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省挑大梁·文化润心丨听!山东这些文化遗产正讲述时代故事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东> 要闻 > 正文

大省挑大梁·文化润心丨听!山东这些文化遗产正讲述时代故事

来源:大众新闻2024-11-24 10:35

听!文化遗产讲述时代故事

蛋壳黑陶高柄杯、亚醜钺、大玉璧、汉画石刻……山东博物馆内,“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等展览,集中展示了山东文明发展历程,从古代山东角度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呈现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引人驻足,令人深思。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山东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富集、文化底蕴深厚、考古成果丰硕的显著优势,扎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构建系统保护体系,创新活态传承,奋力谱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篇章。

大省挑大梁·文化润心丨听!山东这些文化遗产正讲述时代故事

“十四五”以来,山东持续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精品展陈不断涌现。图为游客在青州博物馆参观展品。(□新华社发)

循着一根象牙挖出一座遗址

大约10万年前的一天,在水草丰茂的山东腹地,智人挥动“象牙铲”等工具辛勤劳作;10万年后,大水冲刷出一根象牙,被当地人拍图发了“朋友圈”,引起文物保护部门重视,带来一个重要遗址——沂水跋山遗址的发现。

“小雪”已至,万物冬藏。但在考古发掘现场,考古工作者仍在耐心细致地发掘清理。“在手铲与毛刷挥舞中,遥远而神秘的远古人类生活图景,一点点显现出来。”项目负责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罡介绍,目前,团队正在对骨骼化石进行加固保护,并制订下一步化石提取及保护方案。

今年3月,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考古项目入选。跋山遗址群的发现和不断扩充,完整构建起山东地区10万年以来旧石器文化发展的时空框架,系统完善了海岱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序列,凸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探源中华文明,赓续齐鲁文脉,将尘封在历史中的遗迹挖掘出来,让古代文明直观地呈现在大众眼前,这是考古的魅力所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山东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郑同修表示。近年来,在考古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下,山东考古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海岱考古”品牌持续叫响。

赵家徐姚遗址出土中国北方地区最早的陶器,焦家遗址发现目前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稷下学宫遗址基本得到确认……着眼讲清楚海岱地区对中华文明演进的贡献,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2次、项目25项,位居全国前列。山东是全国史前文化谱系最清晰、发展链条最完整的地区。

泱泱齐鲁,文脉绵长。在山东,3.35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碑刻大气厚重、兼收并蓄;558万余件可移动文物,铜器、玉器、铁器、书画等巧夺天工、灵动瑰丽。一座座遗址遗迹、一件件文物典藏承载万年记忆、千年风华、百年峥嵘。

每1公里齐长城都有1名巡护员

挎起水壶、背上干粮,身穿带有“齐长城巡护”字样的红马甲,走上十几公里的山路巡护,这是淄博市博山区域城镇巡护员孙启彬的“日常”。巡护中,如果发现问题,就及时上传到“智慧巡护”App,一键通达市区两级相关部门来解决;遇到游客,就给大家讲讲齐长城历史,宣传与文物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

齐长城,是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被誉为“长城之父”。在山东,像孙启彬这样的齐长城公益性巡护员还有很多。2022年以来,根据齐长城在沿线7市的长度和巡护任务量,全省共设置了800多个岗位,确保每1公里齐长城至少有1名巡护员负责巡查。山东还通过出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等,实施齐长城“红黄绿”段保护管理制度、开展齐长城周边土地占地补偿等举措,有效保护齐长城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历史风貌。

推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山东出台一系列措施:文物保护条例、非遗条例修订积极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有序推进;“三孔”、泰山、石窟寺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成效显著;在全国首创设置2600余个文物保护公益性岗位,实现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全覆盖;数以万计馆藏珍贵文物、重要出土文物得到抢救修复;全省普查登记非遗资源120余万项,认定非遗项目2万余项、传承人近1.5万名,建立起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山东着力构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体系,做好资源普查认定,抓好分类施策保护,确保珍贵文物安全,形成覆盖考古发现到展示利用全过程、远古到近现代全时段、地上地下水下全空间、物质和非物质全类别的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

2000年后,礼乐舞再次登台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走进孔子博物馆,丝竹声声,编钟编磬齐鸣,观众在古朴典雅的乐舞声中,梦回泱泱乎美哉的雅乐世界。

近年来,孔子博物馆创新策划举办了一批特色鲜明、内容精良的项目,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其中,箫韶乐团依托馆藏《仪礼》《礼记》《诗经》等文献资料,复原了雅乐、佾舞、祭祀等相关礼乐舞,让先秦古乐绽放时代新声。“第一次观看这种表演,很受感染!看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是一次很不错的体验。”前来参观的游客王文博说。

山东创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焕发时代风采。全省已备案博物馆812家,年举办展览5100余场,“博物馆热”成为文化现象,“到博物馆去”成为时代风尚。推出“文润海岱游读齐鲁”十大文物主题游径,一大批遗址遗迹、文博场馆纳入旅游线路,今年暑期、“十一”假期,淄博齐国故城、曲阜“孔府孔庙孔林”、东营黄河入海口、临沂《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等游径节点迎来客流高峰。“红色文化主题月”成为亮点,城子崖研学项目入选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连续举办8届中国非遗博览会,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果丰硕。

行走在济南涌泉胡同、王府池子街,红墙、青砖墙、白墙错落相间,别有一番风味。“芙蓉街到百花洲这片变化太大了!旅拍馆、咖啡店、非遗工坊,当年的老济南城也潮流起来了。”外省游客赵乐时隔十数年,旧地重游,对古城的新貌感慨万千。

作为泉城文脉的“金名片”,芙蓉街—百花洲、将军庙两大历史文化街区,总占地面积41.78公顷,共有144处省市区各级文保建筑。近年来,济南古城在修缮保护的同时,积极探索“文旅商”融合发展新路径,紧跟游客消费需求,持续推进特色项目建设,打造沉浸式消费新体验,让各地游客在休闲、游览和消费过程中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

大省挑大梁·文化润心丨听!山东这些文化遗产正讲述时代故事

创新案例:

25个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着眼讲清楚海岱地区对中华文明演进的贡献,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沂水跋山遗址发现距今10万年、全世界最早的象牙铲;赵家徐姚遗址出土中国北方地区最早的陶器;焦家遗址发现目前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2次、项目25项,位居全国前列。

《海岱考古》期刊正式创刊,15处省级以上考古遗址公园和10处大遗址保护取得长足进步。创新推动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在全国率先实现国有土地“先考古、后出让”制度16市全覆盖,实现了“净地”出让、拿地即开工。

精品展陈涌现 博物馆热升温

“十四五”以来,山东持续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精品展陈不断涌现。全省备案博物馆总量达812家,类别多样、充满生机活力、富有山东特色的博物馆体系业已形成。全省博物馆总数量,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革命类博物馆数量和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六项指标长期居全国第一,“博物馆热”不断升温。

山东统筹推进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博物馆建设,加快推进“一县一馆”工程,创新开展“全省中小博物馆三年提升行动”,助力中小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实施“博物馆+”行动计划,通过“博物馆+教育”“博物馆+旅游”“博物馆+文创”等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博物馆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功能互补。

建成非遗工坊2000多家

近年来,山东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非遗保护工作在传承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全省涌现出一批以年画、中国结、木雕、葫芦雕刻、草柳编等为主业的特色村镇,帮助大量乡村人口居家就业、增收致富。打造陶琉、丝绸纺织、食品酿造等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全省普查登记非遗资源120余万项,认定非遗项目2万余项、传承人近1.5万名,建立起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山东连续举办8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建成各级非遗工坊2000多家,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果丰硕。

(大众新闻记者 张依盟)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举行

  • 扎根山村的“姐妹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