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大家注意,发声时气息要沉下去,像打哈欠一样打开喉咙。”11月23日,在济宁市兖州区龙桥街道府佑社区活动室,声乐老师冯庆义正耐心指导合唱团的叔叔阿姨们进行发声练习。一位刚练习完歌曲的阿姨开心地说:“冯老师讲得真明白,这下俺懂得啥叫‘气息控制’了,刚才唱的《珊瑚颂》,听起来更有味道了!”
这场走进社区的音乐培训课,是兖州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广覆盖”向“精准化”升级的一个生动缩影。该区紧紧围绕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以“公益课堂”“点单式培训”“课目制”推送等形式,让优质文化资源像溪水般流淌在城乡大地,浸润着百姓生活。
培育品牌,提升公共文化品质
今年春节,新兖镇的农民文化艺术节鸣锣开场,村民们自编自演的山东梆子选段、扇子舞轮番登场,戏台子下坐满了父老乡亲,孩子们举着糖葫芦在人群中穿梭,欢声笑语漫出村委会大院;元宵节当天,鼓楼街道的“金蛇迎春社火闹宵”民间艺术展演精彩上演,舞龙舞狮队沿街巡游,锣鼓声震彻街巷,市民追着队伍拍照,脸上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农历二月初二,“春之声”民间原创音乐歌咏会在兴隆文化园开唱,退休教师王大妈带着合唱队演唱自己创作的《兖州春早》,“泗河两岸柳色新,九州通衢春意浓”的歌词,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端午前夕,“粽情端午传承千年”系列活动走进社区,居民们围坐在一起包粽子、编彩绳,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大家制作布老虎,孩子们听得认真、学得专注,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兖韵华章喜迎国庆”文艺汇演与金秋运河大集同步开启,舞台上歌舞飞扬,集市里特产飘香,市民一边看演出一边逛集市,买杂粮、尝小吃,文化展演与消费场景的创新融合,让大家既饱了眼福又享了口福,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重阳节来临,“兖城秋韵重阳情浓”系列活动温情启幕,书法爱好者为老人写福字、画寿桃,医护人员现场提供健康义诊和中医药体验,让老人们感受到满满的关爱。
这些品牌活动不仅在兖州家喻户晓,更在更高平台绽放光彩。兖州文化团队积极对接省市级文化活动,累计斩获国家、省市级荣誉10余项。
“我们持续深耕兖州文化沃土,精心打造品类多元、质量过硬、广受认可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上档。”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张尧介绍,这些历经时间沉淀的文化活动,已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全面覆盖,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家门口”
兖州区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服务效能,形成了覆盖区、镇、村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服务。
在区级层面,文化场馆成为市民的“精神乐园”。文化馆的公益课堂人气爆棚,舞蹈室里,中老年妇女跟着老师练习形体;书画室里,爱好者们挥毫泼墨;非遗传承室里,孩子们认真学习剪纸技艺。截至目前,文化馆联合融媒体中心累计拍摄“非遗视频汇”170余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非遗走进更多人视野。
博物馆里更是热闹,“小小志愿者讲解员”们佩戴绶带,认真为游客讲解兖州的历史文化;书画展、民俗文物展等11场主题展览轮番亮相,吸引着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全年预计接待游客36万人次,成为大家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图书馆则推出了传统文化夏令营、特色馆藏晒书会、儿童绘本阅读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推行“免押金借阅”政策,实现与济宁市图书馆、全市13个县市区图书馆及区内10个镇街分馆的图书“通借通还”,“以前借书要跑老远,现在在镇上就能借,还能还到区图书馆,太方便了!”市民李女士说。
在基层,一个个文化阵地成为群众的“幸福驿站”。10个镇街综合文化站与344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全面提升,城市书房、文化书院等一批“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脱颖而出。走进龙桥街道“悦”读空间,温馨的灯光、舒适的空间让人倍感惬意,书架上各类书籍琳琅满目,放学后,孩子们在这里写作业、读课外书;周末,家长们带着孩子来参加亲子阅读活动,这里成了亲子互动的好去处。鼓楼街道城市书房则24小时开放,无论清晨还是深夜,都能看到市民阅读的身影,成为城市里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我们紧紧围绕‘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多措并举提升服务精准度与实效性。”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璇介绍,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兖州区实现了优质资源均衡布局、服务直达基层,让文化服务真正走进群众生活。
精准服务,文化惠民落地生根
如果说设施是基础,品牌是灵魂,那么精准服务就是让文化惠民落地生根的关键。兖州区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域覆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推动文化服务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我们的创作灵感都来自群众的日常生活,这样的作品才能走进群众心里、产生心灵共鸣。”兖州区文化演艺服务中心主任卞延松介绍,今年组织创排的曲艺小品《装修》,取材于居民装修时遇到的邻里矛盾,通过幽默的剧情传递和谐邻里的理念,在全市曲艺小品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小戏《饺子情》讲述了基层干部关爱困难群众的故事,情感真挚、情节感人,入选全省廉政小戏小剧展演。
兖州区积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推动传统文化业态转型升级。以国有院团体制改革为抓手,兖州山东梆子剧团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之路,11名演员依托抖音聚光计划,成功签约“主播”,通过直播演唱山东梆子选段、讲解戏曲知识等方式,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以前觉得山东梆子是老年人看的,没想到直播里的演员唱得这么有味道,还会讲戏曲背后的故事,太有意思了!”网友“青春飞扬”在直播间留言说,通过直播,她爱上了山东梆子。
基层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实施“基层赋能”行动。“我们走进群众中间,深入了解群众文化需求,然后选派优秀文艺骨干深入社区、村居,开展‘点单式’培训,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服务。”卞延松说。据统计,兖州区年均开展基层文化活动2000余场次、“送戏下乡”400余场次,每年惠及群众30余万人。
从节日盛宴到日常课堂,从城市展厅到端信书屋,兖州正以多元、精准、温暖的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如水般流淌在城乡之间,让百姓生活更美好。“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家门口’服务,深化基层文化赋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以‘公益课堂’‘四季村晚’‘文化进万家’等形式盘活优质文化服务‘资源流’,让文化服务真正融入日常、惠及全民。”李璇说。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通讯员 刘玉珲 王洪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