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如何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济宁市兖州区打破固有模式和传统思维,不断在“点线铺面产业兴”“实践站培育新农人”“新风堂引领新风尚”上下功夫,将村居文明实践站跃升为乡村振兴综合体,实现村强民富、群众向善向上。
“展示带”成了“片区兴”
“文明实践是深刻的改革,不能停留在打扫卫生、蹦蹦跳跳等简单活动上,应自觉融入党的建设、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工作大局,让实践站成为积聚力量、释放动能的乡村振兴综合体。”兖州区委书记王庆多次在区委常委会会议上强调。
2022年4月,兖州区制定方案、设定标准,打造了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带动性的“禹见端信 醉美泗河”“麦香田园 ‘孟’里记‘驿’”“九州古城 文韵兖州”“和圣故里 宜业新城”等文明实践展示带。为推动文明实践深度融入乡村振兴,该区又着重围绕泗河绿色发展带打造了新兖镇“美丽泗河?牛楼印象”、兴隆庄街道“花香鱼跃·‘醉’美兴隆”、酒仙桥街道“共享促融合?共富酒仙桥”、大安镇“大地丰歌?安芯强农”等四个片区,形成“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新亮点和文明新标杆,走出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新路径,实现了集体增收、村民致富、文明提升目标。
一路新景、一路丰歌,带起一幅幅乡村振兴新版图。地处“秀美花海”的牛楼片区,花海彩田、非遗传承、廉政教育、美德诚信等文明实践丰富多彩,而在此基础上的生态农业、文创旅游等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成为乡村振兴的“省级样板”。目前,片区年经营收入2500万元,带动1200名村民就业,人均增收3.4万元。“麦香田园”片区,漕河镇管口新村“六七课堂”“端信书屋”“研学游”等与葡萄种植基地、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孵化中心等项目一体打造,去年村集体收入83万元。同时,联合周边9个村抱团发展,流转土地1万余亩,采取作物种植、农资采购、农机服务等“七统一”模式,实现资源整合、连片发展,相比散户种植,每亩可节支增收343元,片区10个村集体收入平均超过60万元。而村集体经济增收的背后是“幸福食堂”“雏鹰课堂”“五为三扶”等文明实践呈现出有生机显活力可持续态势。
在兖州西北乡的“‘孟’里记‘驿’”片区,通过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推动,盘活闲置资源,发展“三金”庭院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220万元,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350人。在“没资源、有家底”的“醉·美兴隆”片区,镇园联动发展“鲜花经济”模式,打造蝴蝶兰产销研全产业链,年产成花500万株,销售额超过1亿元,成为江北最大的蝴蝶兰育苗基地,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600个,实现人均增收3万元。
在“幸福武村”片区,新兖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通过积极争取省市扶持资金、动员社会资本、村集体入股等方式筹建项目,吸引了畅硕商贸、山东锐诺食品、共福园食品加工、文德食品等7家企业前来投资创业,土生土长的小老板们大显身手、竞相发展,抱团创业,创办了济宁市首家村级健康食品产业园。2022年开始,武村周边19个村入股参与产业发展,实现19.84万元的收益分红,覆盖145户脱贫户共293人,每户年增收超过1600元,130名村民本村就业。富裕起来的武村,开办了共享公寓,建起了“幸福食堂”,设立了留守儿童“爱心助读”课堂。今年5月,武村被中央文明委命名表彰为“全国文明村”。
“实践站”走出“新农人”
这个暑假,新兖镇牛楼村“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内,前来采摘果蔬、观赏花卉、体验农耕的人头攒动,络绎不绝。“齐鲁乡村之星”、济宁市“劳动模范”郭振莲正给大家宣讲创业故事。“这都是十里八村的老乡,他们像我一样是拿固定工资的园区职工,乡村振兴还得靠这些村里能人来支撑。”郭振莲说。
“我们依托317个村居文明实践站,围绕粮食主导产业培养人才,从创新教学平台、新业态特色培训、深度融合三个维度,让乡村振兴高素质人才不离‘主业’学本事、强素质。”兖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负责人李鸿飞介绍。
几乎每个周末,该区农业农村局的专家讲师团、“倾情三农”志愿服务队、从著名高校聘请来的农技专家队等团队,深入文明实践站宣讲室和“大棚学堂”,从当下高温下的“护苗管理”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乡村振兴到农业现代化,群众需要什么就手把手教什么,“新农人”大培训热潮迭起,成为兖州乡村美丽风景。
“村里实践站真是个创新教学好平台,通过专业化培训,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振兴前沿人才,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夯实人才支撑。”兖州区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李成龙说。兖州区在全区范围内精心筛选了农字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示范社、农业科技展示园区等9家培训基地,组织36名专家开设了粮食产业链条延伸与深化、兖州“粮仓”安全与保护、兖州良种繁育实践等专题课堂。
为实现人才在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与清华大学共建乡村振兴工作站,区委成立专班推动。清华大学实践师生与兖州围绕党建结对共建、乡村发展调研、文创产品设计、乡村旅游规划、公益救助、教学培训等项目开展调研座谈120余次,举办培训讲座42场,编写实践报告20.5万余字,开发乡村文创作品60余套,改造闲置房屋面积3450平方米,引入各项建设投资1766万元,成为乡村人才振兴最好诠释。
每年,兖州区人社局在村文明实践站,轮流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育暨服务乡村振兴继续教育培训班,聚焦“育才有道”“导航式”专家授课,让新型职业农民“长本事”,培育更多新时代“田秀才”“土专家”。今年对1500多名农民工进行农产品种植、特种养殖、农产品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等内容实施“订单式”“定向化”技能培训,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8500余名农民工成为“新农人”。
“新风堂”塑造“新风尚”
兖州区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不断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把文明实践站打造成塑造群众心灵、提升文明素质的新风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带起乡风文明新风尚。
“把实践站打造成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综合体,关键在于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群众身边,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厚植端信文化沃土,浸润群众心灵,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实实在在成果。”兖州区委宣传部主要负责人张允锐介绍。
“刚开始就我和三五个姊妹为老人理发、喂饭、整理卧室客厅,如今成立了70多人的‘小蜜蜂义工协会’,我们常年驻守实践站,在社区开办了‘公益集市’,专为一老一小服务。”山东省“最美志愿者”、兖州“小蜜蜂”义工协会负责人常德爱表示。
如今“公益集市”火了城乡,“公益集市”何以能火出圈?兖州区从活动设计到效果呈现,自始至终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以“公益集市”为载体,链接公益组织、爱心商家等多方资源,多元化、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让大家走出家门到活动现场,在活动和交流中增进感情,推动居民小区逐渐走向温情的“熟人社区”,让“陌邻”变“睦邻”。如今,去“公益集市”赶大集已经成了兖州人的生活新时尚。截至目前,该区共建成55家“幸福食堂”,解决了1700余名老人吃饭问题;常年设立21处“雏鹰课堂”,可解决410多名困境儿童作业辅导、托管照料等问题。而全区1573名明白人、带头人、热心人常年活跃在实践站,成为扶老、扶小、扶困即“三扶”民生重点工作主力军。
依托文明实践站这一“微阵地”,打造“家庭小剧场”,推广颜店镇“四演四强”模式,将传统艺术与本土方言巧妙融合,围绕婚丧礼俗、勤俭节约、孝老爱亲等主题,创作生产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扬正气小戏小剧,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助力家庭家风家教、移风易俗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具引力。借“小剧场”的舞台效应,以好家庭传承好家风,以好家风带动好民风,以“小单元”实现“大成就”,助推全区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王洪玮 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