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日我携万民渡河,不久我军将饮马长江。”
这是陈毅元帅率领40余万人北渡黄河后,在中共渤海区党委驻地面向党、政、军、民领导干部作形势报告的开场白。(引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8军军史(1937.10—1984.12)》)
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既是生生不息的兵源地,又是哺育革命的大粮仓。战士们奔赴前线奋勇杀敌,渤海区数百万老百姓用小推车送棉送粮,同心戮力,共同孕育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渤海革命老区优良传统,成为滨州的底色——“渤海红”。
红色渤海,红在革命历史,峥嵘岁月
忠肝赤胆,铁血丹心。渤海大地的英雄儿女积极参军抵御外侮,披坚执锐、舍生赴死,展现出大无畏的爱国情怀。赵承舜“一门五烈士”的故事代代传颂,“铁打英雄”刘竹溪28块弹片见证其铮铮爱国心,号称“渤海雄师”的28军等英雄队伍完成了一周内直取闽清闽侯、拿下猪蹄峰、夺取万寿桥、解放福州城的壮举。“父送子,母送儿,妻送郎,兄弟争相上前线”的动人场景随处可见。为了胜利,渤海区20万子弟兵参军参战,挺进东北,驰骋华东,逐鹿中原,解放平津,鏖战淮海,飞渡大江,横扫沪闽,席卷粤桂,一直把红旗插到天涯海角和西部边陲。55308 名烈士金戈铁马血洒疆场,以血肉之躯抵御外侮、筑起守护家国的钢铁长城,用信仰和忠诚书写了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军民情深,守望相助。“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老棉袄放在担架上……”解放战争期间,渤海区支前民工达81.9万人次,出担架2.5万副、挑子1.5万副,大小车近128万辆次,牲口97.8万头,运送支援前线的粮食1.35亿公斤。杨国夫中将深情回忆道:“一切的供给都是渤海人民给的。没有渤海人民群众,我是光杆司令,渤海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是渤海人民的儿子”。无论是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还是淮海战役,渤海区均有大量支前民工随军服务,雨天淋湿了柴草,战士做不了饭,房东大爷把房屋的檩条抽下来做柴禾;战士们没有棉被,百姓们就把给新媳妇准备的新被子拿出来……军民鱼水情成为渤海区革命历史中最动人的篇章。
血脉赓续,薪火相传。滨州市委市政府传承红色基因,立足新发展环境,挖掘、活化、弘扬红色记忆,借助挖掘“内涵特质”丰实“价值谱系”。《从渤海之滨到天山之巅》《滨州市革命遗址通览》等资料书籍以数百万字的鸿篇巨制为老区革命历史廓清脉络;党史文献片《大渤海》令观众潸然泪下;《中共渤海区革命史》纳入市县机关党课必修教材,成为下一代人共同的记忆。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渤海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红色高家渡景区、红色醴泉等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区加速构建。每逢重要纪念日、节假日,红色景区中人头攒动,瞻仰烈士英名录碑,缅怀革命英雄,回顾革命战争年代的激情岁月。从2014年“弘扬渤海革命传统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讨会”,到2024年“传承老渤海红色基因 绘就新时代最美画卷”纪念渤海区成立80周年座谈会,十年历史总结,十年跨越发展,滨州的红色传承从未断绝。
红色渤海,红在内涵特质,生生不息
以不屈不挠的坚持攻坚克难,以艰苦奋斗的作风砥砺奋发,以顾全大局的视野规划蓝图,以无私奉献的情怀推动发展。这是对老渤海革命传统的诠释,也是滨州市发展的真实写照。
领航红色智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滨州市把科技创新放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坚持“政府主抓、企业主体、院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五主并举,抓实“研发、转化”两个关键,让科创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厚植“冠品”发展土壤,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实施产才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行动,进一步优化“五院十校N基地”科创格局,叫响“科创滨州”品牌;建设滨州科技大市场,打造工业设计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合,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深化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全力打造科技型企业“热带雨林式”发展生态。滨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连续两年入选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市。
塑造红色队伍。滨州发扬老渤海革命传统,坚持党管人才工作,以赤诚初心引进和培养人才,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滨州坚持以人才效能为驱动点,先后开展“双进”“三进”“三进三创”工程,构建起“三进四融五争先”人才工作体系,连续举办五届人才节,力求将自身打造为英才荟萃、产才相融的5A级人才胜地。五年来,滨州引进高端专家800余名、本科以上大学毕业生7万余名,其中硕博士8000余名;人才建设资金保持五连增,年投入额提高至2亿元,10项补助性政策支持力度全省领先,滨州正在成为人才“近悦远来”的逐梦之城。
打造红色品牌。滨州“三农”人坚持党建立品牌,做深“红色传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绿色生态产业,按照“打造品牌、带活产业、富裕农民”的发展思路,传承和凝练出“初心为农·乡遇美好”党建品牌,并以此为统领打造“食域滨州”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推出沾化冬枣、阳信鸭梨、阳信肉牛、滨州对虾等独具特色的地理标志农产品,认定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41个。通过深耕党建品牌,绘就了一幅独具滨州特色的现代农业新画卷。
红色渤海,红在牢记使命,奋楫向前
历史的指向不在过往而在未来,学史的功用不在熟记而在践行。老渤海革命传统已厚植入滨州人民的血脉,引领城市迈向新时代的辉煌序章。
坚持更高“含金量”。滨州立足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产业优势,聚焦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品牌化的发展主线,发挥魏桥、京博、滨化等龙头企业产业发展排头兵的作用,加速产业转型,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的动力和活力。围绕智改数转、数实融合,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山东省最大的鲁北(滨州)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依托鲁北万润锂电等项目,打造国内一流锂电基地,规划建设“一港四园”,建设全国最大的风电装备产业基地,促进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坚持更细“颗粒度”。滨州坚持把“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深入实施成就企业家梦想等“十大行动”,政策“不打折”、服务“不打烊”,打造“滨周到”一流营商软环境。持续擦亮“滨周到”服务品牌,积极帮助企业拓市场、增订单、扩产能,推动企业走向更大市场、实现更好发展,启动实施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深化“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办理,率先在全省实行无差别“一窗受理”,全面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快建设全国首个“信用无押金”城市,成为全省首个市场主体“零成本”开办全覆盖城市。
坚持更多“幸福感”。滨州聚焦“一业三保七有”,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加快推进共同富裕。多层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开展“千企万岗·就在滨州”活动,启动社区微业三年计划,实施城乡公益岗位扩容提质;多方位发展教育医疗事业,深化14个县域医共体建设,构建农村30分钟重点疾病救治服务圈,全面提升群众就医便利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全卫生城镇长效管理机制;多元化完善“一老一小”服务,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新建和提升孝善助老食堂400家,打造儿童友好公共空间150个以上,积极争创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多举措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加快孙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启动建设蒲湖文创产业园,打造全球兵学文化名城。
一座丰碑斗争史,千秋伟绩渤海魂。渤海红将继续引领滨州人民在红色渤海热土书写新时代的传奇,聚力“八大品质”提升,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走在前、勇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邹绍哲 孙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