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滨州色彩:绿色发展 向新而行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东> 要闻 > 正文

滨州色彩:绿色发展 向新而行

来源:山东政事2024-08-24 09:55

  ——一片绿托起了一座城。滨州的浓浓绿意里有“生态芯”“新动能”“文化味”。Citywalk,城市漫步,如今成为一种潮流。这种看似平平无奇的“遛弯儿”式玩法,却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一座城市的“不平凡”。

  Citywalk——漫步滨州漫步在山东,有一个被渤海和黄河同时眷顾的城市——滨州。提及滨州,或许更多人的印象:这是一座工业之城。在撤地设市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培育了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2023年全市工业营收达到1.4万亿元,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有53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1位、15项位居全球第1位。这些标注了滨州发展的“硬”实力,然而当你走在滨州的大街小巷,又会发现它“柔软”的一面。这座被绿色环绕的城市,蓝天碧水,花树相映,一波波绿意袭来,有惊喜,有惬意,更有震撼。绿出“生态芯”一城绿水半城花。滨州的绿随处可见,而且绿得很有层次感。树木的绿、草色的绿、花叶的绿……有浅有深、有淡有浓,每一种绿都有自己的“审美”。滨州以生态和谐的绿色为基调,打造人城和谐、产城和谐、四季和谐的生态城市。滨州市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4.18平方米/人,居山东省前列,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成为全国为数不多获此殊荣的平原地市。

  新立河公园渤海之滨、黄河之州。滨州与水有着不解之缘,94公里黄河穿城而过,拥有181公里海岸线、1896平方公里海域、130余万亩沿海滩涂,孕育了海韵河秀的绮丽风景。除黄河、渤海外,滨州境内还有漳卫新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徒骇河、秦口河(勾盘河)、沙河、潮河、小清河、杏花河、孝妇河等河流以及麻大湖、芽庄湖、青沙湖等平原湖泊。一条条、一道道、一片片,水成为生态滨州最灵动的音符。滨州市着眼于“环境品质更美”,形成了“水在城中、城在绿中、水景相融、水绿环绕”的生态城市形态,“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成为滨州的“金字招牌”。今年上半年,滨州市PM2.5平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57.1%,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7个省控断面全部消除Ⅴ类水体,12个市控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水体,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一组组数据,印证了滨州“环境品质更美”所取得的“绿色”成绩单。

  中海公园在绿色中,孕育着“繁花”。滨州万千花海,一朵有一朵的姿态,一株有一株的色彩,一种有一种的香味。十里荷塘、万亩杏园;桃花笑靥、月季芬芳;樱花山游人如织、郁金香花香袭人。还有玉兰花、紫薇花、黑心菊、紫荆花、丁香花……万种风情带给你不一样的惊喜和愉悦。人在滨州走,如在画中游。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在滨州成为常态,滨州深化“绿满城市·花漾滨州”行动,建成城市公园、口袋公园316处,在城市的犄角旮旯“见缝插绿”,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滨州早在1992年便获评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是全国第二批,山东省第二个。30多年来,滨州市积极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天蓝、水清、地绿、干净、整洁成为滨州市民幸福生活的“标配”。

  黄河楼绿意既是诗意,也是诚意,见证着一座城市对人民幸福的守护。滨州就业、社保、医保、低保水平持续走在全省前列,正全力打造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国家体育公园城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康养示范城市。连续4年实施12类672件民生实事,努力让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惠及千家万户,把“群众的呼声”变成“幸福的掌声”。绿出“新动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成为品质滨州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近日,刚刚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滨州市站在世界、中国、山东“三张地图”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在书写一份因绿而兴的时代答卷。在逐绿而行的道路上,滨州曾经面临着阵痛。2023年滨州完成了1247亿元的工业产值转移,这个量甚至相当于一个北方中小城市的经济体量。更关键的是这些产能转移之后迫切需要重塑产业价值链,换言之,不但“做的菜”没有了,连“炒菜的锅”也端走了,面临的是“从零开始”的困境、发展动能的减弱。这个城市一度承担着巨大的发展压力。——怎么办?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图景下,如何兼顾高质量与高速度?——向绿色要生产力!滨州坚持“事在人为、人在思维”,埋头苦干、负重前行,聚焦绿色发展做起了大文章。2023年召开制造强市推进大会,印发《滨州市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3-2025年)》,聚力实施产业链集群发展、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等11大专项行动,推动工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2024年明确了“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的工作主线,全面打响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向绿色低碳要核心竞争力。一座城市追求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幸福的决心和信心不容小觑。

  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展示交易中心——大开放。滨州抢抓“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树牢开放思维、构筑开放通道、建强开放载体,滨州通江达海、联通世界的开放大门越开越大。滨州已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新建海外仓4家,连续7年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市。今年上半年,滨州市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647.3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较全省高8.5个百分点,列全省第5位。

  魏桥轻量化基地——大改革。滨州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全面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打造了“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三即”职业教育模式,27所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达到7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72%,连续三年位居山东省第1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65.8%,连续两年位居山东省第1位。

  魏桥国科研究院——大发展。大力实施《滨州市加快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加快培育绿色工厂(园区)、绿色供应链企业、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等标杆。目前滨州共有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32家、省级绿色制造单位42家、市级绿色制造单位83家。滨州新能源、锂电池等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滨州可开发风电、光伏总装机规模达6000万千瓦。近年来,我们锚定‘双碳’目标,加快建设鲁北(滨州)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总规模超过600万千瓦,今年有望突破1000万千瓦,努力实现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之间互补、替代、协同,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滨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田说道。今年上半年,滨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税收等5项经济指标增速居山东省第1位;GDP、进出口等13项经济指标增速居山东省前5位。绿出“文化味”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中国文化里,绿色代表着希望和生机,是蓬勃生命力的象征,恰恰反映了文化的这种特质。

  胡集书会——绿寓意着“久”。“九朝齐鲁重镇,千年文化古城”。滨州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距今已有8500年,境内发现的丁公陶文比甲骨文还早了800多年。兵圣孙武、北宋名相范仲淹、一代帝师杜受田等名家名师都曾在这里长期生活或成长。滨州还是渤海革命老区中心区,先后有82万民工支前、20万子弟兵参军。“拥军五姐妹”“一马三司令”等红色故事历久弥新,赓续着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革命传统。

  城市书房——绿寓意着“净”。这个净,是文明的净。滨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深化拓展“17个起来”主题宣传行动,滨州的好故事传得越来越远。“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滨州还是一座弥漫着书香、浸润着书韵的文化之城。数据显示,2023年滨州市图书馆接待读者47万余人次,新增注册读者2.4万余人次,借还文献近30万册次。全市累计建成82处城乡书房、智能书柜等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打造了“飞扬吧!蒲公英”“悦滨图”等系列阅读推广品牌,开展了“书香传承慧读滨州”读书活动、“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暨农家书屋万场活动,阅读成为滨州的一种时尚。

  政企对接交流暨中小外贸企业恳谈会——绿寓意着“清”。滨州市大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不断优化营商环境。7月16日,滨州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滨州市委书记宋永祥指出,要优化一流服务,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让老百姓满意,持续叫响“滨周到”营商环境品牌。滨州市大力开展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去年以来有5900多个企业家梦想变为现实。目前,滨州营收过100亿元企业有23家、过50亿元企业有45家、过10亿元企业有162家。其中,6家企业上榜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9家企业上榜2023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数量均位居山东省第2位。一片绿托起了一座城。在滨州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绿色发展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怡人的生态环境、强劲的发展动能、深厚的文化自信,无一不在告诉人们——这座城市正在加速奔跑,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

  作者:程芃芃赵秀瑞 杨萌 陈俊松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子弟兵帮助受灾群众尽快重建家园

  • “蛇”相关馆藏文物亮相三峡博物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