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评年代剧《生万物》:于土地之上,见时代风华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东> 要闻 > 正文

评年代剧《生万物》:于土地之上,见时代风华

来源:大众网2025-09-14 21:43

  在当下的电视剧市场中,年代剧以其独特的历史韵味和情感深度,吸引着众多观众的目光。《生万物》这部年代剧凭借其深刻的主题、精彩的剧情和鲜活的人物形象,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广泛热议,收视成绩斐然,成功打破了近三年 CCTV8 的收视纪录,在爱奇艺站内的弹幕互动量也强势突破 1亿条。该剧改编自赵德发先生获人民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以鲁南天牛庙村为背景,叙写宁、封、费三大家族在1926年至1944年近二十年风雨飘摇中的命运沉浮,生动展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深厚而复杂的情感纽带,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人们的挣扎与奋进。

  土地为根,深植文化基因

  土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更是孕育了无数文化与精神的源泉。《生万物》紧紧围绕“土地”这一核心元素,将土地与中华文化的紧密联系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刻探讨了土地在人们生活和精神层面的重要意义。

  剧中,地主宁学祥对地契的执着达到了近乎病态的程度。地契,这一承载着土地所有权的凭证,在他眼中,不仅仅代表着财富与地位,更是家族传承的象征,是他一生的心血与寄托。他坚信“粪是粮之魂,粮是粪之精”,始终将粪筐不离身,亲自参与农活,对土地怀有深深的敬畏与热爱。这种对土地的执念,反映出封建土地制度下地主阶级的灵魂缩影,他们将土地视为一切,为了守住土地,不惜牺牲一切代价,甚至是亲情。宁学祥在女儿宁绣绣大婚之日,面对土匪以土地赎人的要求坚决拒绝,他虽冷酷无情,却也真实地展现了他对土地的极端重视,也深刻揭示了旧时代资源分配不公的社会现实。

  而对于广大佃农而言,土地同样是他们的生命之源。封大脚在暴雨中护秧的场景令人动容,他虔诚地跪拜在土地上,仿佛在向土地祈求庇佑。在他心中,土地不仅仅是生产粮食的地方,更是一种信仰,是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根基。当日军屠村,村民们将种子藏于山缝之中,这一行为将土地升华为民族生存意志的象征。种子,象征着希望,代表着土地孕育生命的力量。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与磨难,只要土地在,种子在,希望就永远不会破灭。这种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深深扎根于中国农耕文明的基因之中,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符号。

  人物群像,尽显人性光辉与复杂

  一部优秀的电视剧,离不开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生万物》在人物塑造方面堪称一绝,通过对宁、封、费三个家族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充满烟火气的乡村生活画卷,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感受着人物的喜怒哀乐。

  女主角宁绣绣的命运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她原本是地主家的闺秀,生活优渥,然而大婚当日,命运却对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她遭遇土匪绑架,父亲宁学祥因吝啬土地拒绝赎人,妹妹代嫁,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她的生活瞬间跌入谷底。但宁绣绣并没有被命运打倒,她毅然决然地断亲,转身投入到农村的劳动生活中,实现了从地主阶级向农民阶级的身份转变。在与封大脚的相处中,她逐渐学会了如何在土地上劳作,如何与贫苦的农民们共同生活。她的坚韧、善良和勤劳,使她在艰苦的环境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从下地劳作、买牛犁地到开仓放粮、抵御外敌,宁绣绣的每一步成长都令人为之动容。她的身上既承袭了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又闪烁着超越时代局限的个体觉醒光芒,成为了一位在命运风暴中主动搏击、寻求自我实现的新女性形象。

  封大脚是一个朴实憨厚的农民形象,他对宁绣绣的感情真挚而深沉。自小暗恋绣绣的他,在绣绣最困难的时候,用八抬大轿将她迎娶进门,给予了她温暖与依靠。他虽然读书不多,但身上却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担当精神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他从不抱怨,总是默默地努力劳作,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他与宁绣绣之间相濡以沫的感情,在艰苦的岁月中显得格外珍贵,成为了剧中一道温暖人心的风景线。他们的爱情故事,让观众看到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平凡人之间真挚而坚定的情感力量。

  除了男女主角,剧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都个性鲜明,令人印象深刻。地主宁学祥,虽然有着剥削阶级的冷酷和贪婪,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勤劳节俭、对土地有着深厚感情的人。他的复杂性格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让人对他既痛恨又有些许理解。费左氏作为费家的当家主母,早年守寡,肩负起了家族的重任。她性格宽厚,在费文典的劝说下,能够释放永佃权、开仓放粮接济难民,展现出了善良和深明大义的一面。然而,封建礼教和女性贞洁观念的束缚,又让她在面对一些问题时显得愚昧和无奈,最终走向了孤苦伶仃的疯癫结局。银子,作为佃户家长女,生活的困苦让她早早地尝尽了人间的辛酸。为了家人,她无奈委身于比自己父亲年龄还大的宁学祥,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有着不认命的倔强,努力在困境中寻找着生活的希望。这些人物形象各有千秋,他们的命运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这部剧丰富而精彩的故事。

  艺术呈现,还原时代风貌

  《生万物》在艺术呈现方面也下足了功夫,通过实景拍摄、方言运用和对农耕场景的细致描绘,为观众生动地还原了 20 世纪上半叶鲁南农村的真实风貌,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剧组为了追求真实的效果,包下了200 多亩地进行全年实景拍摄。从春天的播种到秋天的收获,从犁地时的辛勤劳作到守望庄稼时的满心期待,完整地呈现了农民们在土地上劳作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在拍摄过程中,剧组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从农民们的穿着打扮到农具的使用,从村落的布局到房屋的建筑风格,都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观众在观看剧集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烟火气。

  剧中大量运用了山东方言,“俺”“拉呱”“知不道” 等方言词汇的频繁出现,不仅让角色更加贴近生活,也增强了地域文化特色。方言的运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让观众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同时,剧中还对一些传统农耕场景进行了复原,如 “打春牛” 等仪式,这些场景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也唤醒了城市年轻人血脉中的农耕记忆,让他们对土地和劳动者产生了更深的共情。

  时代回响,引发情感共鸣

  《生万物》这部剧虽然讲述的是近百年前的故事,但它所传达的情感和精神却与当代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与土地的联系逐渐疏远,但对土地的那份眷恋和对根的追寻,依然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中。

  剧中农民们对土地的热爱、敬畏以及在土地上辛勤劳作、顽强生存的精神,让当代观众看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他们在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努力 “把苦日子过成花” 的乐观态度,也给予了当代人鼓舞和力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同样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而剧中人物的精神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榜样和启示,让我们明白只要心怀希望,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的生活。

  同时,该剧对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的细腻描绘,也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封大脚与宁绣绣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封家一家人之间相互扶持的亲情,以及村民们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团结一心的友情,这些情感在剧中交织成了一张温暖的网,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力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在忙碌中忽略了身边的情感,而这部剧则让我们重新审视和珍惜这些宝贵的情感财富。

  《生万物》无疑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优秀电视剧。它以土地为线索,串联起了一个时代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复杂,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风貌,同时也引发了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土地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感受到了先辈们在艰苦岁月中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在当下的电视剧市场中,这样一部用心制作、充满诚意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相信《生万物》将会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成为一部经典的年代剧佳作。(作者:魏志尚)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天津戏剧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在科学研究上不断革故鼎新的同时,钟义信始终坚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追求,在信息论、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潜心躬耕育人。
2025-09-10 09:35
9月9日10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9 11:03
在中药房里,有这样一些“扫地僧”——它们价格低廉,常被忽视,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疗效。
2025-09-09 10:15
近日,河南一名女童出现咳嗽、呕吐、嗜睡等症状,被家人误判为普通感冒,不料竟是暴发性心肌炎,且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在转院治疗途中不幸离世。程翔提醒,当身体发出以下信号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警惕并排查暴发性心肌炎:  一是胸痛、胸闷、气短。
2025-09-09 10:14
随着关键研发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通用智能体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完成度也会更高。
2025-09-09 10: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