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袋袋有机肥不断地从生产线上产出。
“我们公司年产有机肥达5万吨,销售市场份额占东营全市90%以上。”山东延旭集团董事长成志强介绍,东营市盐碱地较多,存在土壤板结、肥力不足等问题,这一直是农民的心头之患。而传统做法依赖化肥,却往往陷入“越用越碱”的恶性循环。
“有机肥是改良盐碱地的重要‘武器’。”成志强解释,有机肥可以显著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能有效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保水保肥能力。更重要的是,有机肥中的微生物能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土壤自身的“抗盐碱”能力,从根本上改良土壤环境,为作物生长创造条件。
如何将废弃物大规模、高效地转化为“土壤良药”?成志强解答:秘密就在于他们的核心项目——60万吨畜禽粪污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以下简称综合利用项目),采用了先进的“CSTR中温厌氧”技术,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既要‘吃’得进,还要‘吐’得出。”成志强说,综合利用项目以人畜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村有机废弃物为原料,年处理能力高达60万吨,覆盖黄三角农高区、广饶县及周边区域,有效解决了农村环境治理难题。
综合利用项目每年可“吐”出优质有机肥5万吨、沼气450万立方米。
同时,综合利用项目每年还可“吐”出优质有机肥5万吨、沼气450万立方米。其中,沼气用于发电,年发电量达800万度,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煤6500吨,实现了资源循环与节能减排双重效益。延旭集团也因此成为全省首家集人畜粪污、厨余垃圾及秸秆处理为一体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拥有强大的研发力量作为支撑。”成志强说,近年来,延旭集团投入8000万元,建设了120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和智慧农业展示中心。与此同时,还与多家顶尖院所高校深度合作,持续攻关生物有机肥在盐碱地改良中的应用技术。目前,不少研发成果已转化为实际应用,生产的有机肥产品广泛应用于番茄、玉米、水稻等作物种植。
有机肥产品应用于水稻上进行实验,效果显著。
成志强介绍,为进一步延长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延旭集团还投资4800万元,打造了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园区涵盖1.3万平方米高标准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和一体化智慧农业展示中心,并配套建设研发中心,主要种植大田作物和经济作物。
“园内作物所需的肥料均来自企业生产的有机肥,致力于实现零化肥、零污染的有机粮食生产。”成志强说,产业园内作物种植产生的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后续又可用于企业的有机肥生产,形成“产废——用废——再循环”的绿色闭环产业链条。未来,这里还将拓展“采摘游玩”“旅游观光”等项目。
延旭集团打造了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增加科研投入,聚焦农业生产废弃物生态消纳和循环利用,促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深度融合,为黄河三角洲农业生产、生态融合、生态宜居、产业发展助力。”成志强说。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李兆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