返。
在居住在新家的这段时间里,张扎根一家已经慢慢熟悉了新生活的节奏,他打趣地说道,自从搬过来后,空气好、地方大,自己早上锻炼身体,买买小菜,接送孩子,感觉都变年轻了。
旧区改造,是虹口最大的民生、最大的发展、也是最难的事情。自2017年以来,虹口坚持党建引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以赴跑出旧改加速度,完成虹口区68街坊、90街坊、106街坊、山寿里地块、东余杭路(一期)(二期)等旧改任务,惠及4.06万户家庭。
未来,北外滩提篮桥片区将会是充满活力与人文底蕴的生活区。“窄马路”“小街坊”的规划理念,让这片区域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虹口区也将继续推进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家离开时
已是华灯初上
那些留下的老建筑
似乎都在静静诉说着
那个时代的故事
而新时代的故事
承载着这些沉甸甸的记忆
已有了全新的开头
我们在此祝福
虹口北外滩所有的旧改居民们
圆梦新居
奔向幸福的新生活
(来源:上海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