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滨州色彩:红色渤海 奋楫向前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东> 要闻 > 正文

滨州色彩:红色渤海 奋楫向前

来源:滨州宣传2024-09-24 21:26

  “今日我携万民渡河,不久我军将饮马长江。”

  这是陈毅元帅率领40余万人北渡黄河后,在中共渤海区党委驻地面向党、政、军、民领导干部作形势报告的开场白。(引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8军军史(1937.10—1984.12)》)

  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既是生生不息的兵源地,又是哺育革命的大粮仓。战士们奔赴前线奋勇杀敌,渤海区数百万老百姓用小推车送棉送粮,同心戮力,共同孕育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渤海革命老区优良传统,成为滨州的底色——“渤海红”。

  红色渤海,红在革命历史,峥嵘岁月

  忠肝赤胆,铁血丹心。渤海大地的英雄儿女积极参军抵御外侮,披坚执锐、舍生赴死,展现出大无畏的爱国情怀。赵承舜“一门五烈士”的故事代代传颂,“铁打英雄”刘竹溪28块弹片见证其铮铮爱国心,号称“渤海雄师”的28军等英雄队伍完成了一周内直取闽清闽侯、拿下猪蹄峰、夺取万寿桥、解放福州城的壮举。“父送子,母送儿,妻送郎,兄弟争相上前线”的动人场景随处可见。为了胜利,渤海区20万子弟兵参军参战,挺进东北,驰骋华东,逐鹿中原,解放平津,鏖战淮海,飞渡大江,横扫沪闽,席卷粤桂,一直把红旗插到天涯海角和西部边陲。55308 名烈士金戈铁马血洒疆场,以血肉之躯抵御外侮、筑起守护家国的钢铁长城,用信仰和忠诚书写了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军民情深,守望相助。“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老棉袄放在担架上……”解放战争期间,渤海区支前民工达81.9万人次,出担架2.5万副、挑子1.5万副,大小车近128万辆次,牲口97.8万头,运送支援前线的粮食1.35亿公斤。杨国夫中将深情回忆道:“一切的供给都是渤海人民给的。没有渤海人民群众,我是光杆司令,渤海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是渤海人民的儿子”。无论是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还是淮海战役,渤海区均有大量支前民工随军服务,雨天淋湿了柴草,战士做不了饭,房东大爷把房屋的檩条抽下来做柴禾;战士们没有棉被,百姓们就把给新媳妇准备的新被子拿出来……军民鱼水情成为渤海区革命历史中最动人的篇章。

  血脉赓续,薪火相传。滨州市委市政府传承红色基因,立足新发展环境,挖掘、活化、弘扬红色记忆,借助挖掘“内涵特质”丰实“价值谱系”。《从渤海之滨到天山之巅》《滨州市革命遗址通览》等资料书籍以数百万字的鸿篇巨制为老区革命历史廓清脉络;党史文献片《大渤海》令观众潸然泪下;《中共渤海区革命史》纳入市县机关党课必修教材,成为下一代人共同的记忆。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渤海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红色高家渡景区、红色醴泉等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区加速构建。每逢重要纪念日、节假日,红色景区中人头攒动,瞻仰烈士英名录碑,缅怀革命英雄,回顾革命战争年代的激情岁月。从2014年“弘扬渤海革命传统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讨会”,到2024年“传承老渤海红色基因 绘就新时代最美画卷”纪念渤海区成立80周年座谈会,十年历史总结,十年跨越发展,滨州的红色传承从未断绝。

  红色渤海,红在内涵特质,生生不息

  以不屈不挠的坚持攻坚克难,以艰苦奋斗的作风砥砺奋发,以顾全大局的视野规划蓝图,以无私奉献的情怀推动发展。这是对老渤海革命传统的诠释,也是滨州市发展的真实写照。

  领航红色智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滨州市把科技创新放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坚持“政府主抓、企业主体、院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五主并举,抓实“研发、转化”两个关键,让科创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厚植“冠品”发展土壤,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实施产才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行动,进一步优化“五院十校N基地”科创格局,叫响“科创滨州”品牌;建设滨州科技大市场,打造工业设计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合,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深化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全力打造科技型企业“热带雨林式”发展生态。滨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连续两年入选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市。

  塑造红色队伍。滨州发扬老渤海革命传统,坚持党管人才工作,以赤诚初心引进和培养人才,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滨州坚持以人才效能为驱动点,先后开展“双进”“三进”“三进三创”工程,构建起“三进四融五争先”人才工作体系,连续举办五届人才节,力求将自身打造为英才荟萃、产才相融的5A级人才胜地。五年来,滨州引进高端专家800余名、本科以上大学毕业生7万余名,其中硕博士8000余名;人才建设资金保持五连增,年投入额提高至2亿元,10项补助性政策支持力度全省领先,滨州正在成为人才“近悦远来”的逐梦之城。

  打造红色品牌。滨州“三农”人坚持党建立品牌,做深“红色传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绿色生态产业,按照“打造品牌、带活产业、富裕农民”的发展思路,传承和凝练出“初心为农·乡遇美好”党建品牌,并以此为统领打造“食域滨州”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推出沾化冬枣、阳信鸭梨、阳信肉牛、滨州对虾等独具特色的地理标志农产品,认定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41个。通过深耕党建品牌,绘就了一幅独具滨州特色的现代农业新画卷。

  红色渤海,红在牢记使命,奋楫向前

  历史的指向不在过往而在未来,学史的功用不在熟记而在践行。老渤海革命传统已厚植入滨州人民的血脉,引领城市迈向新时代的辉煌序章。

  坚持更高“含金量”。滨州立足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产业优势,聚焦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品牌化的发展主线,发挥魏桥、京博、滨化等龙头企业产业发展排头兵的作用,加速产业转型,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的动力和活力。围绕智改数转、数实融合,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山东省最大的鲁北(滨州)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依托鲁北万润锂电等项目,打造国内一流锂电基地,规划建设“一港四园”,建设全国最大的风电装备产业基地,促进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坚持更细“颗粒度”。滨州坚持把“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深入实施成就企业家梦想等“十大行动”,政策“不打折”、服务“不打烊”,打造“滨周到”一流营商软环境。持续擦亮“滨周到”服务品牌,积极帮助企业拓市场、增订单、扩产能,推动企业走向更大市场、实现更好发展,启动实施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深化“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办理,率先在全省实行无差别“一窗受理”,全面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快建设全国首个“信用无押金”城市,成为全省首个市场主体“零成本”开办全覆盖城市。

  坚持更多“幸福感”。滨州聚焦“一业三保七有”,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加快推进共同富裕。多层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开展“千企万岗·就在滨州”活动,启动社区微业三年计划,实施城乡公益岗位扩容提质;多方位发展教育医疗事业,深化14个县域医共体建设,构建农村30分钟重点疾病救治服务圈,全面提升群众就医便利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全卫生城镇长效管理机制;多元化完善“一老一小”服务,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新建和提升孝善助老食堂400家,打造儿童友好公共空间150个以上,积极争创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多举措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加快孙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启动建设蒲湖文创产业园,打造全球兵学文化名城。

  一座丰碑斗争史,千秋伟绩渤海魂。渤海红将继续引领滨州人民在红色渤海热土书写新时代的传奇,聚力“八大品质”提升,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走在前、勇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邹绍哲 孙 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一箭八星!我国成功发射天仪41星等8颗卫星

  • 秋景如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9月23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北京泰尔英福科技有限公司合办,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和中国生产力促进协会数字经济工委会协办的2024(首届)中国数字人大会——面向人工智能的数字身份体系研究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成功举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总工程师敖立发表致辞。
2024-09-24 16:26
当下,在国内高校中,学科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2024-09-24 09:59
未来颠覆性技术,特别是食品合成生物学技术将重新定义食品行业,引领行业发展潮流,改变这个行业的市场规则,而我们应该积极迎接这样的改变。
2024-09-24 09:57
这些发现或有助开发实用的室温超导体,并可理解量子气体模拟——一个结合量子光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重要领域。
2024-09-24 09:53
张甘霖的学生、土壤所助理研究员杨顺华说,这种执着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
2024-09-24 09:50
《三体》成为世界走近中国的一份路引,更是展现当代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内容为王”仍然是基本法则。
2024-09-24 09:42
“三项改革”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老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到路演现场,迈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重要一步。
2024-09-24 09:28
黄河孕育了千年文脉,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涵养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打造数据中心、讲好黄河故事,有利于全景式呈现黄河文化基因和历史文脉,创新黄河文化表达方式。
2024-09-24 09:26
月亮很近,抬头就能望见阴晴圆缺;月球很远,需要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跋涉。中国探月20年,也拉近了星辰大海与普通公众生活的距离。
2024-09-24 09:24
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技术与氢能技术呈现显著融合趋势,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有助于推动其在氢能技术方面的创新产出。该文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氢能技术当前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也为推动氢能技术与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2024-09-23 10:36
从汽车钎焊铝箔的“门外汉”,到“摸着石头过河”开发出相关产品……郭飞跃在创新路上,不服输、敢打拼,攻克了一个个难关。近日,郭飞跃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讲述带领团队从零起步,潜心研发汽车钎焊铝箔产品的艰辛历程。
2024-09-23 10:34
不仅是在兰考,在“齐鲁粮仓”,稻菽飘香、鱼跃莲池、瓜果盈枝都离不开科技加持的精细气象服务。
2024-09-23 09:42
天线飞转、屏幕闪烁、无形空间、电波交织……陈杨受邀参加红蓝对抗演练,充当“磨刀石”。
2024-09-23 09:37
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2024-09-23 09:35
主题为“气候变化与农食系统转型”
2024-09-20 13:00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2024-09-20 10:13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2024-09-20 10:09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4-09-20 10:06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2024-09-20 10:05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2024-09-19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