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5万亩盐碱滩“变身”稳产田
——利津县以综合改良技术破解盐碱地治理难题
农村大众报记者 张超 通讯员 王静 刘影

11月4日,利津县明集乡大张村的田埂上,老支书张汝贞捧起一把深褐色土壤,指尖的松软触感让他眼眶微湿。“以前这50亩荒滩,盐碱度高达15‰,茅草都长不齐。今年9月东营市农业科学院测产,玉米亩产达458.2公斤,这变化太神奇了!”他激动地说,“现在正种小麦,估计明年亩产能超800斤。”
作为村里的种地“老把式”,张汝贞全程见证了这片荒滩的重生。而这50亩“试验田”,正是利津县1.5万余亩盐碱地重获新生的缩影。
近年来,利津县成立盐碱地治理工作专班,以津瑞土地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津瑞公司)为实施主体,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根据盐碱度差异与地块位置,项目划分为9个片区、22个子项目,在“以种适地、以地适种、种养结合、产业导入”上精准发力。
科技赋能:
创新轮作模式
筑牢改地根基
破解盐碱地难题,科技是核心密钥。津瑞公司主动对接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团队、中国农科院王汉中院士团队等,创新推行“物理—化学—生态综合改良”模式,将改地、节水、良种、良法等要素系统融合,成功将1.5万余亩盐碱地转化为亩产近千斤的稳产田。
为强化科研支撑,项目同步规划建设20亩科技小院与饲料中试车间,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为科研团队提供选种育种、配方研发、中试转化等全链条服务。同时划定500亩核心试验区,开展耐盐碱油菜、饲用作物等试验种植,形成“百亩核心试验方+千亩示范片+万亩辐射带动区”的梯次格局。
针对盐碱度高、水资源匮乏的痛点,项目打出“工程+工艺”组合拳:深沟条田、深松深翻破除板结,暗管排盐、坑塘蓄水精准控盐,管灌管排节约水源,再配合地力培肥、生物改良等措施,系统性降低土壤盐分、提升耕作地力,实现“当年改造、当年见效”。针对不同梯度盐碱地,筛选出油菜、高粱、大麦等“耐盐碱+高产值”作物,为后续种植筑牢基础。
生态重构:
从“排盐”到“养地”
激活土壤活力
“不少人觉得盐碱地改良只需要排盐,这其实是误区。”津瑞公司总经理刘鸿昌站在土壤监测站前,指着实时更新的数据解释,传统挖沟排盐、客土改良模式每亩成本常超万元,而他们的核心思路是“养地”,通过技术协同让土壤形成自主“抗盐”能力。
在明集片区,施工团队进场后并未采用传统改良方式,而是先布设密集土壤传感器,再开挖80厘米深的盲沟排碱系统。“碎石层透水、土工布滤沙,盐碱水汇集至集盐池回收利用,还不会破坏土壤原有结构。”施工方负责人朱雷介绍,搭配填土筑高、土地平整等差异化措施,为土壤改良打下坚实基础。
化学调控与生物改良则形成“双向发力”:施加专用改良剂中和酸碱度,混入腐熟有机肥培育微生物群落,既精准降盐提质,又规避了传统改良剂用量过大的副作用。作为生态改良核心举措,项目引入傅廷栋院士团队的油菜生物改良技术,选用“华油杂62”等耐盐碱品种——油菜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可提升20倍以上,降低根际土壤pH值;推行的“作物整株还田”技术,将油菜植株翻压为绿肥,快速提升土壤有机质,形成稳定团粒结构,抑制盐碱上移。同时,地表全年作物覆盖减少地下水蒸发,有效防止返盐复碱。
试验数据显示,连续实施“油菜—高粱”“田菁—油菜”轮作并配套整株还田技术后,项目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0%以上,含盐量降低近3‰,全氮、有效磷等肥力指标显著改善,改良周期缩短2年。
截至目前,利津县已建成集玉米、油菜、小麦等多种作物于一体的盐碱地产业试验示范园,1.5万余亩新增耕地的土壤盐碱度从平均9‰降至3‰以下,完全达到粮食作物种植标准。
产业融合:
循环种养增值
拓宽增收路径
“盐碱地改良不仅要产粮,更要让农民富起来。”刘鸿昌表示,循环种养模式是激活土地增值潜力的关键。利津县肉羊年出栏量达350万只,年需饲草60余万吨却多依赖外购。津瑞公司针对性种植油菜、田菁等优质饲草,预计2至3年内可带动周边农户种植5万亩,年产饲草20余万吨;而羊粪便每年可加工有机肥2万吨,恰好满足1.5万余亩盐碱地的用肥需求,形成“饲草种植—肉羊养殖—有机肥还田”的生态循环链。
在种植布局上,津瑞公司坚持“以种适地,以地适种”,对盐碱度较高的地块种油菜、田菁,较低的地块种玉米、高粱,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公司为农户提供统一供种、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服务,保底价高于市场价10%,让农户收益有保障。
可观的收益让农户信心倍增。以强冬耐盐碱油菜为例,在含盐量4‰至9‰的中重度盐碱地上,配套专属栽培技术后出苗率可达85%以上:亩均收菜薹800斤,产值2400元;采收菜薹后不影响结籽,还能收菜籽300斤,产值900元;油菜收获后接茬种耐盐碱高粱,亩产可达700斤,产值1400元。算下来,亩均年产值达4700元,较传统种植棉花翻了两番。
农旅融合更让盐碱地“颜值”变“产值”。4月油菜抽薹期,“富硒菜薹亲子采摘园”对外开放,游客亲手采摘的同时,还能了解富硒技术原理;5月花期,千亩油菜花绽放,配套的观景步道、科普展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生态变迁。“观光+采摘+科普”的模式,丰富了盐碱地利用的多元业态。
从“白花花”的盐碱滩到“金灿灿”的稳产田,利津县的实践其启示在于跳出“就土改土”的单一思路,构建系统治理体系:以“物理—化学—生态综合改良”为核心路径,依托科研力量重构土壤生态;以智能节水技术为支撑,破解灌溉控盐矛盾;以循环种养与产业融合为抓手,激活土地增值潜力,最终实现“改地、增粮、增收”的多重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