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薪火沂蒙”点亮山区人民好日子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东> 要闻 > 正文

“薪火沂蒙”点亮山区人民好日子

来源:联合日报2024-09-27 13:30

  革命战争年代,军爱民、民拥军,血浓于水、鱼水情深,铸就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凝聚起推动沂蒙山区革命和建设的磅礴伟力。

  如今,临沂人民弘扬践行新时代沂蒙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不断以沂蒙精神推进“党群同心”新实践,让千万老区人民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9月9日至10日,由省委网信办、省政协办公厅共同主办的“文化‘两创’·政协在线”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临沂,19家中央和省主流媒体通过行进式采访,感受新时代革命老区的发展变迁,详细了解当地政协讲好红色沂蒙故事,助力打造文化“两创”新高地的履职实践,解锁以沂蒙精神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核驱动和创新密码。

  红火日子扩散开来

  “1944年1月24日(除夕),500多名日伪军向朱村发动了突袭。‘枪声就是命令’驻扎附近的八路军一一五师老四团八连听到枪声后,立即赶来营救朱村百姓,有24位官兵长眠在此。从那以后,‘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情谊深深植根在朱村一辈又一辈人心里,朱村人过年第一碗饺子,不敬天、不祭祖,各家各户纷纷自发祭奠和缅怀为朱村牺牲的烈士。”年过七旬的义务讲解员王经臣操着乡音,向采访团讲述当地“第一碗饺子敬英烈”的红色故事。

  王经臣还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来朱村时的情景——那是2013年11月25日下午,总书记坐在“老支前”王克昌的小院里,和群众们一起拉家常。他说,沂蒙精神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不同内容,当年抗日打鬼子,解放战争、淮海战役,沂蒙人民用小推车把革命推向江南,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朱村的建设发展依然为沂蒙精神注入新的活力,听老人讲现在的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说明沂蒙群众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工作是肯定的,我们还要继续弘扬沂蒙精神,把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情办好,让老区人民的日子过得更红火,更幸福。

“薪火沂蒙”点亮山区人民好日子

  9月9日下午,“文化‘两创’·政协在线”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临沂市采访。图为位于临沭县的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一角。

  如何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过得更幸福?十多年来,临沭县政协聚焦这一履职目标,借助朱村作为“中国红村”的优势,助力临沭县红色朱村“一村带九村”好日子示范片区建设,“五馆四区三基地”相继建设,现代农业、旅居度假、红色研学等产业深度融合,让村里有了产业、村民鼓起了腰包,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我孙女王书晴接过我的话筒,继续讲述朱村的红色故事。”王经臣笑着说。

  仅一路之隔的马庄村,利用村民闲置的旧宅院,改造成一个个为民服务的公共场所,423号院,向村民提供图书借阅服务;61号院,为学生放学及节假日提供课后辅导和课外培训;99号院,为全村85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助餐服务,老人们还能在这里享受理发、洗衣、洗浴、体检等助老服务;38号院,是妇联部门牵头对接片区内的欧拉柳编产业园,为妇女传授最新的柳编样式和编织技法,让柳编工艺更符合现代人审美……

“薪火沂蒙”点亮山区人民好日子

  9月9日下午,“文化‘两创’·政协在线”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临沂市采访。图为记者走进临沭县马庄"好日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采访。

  “以朱村为示范,整合周边马庄红色抗日文化、岌山地质文化、样山齐国水寨文化、马陵山古战场、西山前抗日模范村等资源,探索形成以强带弱、先富带共富、整片提升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临沭县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班立江介绍。

  水清、岸绿、景美的“好日子”片区,加快了片区群众“共富”步伐,10个片区村党支部全部达到四星级以上,党群同心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大幅提升,成为老区人民幸福生活的示范村、沂蒙红色精神代代传的示范村、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村等等,老区人民的好日子正像涟漪一样层层扩散开来。

  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在薪火传承、砥砺奋进中凝聚起上下同心、团结奋斗的更大合力,“薪火沂蒙·界别同心汇”应运而生,4月春光旖旎,省政协主席葛慧君来到沂蒙革命纪念馆为界别同心汇授牌并参加“传承沂蒙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主题聚识活动。作为牵头委员的杨建中历历在目:“葛慧君主席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临沂独特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提高教育宣讲质量,当好新时代沂蒙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

“薪火沂蒙”点亮山区人民好日子

  9月10日上午,文化"两创"·政协在线”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临沂市采访。图为记者在位于沂蒙革命纪念馆的"薪火沂蒙·界别同心汇"采访。

  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就保护和运用红色资源、推动多元化宣讲宣传、精品化艺术创新开展交流探讨,走进校园、企业开展履职为民新实践……自5月以来,“薪火沂蒙·界别同心汇”已开展5场聚识活动,大家围绕新时代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助推红色文化薪火相传,凝聚起广泛共识:

  “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邃要义,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把沂蒙精神研究好、诠释好,这样才能确保红色基因永续永存”

  “要丰富沂蒙精神的传承方式,放大‘沂蒙精神’的溢出效应,叫响“沂蒙红”文化品牌”

  “要用心体悟红色文化的价值起点和内在逻辑,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进力量,在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在一次次薪火传承的聚识活动中,委员和界别群众进一步深刻把握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历史逻辑、时代价值,强化了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政治自觉,更加坚定了以实际行动践行沂蒙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在服务群众、深入基层中展现政协担当的信心决心。

  红色资源活起来

  石磨、石碾、石桥、石阶,刻画出蒙山古村独有的人文风貌,石阶巷道清幽婉转,山间小溪蜿蜒流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带着沂蒙儿女特有的朴实迎面而来。

  在这里,以蓝天为幕,以石墙、农舍为舞台,一部红色主题沉浸式短剧《妇救会》正在上演。

“薪火沂蒙”点亮山区人民好日子

  9月10日上午,"文化'两创'·政协在线”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临沂市采访。图为记者在位于沂南县的沂蒙红嫂纪念馆观看《妇救会》沉浸式演出。

  “老乡们都来了哈…”一口带着沂南乡音的问候迅速将大家拉进了故事情景。为了完成军粮筹集任务,妇女们你一言我一语,商议出要将要做种子的一包玉米、本打算拿去换盐的两个鸡蛋都拿出来做军粮……沉浸式的小院短剧让观众身临其境,仿佛亲历着80年前的一场抗战妇救会会议,更直观感受到沂蒙人民“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爱党为党护党之情。

“薪火沂蒙”点亮山区人民好日子

  9月10日上午,沂南县政协委员、中共沂南县委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中心主任李顺利在沂蒙红嫂纪念馆接受记者采访。

  “我们统筹全县的红色资源,引进国内一流团队,打磨出实景沉浸文献史诗剧《沂蒙四季·红嫂》和《妇救会》《跟着共产党走》等10处沉浸式小院演出,由当地人演当地事、说当地话,很受游客欢迎。”沂南县政协委员、中共沂南县委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中心主任李顺利介绍。“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沂蒙大姐”李桂芬用智慧搭人桥……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故事,通过沉浸式情景剧呈现在观众眼前,以“小切口”展现抗战时期沂蒙军民同心的感人故事,成为沂南文旅发展的“金名片”。“作为一名工作在推动文化‘两创’一线的政协委员,我将在传播沂南红色文化上继续努力,为进一步擦亮了红色沂南精神家园品牌作出更大贡献。”李顺利表示。

  目前,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已成为集影视拍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红色教育、餐饮住宿、研学旅行、生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党政干部教育培训150万人次,接待《沂蒙》《沂蒙六姐妹》《斗牛》《红高梁》等400多部红色影视剧各类剧组。红色堡垒村常山庄已成为红色题材影视的拍摄首选地,业以成为远近闻名的“山村好莱坞”和产业扶贫示范村,实现了一部电视剧带动一个村,一个影视产业链富裕了一方人,红色文化不仅“活”起来了,更“火”了起来。

  (记者 陈文 视频 蒋明 姜晓蕾)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全国南戏展演启动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