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10月26日电(记者陈爱平) 57岁的上海市民陈先生万万没有想到,一场前往内蒙古的金秋摄影之旅,会因为散发新冠肺炎病例戛然而止。他与一行30余名同伴正滞留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
这个以拍摄美景为目的的旅行团10月16日从上海出发抵达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沿途经过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来到以胡杨林风景著称的额济纳旗。
按照计划,旅行团18日整天都将在当地拍摄胡杨林,秋高气爽,十分惬意。却不料,当日上午,正在林中取景拍摄的游客们迎来了“不速之客”。一名驾驶摩托车的当地人急匆匆来告知,当地发现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例,景区将即刻关闭,所有游客应尽快离开。
旅行团返回酒店时得知,他们入住的酒店需被征用为隔离酒店,大家需要“搬家”。该团导游叶榆宁当机立断,组织大家赶紧去做核酸检测,并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住进了另一家酒店。考虑到团队以60岁至近80岁的中老年游客为主,叶导游组织大家集中采购了约一周药量的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的药品作为备用。随着当地疫情防控形势变化,这个团队又一次“搬家”,目前住在一间约有30多间房的招待所里。
滞留的近10天内,叶导游及游客们已经做了4次核酸检测,所幸目前大家结果都是阴性,截至记者发稿时正在招待所里有序等待前往做第5次核酸检测。队员们留在酒店避免外出,也减少和其他人接触,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当地阻断疫情进一步传播尽自己的努力。
“对我来说幸运的是,这些来自上海的游客理性、耐心,对突如其来的行程中断和两次居住点‘转移’表示理解。他们非常焦虑、担心,但仍然非常克制地静候在酒店里,也没有对我发泄情绪。”叶导游对记者说。
陈先生此行带来的常用降血压药已经用完,目前正在服用另一种替代药品。一行人出发时准备的秋衣,眼看很难进一步抵御渐行渐近的冬季寒冷天气。但接受采访时,他还安慰记者说,“再艰苦,也不会比抗美援朝战士当年所处环境艰苦吧!我们咬咬牙,一定挺得住!”
陈先生最为牵挂的,是在上海的妻子和孩子,以及已年逾八旬的父母。“我们滞留着,静静地等待和关注‘战疫’的最新进展,无比希望新增病例尽快清零。但我知道,上海的家人比我还要焦虑百倍千倍,我必须振作起来,给他们鼓劲。”
同行的人中还有“上班族”。他们每天打开旅游时携带的笔记本电脑远程办公、开会。
55岁的叶榆宁来自宁夏,妻子在老家,孩子则在深圳工作。为了让亲朋好友安心,叶导游将滞留生活事无巨细地展现在微信朋友圈内:“期待已久的泡面、香肠和口罩等物资下发到了团友们手中”“各方支援的物资派发到位”“开始做室内卫生,减少接触,自己动手”“第一次做‘大白’,很荣幸”……
这30余名游客还“苦中作乐”——每天上午,有团友将第九套广播体操的视频分享出来,游客们在酒店也坚持锻炼;叶导游安顿完大家的餐食、住宿、用药事宜后,给游客们介绍当地的历史人文故事;旅游团成员结合自己过去工作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些法律知识、摄影经验等——让滞留生活尽量丰富起来。
“这是我们摄影团队员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咬咬牙,疫情一定会过去!”队员们相互鼓励着。
叶导游说,当地政府对滞留游客非常关心。“战疫”过程中,许多人集思广益想出新的办法解决滞留游客的困难。当地文旅系统最早用来统计滞留游客信息的微信群,渐渐衍生出一个新的“志愿者微信群”——来自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有条件的旅游业者也积极投入到“战疫”中,为滞留的团队游客和自由行游客分发食物、防疫物资、药物等。部分游客急需的罕见药品,则由游客上海的家人快递到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中转点,再和其他的防疫物资一起送到额济纳旗,以解燃眉之急。
留在额济纳旗的旅游业者和游客们,也正在见证遭遇疫情冲击的小城渐渐从物资紧缺、人手不足的困境中走出来。叶导游举例,做核酸检测最早可能需要排队3个小时,这两天最多半小时就完成了,据说还不断会有新的“战疫”举措。陈先生说,当地非常重视疫情防控,这对滞留游客无疑是最大的“定心丸”。
“非常感谢当地政府对外地游客关心,他们忘我工作、积极安置外地游客,送餐送水送口罩,安抚好我们忐忑不安的心。我们也会最大程度配合当地‘战疫’工作,保护好自己,也期盼着能尽早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回到上海!”陈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