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山东网·新感知8月29日讯 暮色中的洙水河波光粼粼,菏泽市巨野港内货轮鸣笛启航,满载着12mm高端安全工程玻璃原片驶向江浙沪——这是山东巨润建材有限公司的“旗舰产品”,更是菏泽玻璃产业在产业链浪潮中破浪前行的生动缩影。
作为浮法玻璃生产企业,巨润建材扎根巨野县这片沃土,以“链”为骨、以“创”为魂,不仅成长为全国玻璃行业的佼佼者,更引领着菏泽玻璃产业集群迈向“质”与“量”齐升的新高度。
依“港”傍“链”构建协同生态
走进巨润建材的生产车间,4条570多米长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如巨龙般昼夜运转。中控室的屏幕上,1500℃熔窑中熔融的玻璃液如绸缎般流入锡槽,经拉引机精准控制厚度、退火窑精细调温,最终成为规格统一的玻璃原片。这一过程中,6105个实时采集的数据、每3秒一次的动态监测,构筑起全流程数字化管控网络。
“我们四条生产线各有‘看家本领’。”山东巨润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卞红顺的话语中透着自信。1号线专攻3-5mm高档产业玻璃,适配高端家电与新能源汽车;2号线的4.7-8mm节能幕墙玻璃搭配Low-E镀膜技术,让建筑节能效率突破65%;3号线的8-12mm高端安全工程玻璃撑起大型公建项目的“防护伞”;4号线的5-6mm中高端建筑玻璃,配套内部加工,可集成调光、隔热等十多种功能。依托浮法二线、三线唇砖及沿口水包更换等设备升级,四条生产线总产能提升10%,单位产品综合成本进一步下降,用硬核实力夯实产业链“链主”地位。
“有了巨野港,我们的产品才能畅行四海。”巨润建材不仅玻璃产品各个“身怀绝技”,还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依托洙水河航道与巨野港的物流优势,企业产品不仅覆盖江苏、安徽、河南等周边省份,更通过“一带一路”辐射中东、欧亚等海外市场,12mm高端安全玻璃等产品成为江浙沪大型工程的“常客”。
而比物流更深厚的优势,在于“链”的韧性。在巨野县玻璃产业园内,一条从源头到终端的完整产业链清晰可见,上游有铁雄新沙每日供应的140多万方焦炉煤气,为生产注入清洁能源;下游衔接鹏泽玻璃的Low-E镀膜、拓新新材料的深加工,让玻璃原片摇身变为高端功能型产品。
“巨润可以说是全国玻璃行业中产业链最完备的企业,上游有能源,下游有加工,因此成本可控,附加值也进一步提升。”卞红顺说。
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跨越
在巨润建材的中控中心,90块高清大屏组成的三维监控网络实时跳动着数据,流道温度曲线平稳运行,各车间峰平谷用电量动态调节,677路摄像头实现全域无死角覆盖。
这是企业“智改数转”的成果——通过中融云平台,6105个数据采集位号、2056个报警点位构建起“动态管控”体系,让生产工艺稳定性进一步提升。
在巨润建材,创新基因更渗透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2016年,巨润建材获批建设特种玻璃国家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2021年至今,企业已累计开展44项技术研发项目,获10项专利证书。
原料车间自主改造的粉碎系统除尘设备,送风量提升30%、除尘效率达98%,还省下近万元外协费用;规划中的TCO镀膜玻璃、汽车玻璃专用生产线,正瞄准新能源与高端制造的“蓝海”。从传统浮法玻璃到新能源材料、超大板基建玻璃,巨润建材用创新打破“房地产依赖”,在产业链高端领域撕开新缺口。
从洙水河畔的生产线到“一带一路”的海外市场,从单一原片到全产业链集群,巨润建材用15年时间,书写了“菏泽好品牌”的成长答卷。
巨润建材的成长,是菏泽玻璃产业集群发展的生动注脚。在巨野县玻璃产业园内聚集了巨润建材、拓新新材料、鹏泽玻璃等10余家玻璃行业企业,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单体浮法玻璃生产基地,年产值近30亿元,产品涵盖浮法玻璃、光电光伏玻璃、医用玻璃等20多个品种,构建起“原片生产—精深加工—终端应用”的全链条生态。
这里不仅是山东省“十四五”规划重点打造的现代玻璃产业基地,更成为菏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中国山东网记者 吴鲁刚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