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挥泪送别!吴孟超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今天上午在上海举行
首页 >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上海> 图片新闻 > 正文
[责编:张悦鑫]

挥泪送别!吴孟超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今天上午在上海举行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2021-05-26 11:07

24小时热图
  • 金秋好“丰”景

  • 苏州南站站房外立面亮相

  •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启动火炬传递

  • 辽宁丹东鸭绿江口:“鸟浪”何以壮观?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数十年的一线临床经历让张丽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她看来,孩子学习困难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焦虑的家庭。自学习困难门诊开诊以来,汤欣舟时常有种无力感,孩子学习困难问题并不能在门诊治好,很多问题出现在门诊之外。
2024-10-10 10:40
《自然》9日发表的最新论文中,美国科学家团队探索了量子回路的复杂性。这些实验展示了两个阶段之间的转变:在第二个阶段即所谓“低噪声阶段”中,研究团队证实了量子计算机的计算复杂性,足以超越经典超级计算机。
2024-10-10 10:39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量子物理学家们,利用量子纠缠在原子和电子尺度上再现了一个充满不同滴答声“房间”的场景。
2024-10-10 10:37
戴维·贝克(左)、德米斯·哈萨比斯(中)和约翰·江珀(右)因在蛋白质设计和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作出的贡献荣获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为预测蛋白质结构,贝克团队2021年开发出“Rosetta折叠”模型,并被《科学》杂志评为2021年年度突破。
2024-10-10 10:33
徐纯福也表示,AI在生物、化学、医药等健康领域的潜力才刚刚崭露一角,未来还大有发展空间。徐纯福同时认为,AI对科学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科学家一方面要积极拥抱新的研究范式,同时也要尽量规避AI的局限性。
2024-10-10 10:32
近日,塞尔维亚与金砖国家合作组织创始人左兰·约万诺维奇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高度评价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并表示中国的先进技术让塞尔维亚获益匪浅,
2024-10-09 04:20
细胞衰老在胚胎发育、损伤再生、癌症和机体衰老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10-09 04:5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人,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安徽合肥市区实现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2024-10-09 04:55
当前,各地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注重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切实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引导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康有序构建。
2024-10-09 04:55
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左)和英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右),因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而作出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获得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和英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以表彰他们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而作出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
2024-10-09 09:25
记者8日从宁夏农林科学院获悉,福建、宁夏两省区农业科研人员经过共同努力,成功培育出适合在西北地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闽宁1号”。2018年,福建、宁夏农业科技专家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抗病品种不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等问题,着手水稻新品系育种技术合作。
2024-10-09 09:25
此后,胡志晋开始研究中尺度数值模式,类似天气预报,不久后,创建了中尺度大气云分辨及催化模式,形成了CAMS云降水模式系列。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发展,胡志晋也因此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气象局科学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
2024-10-08 09:29
维克托·安布罗斯(左)和加里·鲁夫坎(右)因发现微小核糖核酸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而获得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7日宣布,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坎,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2024-10-08 09:26
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大势所趋。在我国,一场关于建筑的绿色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从北国的冰封之城到南方的热带岛屿,绿色建筑的身影随处可见,
2024-10-08 05:05
北斗产业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我国实现高精尖技术突破和国产化替代的奋斗史,也是推进全面自主创新和原创性产业发展的探索史。
2024-10-08 04:00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也在不断适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2024-10-08 04:00
经过为期10个月的发掘,重庆武隆关口一号墓出土了漆器、木器、竹器、铜器、玉器等多种质地类别的文物680余件套,考古专家还在其中发现了国内迄今为止最早的告地下书和木板船模型。
2024-10-08 04:00
坚持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
2024-09-30 10:00
作为信息通信业“风向标、晴雨表”,2024国际信息通信展日前在京落下帷幕。
2024-09-30 09:58
相信随着各项改革举措落细落实,全社会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的氛围将更加浓厚,广大妇女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将不断提升。
2024-09-30 09:57
加载更多

  人民网上海5月26日电 (唐小丽)5月26日上午8:30,吴孟超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

  吴孟超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人民网 唐小丽摄

  灵堂正中挂着吴孟超院士的遗像,两侧挽联上写着:一代宗师披肝沥胆力拓医学伟业,万众楷模培桃育李铸就精诚大医。《国际歌》声中,吴孟超院士静静躺在鲜花丛中,面容安详。当天一大早,前来吊唁送别的市民群众,已在殡仪馆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26日一早,告别大厅外就排起了长队。人民网 唐小丽摄

  年过八旬的陈老先生排在市民队伍的前面,“我是吴孟超院士的研究生……”话语未尽,泪已落下。陈老先生跟随吴孟超院士学医,学成后回云南老家工作,如今已退休多年,听闻恩师去世的噩耗,专程从云南赶来,送恩师一程。

  初识吴孟超院士,是在2012年的2月3日,央视《感动中国》评选出201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其中有一位90岁的老人,他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颁奖词中这样写道: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5月22日13时02分,这匹不知疲倦的老马走了,享年99岁。他留下的一串数字震惊世人:主刀16000多例手术,救治20000多名患者。在医学界,这是一个几乎难以复制的奇迹!97岁的高龄上,他还完成了一台高难度的手术。

  吊唁大厅摆满了花圈。人民网 唐小丽摄

  “他想开刀到100岁,然后像一名战士一样倒在手术台上”

  说起吴孟超这个名字,大家不会陌生。他是我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国际肝胆外科的著名专家,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2018年,96岁的吴孟超被邀请走上央视《朗读者》的舞台。由此,很多人记住了这位年过九寻却依然在无影灯下手执手术刀的老人。

  “吴老经常说,他想开刀到100岁,然后像一名战士一样倒在手术台上,就是他最大的幸福了。”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胆道一科主任姜小清说。

  姜小清是吴老的学生,自1987年考取了吴老的研究生,跟随吴老学习、共事已有三十余年,吴老去世时,他和几位同学一起,与吴老的至亲一直守候在吴老身边。

  姜小清与吴孟超(左)合影。受访者供图

  三十多年的相处,姜小清跟吴老如同家人一般。“他就像个大家长,对我们的工作要求非常严格,但是又很平易近人,这不矛盾。”姜小清说,“一旦和吴老结缘,我们这群师兄弟就在这棵大树的庇护下茁壮成长。我们经常说,吴老批评你了,骂你了,这是好事情,如果不骂你,甚至假装认也不认识你,那基本上等于放弃你了。”

  沈锋是吴老第一个试点硕博连读的学生。“在我们看来,很多大专家,想见到面是很难的,但吴老一年365天除了工作的时候,任何人都可以去找他,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家里,我们的年轻医生,毛头小伙子,晚上下班后直接就冲到他家里去了,去请教问题,吴老照样跟他聊。”

  “我们还是年轻小伙子的时候,吴老已经誉满天下了,那时去找他聊课题,他一手抱着小外孙,一边跟你聊,不光聊课题,什么都可以聊,那情景还历历在目。”如今,沈锋已是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肝外四科主任,他说,吴老非常善于交流,三十多年,跟吴老聊过无数次天,从跟吴老的聊天中,受益匪浅。

  谈到工作之余的日常生活,姜小清提起了兴致,说吴老是一位“可爱的老头儿”。“我记得大概三年前吧,一天,吴老正在浴室洗澡,我就在浴室外等着,他大概是照了照镜子,自言自语道‘不行,太胖了,我要减肥’。”姜小清笑道,“这是我听到的最励志的减肥宣言了,百岁老人要减肥,我还发了朋友圈。”

  “跟吴老吃饭,可不敢先动筷子,就算动筷子,也只敢少吃一点儿,因为吴老喜欢给人夹菜。”姜小清解释道,“人家往往给他准备的饭菜比较丰盛,吴老又吃不多,喜欢夹给我们吃,所以提前动筷子的话,那你得吃撑了。吴老最怕浪费,不光盘子不下桌。”

  “在我们心目中,吴老就是个神仙啊,他怎么会离我们而去呢?我们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他能活过100岁,还在为他老人家的百岁生日准备着……”姜小清依然很难接受吴老离去的消息。

  “爸爸的很多病人,就跟甜甜一样,成了我们家的亲人”

  “爸爸就是个普通人。”吴孟超大女儿吴玲说,“人们都说他伟大、高尚,他也的确是伟大、高尚的,但在我心里,他就是个普通人。”

  在吴玲的印象里,爸爸很少在家。“1956年,他们成立了‘向肝脏进军’的三人小组,他更忙了,那时候我才五岁。妈妈是妇产科医生,跟爸爸一样忙,也基本不在家,最初是外公照顾我们几个孩子,后来外公去世,家里请了个阿姨,管我们的吃饭问题,爸爸妈妈都一直在忙着工作。”

  小时候,吴玲很怕爸爸:“他很严肃,回家脸上不太笑。我的三好学生奖状拿回家,他只有一个字——行!见了病人,他却好高兴。直到我母亲去世后,他才不那么厉害了。”

  95岁时,吴孟超受邀参加2017年春晚上海分会场的演出,和女儿女婿同台演唱歌曲《紫竹调·家的味道》。在春晚彩排的上午,吴孟超还主刀做了一台手术。

  正在采访中,吴玲突然站起身,向灵棚张望:“甜甜来了!”随后,一位身材苗条的姑娘扑到吴玲的怀抱里哭了起来。

  甜甜在吴孟超遗像前痛哭不已。人民网 唐小丽摄

  熟悉吴老的人,对甜甜也不会陌生。2004年,肝部长了巨型肿瘤的少女甜甜,引发了各大媒体的报道,她肝脏的肿瘤比篮球还大,大到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肝移植一条路可以保命。当初,她到医院看病,医生都不敢收。几乎绝望的母女来到上海,找到了当时已经82岁的吴老,甜甜的妈妈跪倒在吴老面前,求吴老救命。

  吴老反对肝移植,他认为,这是一个良性肿瘤,肝脏移植花钱多,还有一生的排异,建议尝试手术切除。但是,甜甜的肿瘤紧紧挨着肝动脉,手术难度极大,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大出血,很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

  很多人劝吴老:别人都不敢切,你切了,万一出了事,你一辈子的名誉可就没有了。在《朗读者》节目中,主持人问了同样的问题,吴老笑着回答:“名誉,那算啥?我不过是一个吴孟超嘛!”

  央视视频截图

  五年后的2009年,早已完全康复的甜甜选择在9月24号这个让她重获新生的日子,和她心爱的人携手走上了红毯,成为了新娘,如今甜甜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得知吴老去世的消息,甜甜跟家人专程从武汉赶了过来,给吴老送行。

  看上去,吴玲跟甜甜非常熟悉,两人在一起聊着家常,吴玲对甜甜宛若自家晚辈一般。“爸爸的很多病人,就跟甜甜一样,成了我们家的亲人。”

  “他是一个巨人,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却都能入得了他的法眼”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里,一位女士正面对着吴老的遗像默默垂泪,眼睛已经红肿。原以为她是吴老的病人,没想到她连连摆手:“我不是,我不是,我就是一位普通的老百姓,我从来没有见过吴老。”

  这位来自常州的王女士说,自从5月22日看到吴老、袁老相继离世的消息,自己心里一直堵得慌,“心很痛,很崩溃,动不动就流眼泪,这种滋味儿说不清楚。像吴老这样的人,他是一个巨人,就像神的化身,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却都能入得了他的法眼,都可以得到他精湛的医术呵护。这样的人越多,我们就越有安全感,我从来没见过吴老,这种安全感是潜意识里带给我们的。”

  医院里到处摆满了鲜花。人民网 唐小丽摄

  医院里,到处摆满了鲜花,一阵风吹过,鲜花中摆放的一张粉色卡片被吹出好远。一位身着复旦实验中学校服的中学生小跑过去,弯腰捡起,轻轻放回到鲜花丛中。

  央视视频截图

  “我是通过《朗读者》节目认识吴老的,我记得吴老有一根手指因为长期握手术刀都变形了,感觉非常震撼,我们同学之间还专门讨论过,太令人敬佩了!”这位马同学说,“现在吴老走了,国家的一颗巨星陨落,同学们都很难过,我就想着,一定要来送送吴老。”

  马同学轻轻捡起的小纸片上写着:“医者仁心,国士无双!致敬!缅怀吴老先生——河南洛阳护士。”

  署名“河南洛阳护士”送上的鲜花。人民网 唐小丽摄

  鲜花丛中,卡片上的一段段留言让人泪目。

  “美好的世界,只能靠我们自己,一代又一代的接力,那期盼千世万载的天下大同,终将会在我们手中实现。愿吴老在天之灵,亦能看到这一切。”

  一段段留言,让人泪目。人民网 唐小丽摄

  “很遗憾以这样的方式认识您,吴爷爷,一路走好!”

  “第一次认识您就是要和您告别,您是我们后辈的榜样。很遗憾不能到现场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来和你道别,爷爷您放心,我们会接起时代的接力棒,肩负起时代的重任,爷爷辛苦一生,可以好好休息了。国之栋梁,吾辈之楷模,爷爷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