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8个有”,窥见“文化社区”新图景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东> 要闻 > 正文

“8个有”,窥见“文化社区”新图景

来源:济南宣传2024-09-13 21:38

  社区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诸多期待。文化社区建设,是文明社区的延伸升级,对于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培育新时代社区文明新风尚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

  为深入推动文化社区建设,济阳区提出“8个有”实践标准。从有主题、有阐释、有场景,有组织、有人才、有服务,有成效、有品牌3个维度8个层面联动发力,探索文化社区建设的新模式。

  有主题、有阐释、有场景

  构筑文化社区的灵魂与骨架

  有主题,是文化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文化社区不是社区文化的简单叠加,要深入挖掘社区文化内涵,结合社区特色,凝练独特的社区文化标识,按照“一社一品”的思路,打造主题文化品牌。要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

  济阳区5个试点社区,分别以“善、德、锋、和、文”引领建设“尚善澄波”“德蕴新元”“先锋滨湖”“美好荷(和)畔”“文汇银山”。这些恰如其分的主题,如同社区的灵魂,引领着文化建设的方向。“文汇银山”社区内设有图书馆、阅读角等设施,定期举办读书会、文学讲座等活动,让书香弥漫社区,让文化浸润百姓。

  有阐释,是对文化主题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的过程。要围绕着社区主题,有一个从提炼归纳到解构阐释的过程。同时,通过专家讲座、居民讨论等形式,让居民了解社区文化主题背后的历史渊源、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澄波社区以“水润善育、水汇善聚、水容善治、水柔善下”,对澄波湖畔的美丽家园做出“善”的阐释,潜移默化“善”的引导。

  有场景,是将文化主题具象化、生活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实践站阵地建设,拓展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打造特色文化街区、文化广场等实体场景,让居民在生活中体验文化的魅力。荷畔社区将文化创意融入社区生活,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文化艺术家的涂鸦、书画作品,居民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文化艺术的殿堂。

  有组织、有人才、有服务

  提供文化社区的支撑与动力

  有组织,是确保文化社区建设有序进行的关键。济阳区全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街道协调推进、各单位支持配合、社区充分发挥作用、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明确15个区直相关部门职责、45个文化共建单位责任。各社区进一步梳理职责分工,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确保各项活动有序开展。同时,加强与其他社区、文化机构的交流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有人才,是文化社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积极凝聚社区内有特长的居民、社区志愿者,实施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行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文化社区建设。积极组织和发动文旅、文联、教体、党校等部门和单位的专业化人才下沉社区,成立工作室,发展壮大“文化合伙人”,以“公益+低偿+市场”的方式丰富社区服务,助力文化社区建设。

  有服务,是文化社区人文关怀的具象体现。通过文化教育、艺术培训、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多样化服务,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居民需求,促进社区文化的全面发展。同时,根据居民特定需求和偏好,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项目,让居民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银山社区常态化为老年人提供健康讲座、养生操等培训,新元社区每年为儿童开设兴趣班、托管班达240余课时。

  有成效、有品牌

  锚定文化社区的目标与归宿

  有成效,是衡量文化社区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通过定期评估文化社区建设的参与度、影响力及居民文化素养的提升情况,及时调整优化建设策略,确保文化社区建设取得实效。文化社区建设的成效,体现在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上,体现在社区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提升上,还要体现在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上,在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助力宜居、文明、和谐社区建设。

  有品牌,是文化社区建设的一面鲜亮旗帜。品牌需要有主题来呈现,由实践来检验,用成效来彰显。要以主题为引领,总结提炼工作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机制,找准小切口,赋予新内涵,谋划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社区品牌。济阳区成立“积极探索文化社区建设济阳模式”课题组,深入调查研究,指导文化社区建设实践,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社区建设路径,先行先试、趟出新路。

  推进文化社区建设,是提升社区文化服务效能、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探索,是进一步深化拓展文明实践的有力抓手,是深化城市精细管理、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未来,济阳区将更加全面准确把握文化社区建设的理念思路、工作规律和实践要求,聚焦省、市部署,结合济阳实际,强化系统布局、找准方法路径、统筹推进集成,积极探索一条文化社区建设的新模式。

  (作者:邓洪刚,系济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委教育工委书记)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尔滨”雪人迎八方来客

  • 地毯小镇赶制订单生产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