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4月23日,我省首批选派的62名干部奔赴上海和浙江,开展为期3个月的跟班学习。
跟班学习的干部有哪些收获,如何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如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如何在对标先进中学精髓、悟真经,如何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6月中旬起,按省委组织部统筹安排,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奔赴上海、浙江,驱车8000多公里,实地采访每一位跟班干部。
今天,湖北日报微信推出系列报道“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湖北干部沪浙跟班学习见闻录”中的文章《在上海看城市管理如何“绣花”——一屏观天下 一网管全城》,全文如下:
一个烟头,从高楼一扇窗户抛下,火星四散划过夜色。
楼下高清探头迅速捕捉,即使在傍晚的雨夜,烟头轨迹也逃不过“火眼金睛”。
根据这个轨迹,抛物AI识别算法“分析”抛物来自哪一层哪一户,并通知居委会工作人员上门,对当事人进行劝诫。
这是上海城市运行平台“一网统管”的一个小应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上海跟班学习的湖北干部时,“一网统管”的强大效能被多次提到。
上海“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目标的背后,体现的正是超大城市精细治理的绣花之功。
城市精细化管理给自行车划停车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鲁腾摄)
精细!共享单车超数量系统会报警
“今日体征66项,运行状态正常。”6月21日,普陀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大屏幕上,滚动着各类数据、图表、地图以及现场视频。
何谓城市体征?
普陀区城运中心负责人介绍,通过“城市之声”“城市之眼”“城市之感”等诊断模块,赋予城市“实时、动态、鲜活”的生命感。
依托“城市之声”,针对12345市民热线,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市民投诉高频事项进行预判预警。比如,在普陀区万里街道,高发事项为“小区环境”,顽症为“非机动车停放”。
依托“城市之眼”,全区多路视频采集信息,实时智能发现消防通道车辆违停、严重交通拥堵等城市“堵点”。
依托“城市之感”,通过接入传感器,实时探测火灾烟雾、电梯门体状态、井盖位移、垃圾满溢、车辆地磁、室内水压、水质情况等。
城区是否有积水、在建工地工人是否戴了安全帽、窨井盖有无异常、交通实况拥堵路段……在城市体征管理下,连共享单车这个城市治理的棘手难题,也能轻松破解。
该负责人介绍,系统通过“热力图”方式,实时显示当日共享单车分布情况,颜色越鲜艳表明该区域车辆越多。一旦超限,系统自动报警,提醒相关部门进行清运。
共享单车管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鲁腾摄)
在普陀区真如街道跟班学习的我省黄石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丁克芳感受明显:“真正做到数据赋能,为基层减负。”
在她日常的跟班学习中,街道负责人不需要辗转跑社区,通过这张网,就可实时查看动态情况,一旦发现占道经营、垃圾满溢等问题,即可实时通话解决。
“绣花功夫不是空洞的口号,已深深融入城市治理中。”在普陀区政府跟班学习的我省荆州市副市长李敢说,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这“两张网”就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绣花针”,让高效办成一件事、高效处置一件事成为现实。
智慧!用人工智能技术给大厦做“CT”
目前,上海市、区、街镇三级均建立了城运中心和平台,“一网统管”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在长宁区政府跟班学习的湖北干部,见证了长宁区“一网统管”从1.0版本到2.0版本的推陈出新。
建筑AI快检分析系统。
新版本上线的“AI房屋使用安全检测”场景,可在1分钟内,对老旧高层住宅进行360度全景“CT”。通过光谱扫描仪等硬件设备,及先进的光谱人工智能算法,迅速形成建筑物“体检报告”。
和传统人工地毯式巡检相比,高科技手段不仅精准度高,还能察觉肉眼无法辨别的隐患,精准分析,及时预警。
这个案例,让湖北跟班干部陷入思考。
“我们的城区管理中,可以借鉴这样的智慧场景运用。”赴长宁区跟班学习的我省随县县委副书记黄宗超说,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而数据充分共享、归集是基础,“要敢于打破数据壁垒,以更大决心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业务流程再造。”
在学习中找差距,在对比中把准方向。
丁克芳说:“对比上海,我们在系统运维上缺乏落地的最后一米,没有做到精准收集数据、精细管理,缺乏绣花功夫,总认为事情完成了,但半悬空中落细不够。”
“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如何执行,到上海才感受到是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的。”在闵行区跟班学习的湖北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处处长禹滋柏为之叹服。他举例说,上海早在2011年就为全市每一幢玻璃幕墙建筑都建了“身份证”,按照25年生命周期出台了监测管理办法。
毫厘之间分高下,细微之处见真章。
温情!老人一键叫车“刷脸”即走
城市数字化转型,下足绣花功夫,老人也能享有品质生活。
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的积极探索,便是一个鲜活例子。
曹杨新村是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街道老龄人口占比超40%。
在这里,老人即使没有智能手机,只需在家门口的“智慧一键叫车屏”前,通过“刷脸”识别信息,就能体验“无感叫车”,享受城市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便捷出行服务。
82岁的独居老人沈兰珍展示紧急呼叫系统。
走进中桥大楼,82岁的独居老人沈兰珍正准备给儿子打电话。座机电话上,有常用按钮,一键即可接通。
沈兰珍脖子上佩戴着社区发的“一键呼”,遇到摔跤等突发情况,只需轻轻一按,电话就会自动接入普陀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提供24小时智能化接应。
目前,这款智能硬件正在曹杨新村被广泛应用。
老人可刷脸用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鲁腾 黄珺 摄)
一键叫车、刷脸用餐、“一键呼”……这样方便、实用、高效的智慧养老场景,在曹杨新村已成为现实。
“上海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将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努力关照到每个群体,老年人也同样拥有获得感。”在普陀区跟班学习的我省孝感市副市长刘敏感慨。
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
行道树郁郁葱葱,口袋公园随处可见,街道整洁有序,路边鲜花锦簇。
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
在闵行区跟班学习的我省咸丰县委书记郭玲感叹,行走上海,时时都可以感觉到,城市努力在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把最精细的管理成果留给人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芳 李婷 周志兵、通讯员 鄂干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