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海报新闻记者 李佳洋 报道

清晨的鲁北盐碱滩上,朝阳洒在成片的光伏板上,熠熠生辉。这片曾经以“白茫茫”示人的荒地,如今正被一片“蓝澄澄”的光伏海洋悄然覆盖,上演了一场能源与生态交相呼应的绿色变革。
2025年5月,国家电投滨州沾化B12-1(一期)20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并网发电,标志着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建设迈上新台阶。从“牛棚指挥部”起步,到如今蓝色光伏板在潍坊、滨州连片铺展,国家电投山东公司以“敢超”精神,在鲁北滩涂地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盐碱滩上“种”出绿色产业
鲁北沿海地区地势低平、光照充足,拥有发展新能源的天然优势,但因盐碱化严重,这片广袤的土地长期面临着农业难兴、生态脆弱的困境。如今,这一困境正在被打破。随着山东省将鲁北确定为“十四五”至“十五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清洁能源基地,一场绿色革命悄然上演,盐碱滩不仅“种”出了绿色电力,更“长”出了富民产业。
面对特殊的生态环境,国家电投山东公司创新采用“渔光互补”模式,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生。在沾化区滨海镇,光伏板架设在盐田虾池上方,形成“上面发电、下面养虾”的立体格局。自动精准调控遮光角度,项目不仅发电,还为虾苗创造了更适宜的生长环境。
“我们选育的‘盐田虾’成活率提高了20%,生长期还缩短了10天。”项目负责人介绍,这种“发电+养殖”的模式,成功实现“租金降,产值增”的最优解。
攻坚克难蹚出“鲁北路径”
在盐碱滩上搞建设,并非易事。“那时地上还有牛粪,我们挽起袖子收拾干净,就开始了工作。”施工团队至今记得,2022年深秋,他们在寿光侯镇的一个废弃牛棚里建立了第一个“指挥部”。
面对盐碱腐蚀、地质复杂等难题,技术团队创新采用耐腐蚀材料和多规格预应力管桩,确保项目安全稳定。设备保供紧张时期,项目组成员连夜奔赴天津、河北等地,守在厂家协调设备排产。“最难忘的是在中秋节前,我们与合作方连续谈了七轮,最晚谈到凌晨一点半。”项目开发负责人说。正是这种攻坚克难的精神,创造了81天实现全容量并网的“鲁北速度”。
与此同时,“政企协同”也为项目建设蹚出一条“快速路”。在沾化一期项目攻坚阶段,为解决农民工管理、员工住房和后勤保障等难题,滨海镇政府积极与区委区政府沟通,高标准规划建设农民工临时居住区,同时配套建设生活服务设施,为项目如期建成提供了坚实保障。
绿电赋能绘出新蓝海
随着鲁北大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一片片蓝色光伏板在盐碱滩上铺展,犹如大地的“绿色铠甲”。目前,国家电投山东公司在鲁北已实现滨州沾化一期并网、二期推进,潍坊W5项目即将开工,东营项目超前准备,形成了“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基地指标转化率位居全省首位。
这些项目带来的不仅是清洁电力,更是盐碱滩的一场能源革命。“选择鲁北,不是因为它容易,而是因为它重要。以前觉得盐碱滩是负担,现在发现,只要找对路子,荒碱地也能变成‘聚宝盆’。”一位参与项目建设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测算,鲁北大基地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323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96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584万吨。这些清洁电力通过正在建设的高地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输送至鲁中地区消纳。
从盐碱荒滩到蓝色能源基地,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因为清洁能源的注入而焕发新生。国家电投山东公司正以“铁肩”担当时代使命,用一片片光伏板与一排排风机阵列在鲁北大地绘制绿色发展新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