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4日,山东滨州滨城区南海社区以“巧手微工厂家门口的共富工坊”为主题,举办手工制作专项活动,特别邀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传授鱼钩手工制作技艺。
活动中,技术人员以实用型鱼钩制作为核心教学内容,从金属线材裁剪、弯折塑形的基础手法,到钩尖打磨、倒刺处理的精细工艺,展开层层递进的细致讲解。学员都是来自社区的中老年女性,她们热情高涨,一边专注摆弄手中材料实践操作,一边主动请教,从线材硬度如何适配不同鱼钩型号,到打磨时如何避免钩尖受损,大家围绕实操难题积极交流。
滨州市是山东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渔网渔具生产基地,近年来,当地通过文明实践活动的形式在乡村、社区普及渔具生产技能,为大批赋闲在家的群众找到了增收之路。
滨州市沾化区大高镇河东李家村今年的渔网渔具销售额持续走高,年产值超过3亿元。这个只有127户不到400人的村庄,有超过70户人家常年以渔网渔具生产为业,辐射带动周边村3万人在家门口就业。村支部书记李从吉说,前些年年轻人都纷纷外出务工,这些年大家都陆续返乡创业,今年就有40多名年轻人回到村里,通过电商给这个传统工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55岁的李花英正在车间里织着渔网,就在前不久村里组织的织网比赛中,她一举夺魁,周围的村民都说,李花英闭着眼都比别人织得快,确实如此,如果织单扣,她一天能织2万扣,接近一般人的两倍,按照工价计算,2万扣的工钱就是80元,价值上万元的6米高渔网,她一个星期就能完成,这让她在家门口一个月轻松就能收入四五千元。
“巧手微工厂”的开设,正是滨州推动文明实践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实现价值共生,推动群众增收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为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提升民生品质,滨州市创新实施文明实践“双提工程”,以“大门常开、活动常新、群众常来”为目标,推动文明实践阵地从物理空间覆盖向价值共生共享跃升,走出了一条富有滨州特色的文明实践新路径。
为践行“大门常开”理念,打造有温度的“百姓生活站”,滨州市创新构建“中心站+微站点+流动点”三级网络体系,实现了阵地功能从单一物理空间向综合人气场所转型。
滨州还创新推行“延时服务”与“夜模式”,开放晚间课堂和周末活动,实现“群众有空、阵地开放”。同时推进“多站合一、一站多用”,融合理论宣讲、文化活动、科普教育等多元功能,持续提升阵地使用效益。
滨州市深入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项清单”机制,推动文明实践从“任务式活动”向“可持续生态”转型。在集市、广场设立“民情收集站”,通过“线上问卷+网格员走访”动态收集需求。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组织非遗传承人开设剪纸、葫芦烙画课程;针对年轻群体增设短视频制作、电商直播等“潮流课”;开展非遗传承与经典阅读,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扎根生长。
通过精准服务、机制创新与情感联结,滨州市推动阵地从“有人来”向“人人愿来、人人常来”跃升。持续推广积分兑换制度,积分兑换农资、体检服务,“初心存折”激励干部、“先锋存折”激活党员、“文明存折”调动群众,实现了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滨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主任刘勇表示,随着“双提工程”的深入推进,文明实践的种子正在滨州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不仅是口号,更是滨州市文明实践的生动写照。从“物理覆盖”到“人气集聚”,从“任务完成”到“价值创造”,滨州市正在构建一个“人人参与、人人享有、人人点赞”的文明实践新生态。(刘德梅 刘雪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