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孟子言‘民为贵’,而今天的劳动者正是创造历史的主角。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既是挥汗如雨的‘劳力者’,更是智慧创新的‘劳心者’,可以在各自的岗位上担当大任!”近日,167名参加邹城市第九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选手齐聚孟庙廊檐下,聆听了一堂融汇孟子思想与时代强音的思政课。
今年以来,山东邹城市总工会立足“孟子故里”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劳模精神引领+传统文化涵养+技能实训赋能”三位一体的思政课模式,通过“劳模故事会”等形式,精选“天将降大任”“专心致志”等孟子思想,融合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行时代解读,引导产业工人在思想淬炼与文化浸润中提升本领,实现精神成长与技艺精进的双提升。
劳模精神:
以“身边星火”照亮奋斗征程
班前晨会上,深蓝色工装汇成一片,工具箱旁十几双眼睛紧盯着屏幕上正在播放的思政微剧。“小故事讲透了大道理,让人印象深刻。”山东天河科技公司青年职工杨浩然说。
邹城市总准确把握“谁来讲”与“讲什么”这个关键,组建百余人的“劳模工匠宣讲团”,变“台上讲”为“一线聊”。宣讲团成员活跃在车间、物流站点、田间地头等生产一线,利用工休、班前会等碎片时间,用乡音俚语分享攻坚克难的奋斗故事。
为让思政课扎根劳动一线,邹城市总同步构建“驿站+书屋+文化宫+荧屏+‘云上’”五大传播矩阵,让劳模事迹触手可及。截至目前,该市工会已开展线上线下活动100余场,覆盖职工1万余人次。
传统文化:
汲“千年智慧”筑牢信念根基
全国劳模臧永芝俯身在田间地头向农民描绘生态农业蓝图,省劳模张莹莹在车间手持样品讲述技术攻坚故事……这些劳模工匠用布满老茧的手和朴实的乡音,将“身边事”变成最鲜活的教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面对车间油污铁屑,朱庆月这位从技校生成长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数控大师,常以古训自勉,甘守一线。
“技术这东西,就得‘专心致志’才钻得透。‘规矩’是基础,但想做出‘巧’活儿,得靠自己琢磨!”为提高效率,他研发新刀具,使螺杆钻具关键部件加工效率飙升150%。
在邹城,朱庆月并非个例。“我们通过‘场景化浸润’,在劳模宣讲、技能培训中引导产业工人结合岗位解读经典。”邹城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赵锋介绍,邹城工会进行载体创新,将劳模工匠的奋斗历程,提炼成蕴含传统智慧元素的小故事。
同时,探索经典活用,在邹鲁惠工之家“云课堂”推出系列课,让儒家思想转化为职工可感的价值认同,使工人从文化自信中领悟岗位“大任”,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根基。
技能实训:
促“知行合一”锻造时代栋梁
刚结束劳模精神宣讲,陈宝磊便架起无人机教具投入实训。“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他引用孟子名言激励学员,“我教操作规范,但革新农机的‘巧思’要靠你们自己琢磨!”
经他培训的百余名青年飞手年均增收4.5万元,更涌现出“上天能驾无人机,下地可操收割机”的复合型人才。
据了解,邹城市总坚持思政引领嵌入技能提升全链条体系,依托先进的实训基地和劳模创新工作室,将“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的理论学习与实操培训深度融合。
在各类技能培训课程中,讲师不仅传授技术,更注重融入职业道德、创新理念、工匠精神的内涵,引用孟子思想阐明“规矩”是基础、“巧”是境界、“权度”是方法,引导工人在掌握“硬技能”的同时,涵养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善于协作的“软实力”。
在竞赛、研讨、实操等环节,鼓励产业工人运用传统文化智慧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用身边典型的事例激发自我前进的动力,实现“思想淬炼+文化浸润+技能精进”的同频共振,确保职工在提升岗位本领的过程中,同步强化责任担当与报国情怀,真正成为“又红又专”的新时代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