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沿着黄河遇见海|从泥路高坡到青砖白瓦 “黄河入鲁第一村”迎来华丽蜕变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东> 要闻 > 正文

沿着黄河遇见海|从泥路高坡到青砖白瓦 “黄河入鲁第一村”迎来华丽蜕变

来源:闪电新闻2024-10-10 15:36

  编者按: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山东省委网信办、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黄河河务局主办,济南、淄博、东营、济宁、泰安、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市党委网信办协办,山东广播电视台承办的“沿着黄河遇见海”(第二季)暨“千秋一河大潮阔”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于10月9日-11日在山东举行。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山东省内网络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将赴济宁、聊城、菏泽一线,通过蹲点采访的形式,探访黄河文明,寻根齐鲁文脉,让世界通过黄河文化进一步认识山东、读懂中国。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10日讯 辛庄村,坐落在东明县黄河滩区,滔滔大河从村子西边奔流而过,地理位置相对特殊。它三面紧邻河南省兰考县,黄河对岸是河南省长垣县。当地人常用:“双脚跨两省、炮响闻三县”来形容自己所处方位,“黄河入鲁第一村”的美誉便由此而来。

  辛庄村历史上曾叫“斜辛庄”,这个名字来自于民间传奇故事,相传北宋年间,穆桂英曾在此地摆下迷魂阵,大破辽将白天佐。“斜辛庄”的房屋道路,由此开始演变得歪斜错落,外村人来到村子里常常迷路,将这里称为“斜辛庄”。

  民间传说多有传奇色彩,实际原因则与黄河水患有着很大的关系。1895年黄河钢瓦厢决口,黄河改道,附近居民被迫搬离家园,斜辛庄先后由秦占、于园、孟占、叶辛庄、田楼、小河李等村迁居在一起,形成了新的村庄。这里的居民惧怕洪水再次泛滥,便按照地势,选择在高处修建房屋,无形之中在村子里形成了一条“环行路”。

  由于村民只能依凭地势来修建房屋,无法按照北方地区惯有的“坐北朝南”进行布局,这也是外村人来到这里无法凭借房屋坐落,分辨方位的主要原因。1958年,黄河漫滩,洪水吞没了斜辛庄村,大量村民被迫投亲靠友,无家可归。当地干部群众用了四年的时间,才重建起村庄,从此改名为辛庄村。

  改名后的辛庄村依然没能摆脱涨水漫滩的噩梦。“这五十多年,发了几次水,最厉害就是七五年涨了一次大水,把生产队里的财产都冲毁了,那时候街道上的水都有一米多深。”原斜辛庄村村民陈思温回忆,当时村民最大的心事就是房子。攒下钱,筑高台,借钱盖房再还账,当地居民把这个过程称为“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这一恶性循环也直接导致这里的居民虽然背靠黄河,拥有丰富的资源,经济发展仍然相对落后。

  随着2017年黄河滩区迁建工程的启动,辛庄村的居民走出“三三循环”终于有了盼头:将辛庄村纳入建设规划的黎明新村从2018年开始淤筑村台,2021年3月全面建成,并在同年7月完成了村民搬迁。至此,黄河入鲁第一村完成了从斜辛庄到辛庄再到黎明新村的演变。新村的街道宽敞整洁,基础设施完备。小学、幼儿园、商场、卫生室、公安便民服务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

  “当年我们辛庄村,拥有‘标准’的水泥路,一半是水,一半是泥。”李占胜是辛庄村党支部书记,从小生活在辛庄,回忆起当年村里的生活,他百感交集“下雨的时候上学,鞋里都是泥,有时候雨下的大一点,村里的老师就得提前买好一周的菜,不然雨水一大,人出不去,也进不来。”李占胜介绍,如今在黎明新村,晴天雨天出得去,幸福生活进得来。在新村的党群服务中心里,行政审批、医疗服务、矛盾调解等14项服务被纳入其中。大事小情出门办、就近办,让之前饱受“出门难”的村民笑逐颜开。

  村里有了新村台,生活有了新变化。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阔步前进,东明县黄河滩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黎明新村所在的焦园乡立足于农业乡镇定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扩大良种繁育和优质农作物种植,其中,发展特色中草药种植面积2000余亩,让土地为村民创造出更多效益;积极发展文旅产业,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旅游线路,用生态美带来百鸟鸣,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积极引进新材料、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等企业进村台,让各村村民都能享受到家门口就业的便利。

  黄河滩区迁建完成以来,焦园乡以产业发展作为助农增收的重要举措,将生产毛绒玩具的菏泽福瑞工艺礼品有限公司引入滩区,带动群众致富。“我们公司以‘企业+农户’的模式,从城、区、镇、村建立了多个加工点,我们公司提供布料,做好成品我们去收。”企业负责人姬朋星告诉记者,通过“企业+农户”模式,周围村台对手工艺品加工制作感兴趣的村民都可以纳入到企业的产业链中,可以为周边近20个村庄提供就业岗位,已累计带动劳动力1000余人。

  生态美,农业强,产业旺。东明县黄河滩区迁建完成后,居民搬出水窝子,过上了好日子。而辛庄村旧址也被当地政府完整保留下来,下一步将在文旅、教育等领域持续发挥它的作用。当年的“黄河入鲁第一村”,还将继续书写它的幸福篇章。

  闪电新闻记者 崔冬梅 赵浩天 东明台 王隆基 报道

  来源:闪电新闻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 新生代科研力量助推人形机器人加速成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