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社区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诸多期待。文化社区建设,是文明社区的延伸升级,对于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培育新时代社区文明新风尚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
为深入推动文化社区建设,济阳区提出“8个有”实践标准。从有主题、有阐释、有场景,有组织、有人才、有服务,有成效、有品牌3个维度8个层面联动发力,探索文化社区建设的新模式。
有主题、有阐释、有场景
构筑文化社区的灵魂与骨架
有主题,是文化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文化社区不是社区文化的简单叠加,要深入挖掘社区文化内涵,结合社区特色,凝练独特的社区文化标识,按照“一社一品”的思路,打造主题文化品牌。要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
济阳区5个试点社区,分别以“善、德、锋、和、文”引领建设“尚善澄波”“德蕴新元”“先锋滨湖”“美好荷(和)畔”“文汇银山”。这些恰如其分的主题,如同社区的灵魂,引领着文化建设的方向。“文汇银山”社区内设有图书馆、阅读角等设施,定期举办读书会、文学讲座等活动,让书香弥漫社区,让文化浸润百姓。
有阐释,是对文化主题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的过程。要围绕着社区主题,有一个从提炼归纳到解构阐释的过程。同时,通过专家讲座、居民讨论等形式,让居民了解社区文化主题背后的历史渊源、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澄波社区以“水润善育、水汇善聚、水容善治、水柔善下”,对澄波湖畔的美丽家园做出“善”的阐释,潜移默化“善”的引导。
有场景,是将文化主题具象化、生活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实践站阵地建设,拓展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打造特色文化街区、文化广场等实体场景,让居民在生活中体验文化的魅力。荷畔社区将文化创意融入社区生活,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文化艺术家的涂鸦、书画作品,居民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文化艺术的殿堂。
有组织、有人才、有服务
提供文化社区的支撑与动力
有组织,是确保文化社区建设有序进行的关键。济阳区全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街道协调推进、各单位支持配合、社区充分发挥作用、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明确15个区直相关部门职责、45个文化共建单位责任。各社区进一步梳理职责分工,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确保各项活动有序开展。同时,加强与其他社区、文化机构的交流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有人才,是文化社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积极凝聚社区内有特长的居民、社区志愿者,实施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行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文化社区建设。积极组织和发动文旅、文联、教体、党校等部门和单位的专业化人才下沉社区,成立工作室,发展壮大“文化合伙人”,以“公益+低偿+市场”的方式丰富社区服务,助力文化社区建设。
有服务,是文化社区人文关怀的具象体现。通过文化教育、艺术培训、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多样化服务,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居民需求,促进社区文化的全面发展。同时,根据居民特定需求和偏好,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项目,让居民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银山社区常态化为老年人提供健康讲座、养生操等培训,新元社区每年为儿童开设兴趣班、托管班达240余课时。
有成效、有品牌
锚定文化社区的目标与归宿
有成效,是衡量文化社区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通过定期评估文化社区建设的参与度、影响力及居民文化素养的提升情况,及时调整优化建设策略,确保文化社区建设取得实效。文化社区建设的成效,体现在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上,体现在社区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提升上,还要体现在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上,在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助力宜居、文明、和谐社区建设。
有品牌,是文化社区建设的一面鲜亮旗帜。品牌需要有主题来呈现,由实践来检验,用成效来彰显。要以主题为引领,总结提炼工作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机制,找准小切口,赋予新内涵,谋划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社区品牌。济阳区成立“积极探索文化社区建设济阳模式”课题组,深入调查研究,指导文化社区建设实践,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社区建设路径,先行先试、趟出新路。
推进文化社区建设,是提升社区文化服务效能、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探索,是进一步深化拓展文明实践的有力抓手,是深化城市精细管理、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未来,济阳区将更加全面准确把握文化社区建设的理念思路、工作规律和实践要求,聚焦省、市部署,结合济阳实际,强化系统布局、找准方法路径、统筹推进集成,积极探索一条文化社区建设的新模式。
(作者:邓洪刚,系济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委教育工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