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报记者 邬林桦
近日,走进徐汇公安分局田林新村派出所,一台自助报案机引人注目。市民张先生放上身份证一扫,进入的报案界面简洁明了,“报警原因”选项也十分口语化:我被抢了、我被偷了、我被打了、发现可疑情况、交通事故……
派出所有报案窗口,有民警24小时值班,为什么要用机器报案?目的很明确:确保每一起案件都“无条件受案”,不被忽视,更不会被“降格”处理。同时,一套数字化的案件处置流程嵌入其中,助力警务流程更透明、执行更高效。
这是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平安建设“数字化”转型的缩影。来自第三方调查显示:2020年度上海公众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满意度两项数据,连续第8年实现“双提升”。
打击防控从“被动打击”向“主动防控”转变
“上海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有力举措,更坚定了我们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与信心。”去年,一家世界知名品牌公司权益保护总监琳达专门致信,感谢上海警方在该公司尚未发现自身权益被侵害前就主动出击,打掉了一个侵权售假团伙。
2020年,上海警方依托智能研判系统,对网上的侵权犯罪线索进行自主抓取并分析研判,先后破获侵权假冒案件920余起,涉案金额69亿元,保护了330余个品牌的合法权益。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少案件都破在报案之前。
通过智慧公安系统深度应用,上海警方的打击防控正在从“被动打击”向“主动防控”转变。尤其是对民生案件的高效防控和打击,让城市安全更有保障。据统计,2020年上海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去年下降33.5%,破案数同比上升16.2%。
以电信诈骗为例,2020年,市反诈中心通过涉诈电话智能识别、诈骗短信拦截系统等科技手段,智慧查控,精准防阻,成功拨打劝阻电话66万余次,间接避免群众经济损失12.1亿元,案件既遂数同比降8.4%,破案数、打击数同比上升10.9%、47.6%。
随着全市社会治安防控最小单元防护圈不断完善,城市安全风险精准感知、精准识别、精准处置能力显著提升。2020年,全市入室盗窃案件发案同比下降72%,破案同比上升23%。
“一网通办”提升公安政务服务办事体验
“尽管人多,但秩序非常好。”2020年10月2日晚,游客小陈流连于外滩的美景。那晚,超过8.1万人同时驻足外滩滨水区,刷新疫情以来外滩滨水区的瞬时客流纪录,也打破了历年国庆假期的最高瞬时客流纪录。
在小陈看不到的地方,轨交、民航、铁路以及历史数据源源不断汇入大客流监测系统,精准预测未来1小时的客流、车流,助力警方及时采取精确疏导措施,杜绝风险隐患。不仅外滩秩序井然,出入市境G40高速“逢节必堵”的魔咒也被打破。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大到大客流管理力量的精准调度,小到街头占道的快罚快处,每一处变化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依托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强大支撑,上海城市治理模式正由“经验判断”向“数据分析”转变,高效处置风险隐患,使城市运行更安全有序。
第三届进博会期间,展商张先生原以为严格防控会造成排队拥堵,没想到他凭通行证就能进场,不用再出示核酸检测证明和手机绿码。原来,上海警方把核酸检测证明、健康管理作为证件申领激活前置条件,与市大数据中心建立了健康数据滚动核查机制,实时共享比对数据,及时调整证件通行权限,解决了入口排队拥堵。
2020年10月,韩国人朴先生入境抵沪。在杨浦区的租住地,他通过手机在线完成了住宿登记,不用像过去一样跑属地派出所。“在上海,处处都能感受到效率与温度!”
随着公安“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许多原本必须到派出所“见面办”的事项,都可以“不见面办”,甚至是“指尖办”。一件件身边小事的高效办成,让城市治理更有温度。截至去年底,公安政务服务事项的网办率已经从年初的3.66%提升至60%以上,服务好评率达到99.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