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滨州“在知爱建”,一场400万+的热烈奔赴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东> 要闻 > 正文

滨州“在知爱建”,一场400万+的热烈奔赴

来源:东岳客2024-10-07 17:36

  城市形象的构成,不仅仅在于物质层面的城市发展,也在于精神层面的文化搭建。

  今天的滨州,正力图通过一个名为“在知爱建”的主题实践活动去努力实现城市形象由内至外的转变。

  对于初到滨州的人来说,或许不知道“在知爱建”是什么,而对于“在滨州”的人而言,“在知爱建”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种理念深入人心。

  撰文/杨萌 陈明一 姜迪

  播种

  2023年,一档叫《对话滨州》的全媒体访谈栏目广受好评,在“开栏的话”中这样写道:

  也许,你生在滨州;也许,你长在滨州;也许,你奋斗在滨州;也许,你叶落滨州。无论你是与滨州情定终身,还是滨州的匆匆过客,无论你是从天南海北来到这里,还是从这里奔赴星辰大海,请你记住,滨州,是你永远的家,给你最深沉的爱……

  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这座城市的温度和深情。

  这个节目自2023年9月开播,参加的有企业家,有大学教授,有科研骨干,有文化名人……他们用最朴实的话,诉说着滨州的发展变化、与滨州的不解之缘以及对滨州深情的祝福与爱。

  借助这个平台,许多滨州故事也走入大众视野,为人们所熟知,而其所弘扬的价值理念,同样着力于四个字——“在知爱建”。

  “在知爱建”是什么?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22年,当时滨州市委书记宋永祥首次提出了“在滨州、知滨州、爱滨州、建滨州”(简称“在知爱建”)的概念,并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释。

  “在滨州”,是一种状态,只要生在滨州、身在滨州、心在滨州,都“在滨州”,都是自家人。

  “知滨州”,是一项前提,只有全面了解滨州,才会深深爱上这座城市。在全市“在滨州、知滨州、爱滨州、建滨州”动员大会上,宋永祥用好品滨州、好人滨州、好客滨州等“15个滨州”,为滨州画了像,这座城市的魅力跃然纸上。

  “爱滨州”是一腔情感,把滨州人内心的乡土情,激发为城市的自豪感,广泛凝聚起“滨州是我家,发展靠大家”“滨州发展,人人有责”的坚定思想共识、共同价值理念。

  “建滨州”是一份责任,通过全面发动、全民动员,把全社会建滨州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建滨州的责任担当起来。

  就像“在知爱建”原创歌曲唱得那样,“黄河和渤海,铺开大舞台,每个人都是主角都是王牌……在知爱建一起来,幸福滨州由我们自己主宰。”

  耕耘

  在知爱建做什么?

  “一年来,广大企业家面对困难不畏惧、以梦为马勇向前,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衷心感谢各位企业家,向企业家们致敬!”1月15日,在滨州市“两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田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特别致敬滨州的企业家。

  魏桥创业集团是滨州本土企业,2023年营收突破5200亿元,连续13年进入世界500强,连续14年位居山东民营企业榜首。

  集团董事长、滨州市企业家协会会长张波在《对话滨州》栏目中真诚说道,我们滨州的企业家队伍愿意立足滨州,发展滨州,造福滨州人民。同时,我们也迫切希望,党委政府能帮助滨州企业家实现更多梦想,实现建设家乡、奉献家乡的梦想。

  同时,2023年,滨州市企业家协会建立了“安心”纾困基金,对因大病、天灾、事故等原因致使家庭(个人)支出大、负债多,在落实各类保险、救助政策后,仍然十分困难的滨州市户籍的家庭(个人)或在滨州辖区内企业工作的职工积极开展救助工作,救助金额最高可达50万元,有效构建起强有力的社会救助支持网络。

  外商企业同样如此。滨州阳信长威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台湾独资企业,30多年来扎根滨州、建设滨州,与滨州发展同向同行。企业负责人由衷表示:“虽然是外商,但我们也要开展‘在知爱建’主题活动,我们也要深度融入滨州发展大局!”

  在滨州,无论是本土还是外资企业,正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并热心公益、造福社会。而滨州也不负期待,以一座城市的名义致敬企业家,连续举办滨州企业家大会,连续开展“滨州企业日”活动,深入实施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2023年以来就有6100多个企业家梦想变为现实,“滨周到”营商环境品牌越擦越靓,努力实现企业与政府的“双向奔赴”。

  如今,滨州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8个;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2023年总营收超过1.2万亿;53项产品产量或市场份额位列全国第一,15项位列全球第一;培育了1家世界500强企业、5家中国500强企业、6家中国民营500强企业、9家中国制造业民营500强企业;全市18家企业入围山东民营企业200强、资产总额列全省第1位;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连续七年入选全国外贸百强市。

  有人感叹,我们总是特别擅长城市治理,制定规则,但缺乏人文关怀。不论是城市设计,建筑规划,总觉得生硬,很少让人觉得亲切和亲近。

  然而滨州却打破了这样的刻板印象。

  滨州提出“在知爱建”概念时,就曾为其赋予这样的初衷——希望天南地北的每一个滨州人、每一个在滨州工作生活学习创业的人,都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品质滨州的建设者、见证者,全力讲好滨州故事,全力推动滨州发展。

  成长

  三年的时间里,“在知爱建”早已从一种概念内化为城市的气质,并最终为城市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

  面对自2019年以来因钢铁、电解铝、地炼、焦化等产能转移造成的1247亿元的产值“窟窿”,滨州不发牢骚、不怨天尤人,理性而思、自觉而谋、主动而为,千方百计弥补产能转移影响,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企稳回升的态势。

  2023年,滨州负重前行,GDP增长5%,其中第三产业增长7.8%,列全省第1位;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长80.9%,列全省第3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达到3.72%,连续三年保持山东省第1位。

  能够在逆境之中实现城市的重新崛起,究其原因,所依靠的恰恰是“在知爱建”凝聚起来的强大向心力。

  伴随产业的复苏,2024年初滨州打响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的开年“第一枪”,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2024年上半年,滨州全市GDP增长6.3%,列山东省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列山东省第1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6.7%,“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长10.2%,均列全省第1位。1-8月份,滨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1%,税收收入增长11.3%,均持续保持山东省第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3%,进出口总额增长16.1%,均列山东省第4位;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7.2%、9.1%,分列山东省第5位、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连续51个月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全市新签约实体产业项目262个;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4.7%、列山东省第2位。

  滨州这座城市的改变远不止此。

  作为兵圣孙子故里,滨州市深化拓展“17个起来”主题宣传行动,连续举办十六届海峡两岸(滨州)孙子文化论坛,渔鼓戏《今夕何夕》成为首部参加国际实验戏剧节的山东剧目,成功举办全国美丽乡村优秀曲艺节目展演、首届全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并实现长期落户滨州,城市文化品牌不断擦亮,文化“两创”在滨州焕发勃勃生机。

  最重要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滨州就业、医保、低保、社保水平持续保持山东省前列,2022年197项、2023年158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2024年坚持“坐到群众炕头,想到群众心头,干到群众点头”,接续实施12类161件民生实事,已提前完成58件。2024年1-8月份,全市民生支出占比达80%,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1万人,9类困难群众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中连续两年位居山东省前3位。“强校扩优”实现乡村学校全覆盖;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市主城区73项城建项目稳步推进,滨州“鸟巢”、“兔窝窝”儿童乐园、黄河大桥南延工程等项目建成投用;累计打造24个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634个和美乡村示范村。滨州努力让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惠及千家万户,把“群众的呼声”变成“幸福的掌声”。

  “在知爱建”为滨州带来的不只是城市产业的日新月异,更是献给每一个普通人的赞歌,生动地讲出了生活的真谛与意义,其能够带领观众深入滨州蓬勃发展这种表征的背后,触摸城市的内在律动和生命呼吸,展现出它的现实厚度和人性温度。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近年来,滨州在各行各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有40人入选中国好人、452人入选山东好人,评选滨州好人658人,以文明之光照亮满天星辰。

  对外是城市形象的塑造,对内则是城市气质的涵养,在城市的守望之下,不同主体共同前进,夯实了滨州城市发展的底座,也把最生动的滨州故事演绎得丰富多彩。

  蝶变

  迄今为止,“在知爱建”已走过三年。三年时间,“在知爱建”的个别地方可能仍有不完美,但收获的更多是热情、是赞美,是400万乃至更多“滨州人”同心同向热烈的奔赴——这或许并不应单纯归结于滨州人与这片厚土的共情,更在于其所表达的人文内涵。

  “在知爱建”为城市带来了什么,本就是一个值得探寻的命题。毕竟,从无到有、从新到优,三年的时间里,“在知爱建”已经成为滨州的一张名片,不断为这座城市发展提供平台、资源、思想的价值。

  现在的滨州,已经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正全力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打造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几乎在城市维度的每个层面,滨州都拿出了足够亮眼的成绩。

  现在的滨州,正成为八方英才“齐聚”的高地。大力实施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三进”工程,迭代出台人才新政,连续举办五届滨州人才节,每年引进本科以上大学生超过1.5万人。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在滨州追梦、圆梦。

  理想的城市最终是什么面貌,这个问题或许极难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只有经济发展与物质生活,也应该有深沉的人文关怀。置于这座城市提升的整体力量驱动下,也许在未来,比起读懂“‘在知爱建’为这座城市带来什么”,我们更应该骄傲的,其实是“城市提升给‘在知爱建’带来什么”。

  透过“在知爱建”,我们得以看见更为广博深远的滨州文化、滨州价值、滨州力量,探寻这座城市内在的潜力,探寻这座城市在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不一样的文化内核,叙述城市生长的价值,展现城市提升的成果。

  来源:山东政情综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走近甘孜岩画

  • 巴丹吉林沙漠秋日即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
2025-10-23 10:31
近日,以“先进制造”为主题的第138届广交会第一期落下帷幕。截至10月19日,境外采购商线下到会人数超15.79万人,环比增长6.3%。
2025-10-23 10:27
日前,大连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无人机蒙皮超薄一体化集成射频传感器挂飞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曲面天线全3D打印技术向实装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5-10-23 10:26
研究团队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冰在二维下独特的“织网式”结晶过程。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2025-10-23 10:24
据农情调度,截至10月21日,全国秋粮收获近八成。
2025-10-23 10:23
科研和产业像“两张皮”,中间缺了能把成果“送上门”的人。
2025-10-22 10:17
由美国斯坦福医学院、英国莫菲尔德眼科医院、德国波恩大学等多家国际科研机构组成的团队,开发出一款视网膜下无线微芯片,成功帮助晚期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恢复了视力。
2025-10-22 10:15
为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位于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219室的杨振宁书屋日前正式开放,与其同步启用的杨振宁档案资料库专题网站也面向全球上线发布。
2025-10-22 10:09
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含利福特尼唑的三联方案,让幽门螺杆菌治疗有望重新回归更简便的三联方案时代,为全球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选择。
2025-10-22 10:06
10月21日,在上海淀山湖畔举办的“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发布获奖名单。
2025-10-22 10:04
10月20日,记者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了解到,该中心联合广东省科学院组成的研究团队,日前在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发现了一处小行星撞击形成的地质遗迹——金林陨石坑。
2025-10-21 09:49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Grace Hendricks和同事证明,一种mRNA版本的新冠纳米颗粒疫苗在小鼠体内产生的免疫反应是标准mRNA疫苗的28倍。
2025-10-21 09:42
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办“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AIMS)研制总结暨未来科学规划研讨会。”
2025-10-21 09:39
单日就可最多烘干稻谷5000吨。
2025-10-21 09:28
农业农村部20日宣布,从当前开始到冬至(12月21日),启动实施奋战60天抗秋汛抢麦播促壮苗行动。
2025-10-21 09:24
农业保险作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政策工具,如何更好守护农民“钱袋子”?
2025-10-20 09:55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熊宇杰教授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科研团队,成功创制出亚纳米级高熵合金,这一方法具备广泛普适性,可制备包含多达十种金属元素的高熵合金。
2025-10-20 09:51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
2025-10-20 09:4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团队17日在《科学》杂志发表一项神经科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脑高效传递信息的“微观密码”。
2025-10-20 09:43
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人员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人才队伍。
2025-10-20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