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4月25日,由上海市档案局(馆)主办、黄浦区档案局(馆)承办、同济大学出版社协办的《跟着档案看上海》新书分享会在思南文学之家举行。《跟着档案看上海》全书荟萃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的14个地标,跟随城市地标,走进城市档案深处,深度挖掘上海历史文化底蕴。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城市,具有先进的市政管理模式,发达的工商都市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文化,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于一体。数十年来,记载上海发展变迁的通史、断代史,描摹上海社会文化、建筑景观、市民生活的各类正史演义层出不穷,从不同角度演绎着上海的发展历史,其中上海市档案馆以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相应的研究,占有一席之地。
上海市档案局局长、该书主编徐未晚谈到,上海档案馆从2019年初开始筹备编写这本书,专门组建研究团队对馆藏的240万卷档案中跟上海地标相关的档案进行汇集整理工作。希望通过这样的整理汇编,更好地讲述上海的故事,更好地传承上海的历史,尤其是在当下梳理传承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过程中发出档案的独特声音,也希望将这本书作为档案挖掘的新里程碑,让“跟着档案看上海”这个slogan和主题能够伴随着上海的文化发展绵延和传承下去。
“《跟着档案看上海》,是看上海的什么?是看上海的品质、温度、空间的更新。”上海市档案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原上海市档案局副局长邢建榕分享了阅读过程中的体会。她认为,这本书有档案有细节,有故事也有新意,把档案和档案背后的故事融合在一起。
记者注意到,书中的14个地标涵盖上海中心城区主要区域,既有中共一大会址、周公馆这样的红色纪念地,也有独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民广场、工部局大楼、永安公司、大世界、外白渡桥、法邮大楼,还有反映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发展变化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南浦大桥,更有上生·新所、“船厂1862”等“网红打卡地”,以及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杨浦滨江。梳理这些地标,并不完全在于过往的梳理,更着眼于改革开放后城市的变迁和空间的更新,借助对这些地标的描绘,读者得以一窥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更加理解这座“人民城市”的生机和活力从哪里来。
上海档案馆研究人员胡劼、陆闻天从编写者的视角,围绕中共一大会址、周公馆、人民广场、工部局大楼4个地标做了分享,详细讲述撰稿过程中的种种发现和思考。“通过翻阅档案,这些地标更有温度、更厚重、更为有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建筑的历史底蕴和在城市中所具有的价值。这也是作为编写者,希望通过档案呈现给广大读者的——能够跟着档案阅读建筑在城市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所体现的城市精神。”
据悉,全书共收录400多幅插图,绝大部分系档案馆馆藏,文书、地图、照片、实物兼具,中外文并收,其中不乏首次披露的珍贵档案资料,既体现了档案的多姿多彩,更给普通读者走进档案、体会档案魅力的良机。该书一经出版即入选2021年1月“中国好书”榜单,成为上海市党史(四史)教育的重要学习材料,也为上海城市形象推广和建筑可阅读活动提供了别具一格的“硬核”读物。
《跟着档案看上海》一书的责任编辑、“民间影像”书系策划人陈立群说,希望通过这本书,为当前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具有特色的城市读本,从宏大的视角、多元的叙事和丰富的细节,进一步挖掘和呈现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