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亲情、友情、爱情是人世间最宝贵、最美好的情感,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纵观中国文学史,描写三情的作品数不胜数,而其中三篇为后世公认的经典之作,都与德州紧密相关,或是德州人所作,或是外地人作于德州,从而使德州在中国文学的历史版图上有了一席之地。
千古亲情代表作——《游子吟》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人,生于湖州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唐代诗人。《游子吟》是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是古典诗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首书写母爱的诗,是德州人奉献给世界的一首亲情的颂歌。
《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省)。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跌宕曲折,早年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才谋得一个溧阳县尉的底层小官,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饱尝世态炎凉之人,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用朴素自然、明白如话的语言,细致而真切地描述了母亲对儿子远行的牵挂与不舍,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采用比兴手法,将母慈子孝的情感表达推向高潮,遂成千古佳句。是啊!孩子的孝心像区区小草,母亲的爱意却如春日暖阳,子孝何能报答母爱之万一!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不可遏抑的炽烈的情感。小草无处不在,阳光无处不到,这个比喻,使得自然之景物和人类之情感结合在一起,增添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孟郊《游子吟》之所以能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讴歌母爱的文章中脱颖而出,成为千古绝唱,归因于这首诗所表现的内容的日常性、情感的普遍性、语言的通俗性、艺术的完美性。此诗不加修饰,不事雕琢,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充盈着真挚自然的情感。当这种真情流泻在笔端的时候,它又远不是个人的感念报恩之作,而是极为准确地反映了千百万人久已埋藏在心底的共同感受,唤起了普天下儿女对母亲最亲切的联想和最深挚的忆念。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影响教育了一代代中国人,至今传诵不衰。凡有华人处,皆能诵此诗。1992年香港举办的“我最爱的十首唐诗”评选活动中,孟郊的《游子吟》名列榜首。这首诗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学生优秀读物,因为,“妈妈”是世界各国语言中发音最相似的一个词,而母爱则是跨越时空、超越种族的人类社会最高贵的情感。
千古友情代表作——《寄黄几复》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他仕途坎坷,命运多舛,40岁时(1084年至1085年)监德州德平镇(今属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其间,创作了诗歌代表作《寄黄几复》,在德州留下了一首书写友情的传世之作。
黄几复,名介,南昌(今江西南昌)人。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非常少,只是因为有黄庭坚的诗文,后人才知道他是黄庭坚一生相知相惜、生死相交的朋友,也是一个清官能吏,但年过不惑即不幸离世。黄庭坚曾为他写过大量诗作,在他去世后,又作《黄几复墓志铭》,足见两人友谊之深厚。在所有作品中,后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寄黄几复》一诗。其时黄庭坚由太和(今江西泰和)知县降为德平镇监,黄几复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分处天南海北,黄庭坚遥想友人,写下了这首诗。作者跋此诗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这首诗寄托了太多的感情,有思念,有牵挂,有不平,也有宽慰。追忆往昔,想象现实,称赞黄几复清贫好学且干练有为,既抒发殷殷思念之情,又表达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此诗善用典实,内蕴丰富,以故为新,拗折波峭,凸显黄诗特色。而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更是成为千古名句。遥想当年,桃李芬芳,春风拂面,二人举杯共饮美酒,那是何等的美好!可如今,江湖落魄,一别十年,各自独对苦雨孤灯,这是何等的悲苦!这里,“桃李”对“江湖”,“春风”对“夜雨”,“一杯酒”对“十年灯”,不但对仗工稳,而且意境雄浑,气象万千。“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是“乐”与“苦”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是“少”与“多”的对照。“桃李春风”而共饮“一杯酒”,欢聚何其短促;“江湖夜雨”而各对“十年灯”,离别何其漫长。“桃李春风一杯酒”,言“暖”;“江湖夜雨十年灯”,言“冷”。在一“暖”一“冷”之间,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而时光的流逝、宦海的漂泊、过往的回忆、如今的境遇,所有这些掺杂到一起,将人世间最纯真的友谊说尽了,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
诗成后仅三年,黄几复去世。黄庭坚嗟痛之余,饱含深情写下墓志铭。毋庸讳言,尽管黄几复德才兼备,但久居岭南偏僻之地,远离京城政治文化中心,加之英年早逝,其学识与才干终未能大显于世。倘若不是与大文豪黄庭坚成为莫逆,且彼此唱和,恐难在历史上留下些许痕迹。换言之,正是黄庭坚所作墓志铭,特别是《寄黄几复》这首传世之作,才使得黄几复其人其事未被埋没于历史的风尘之中,亦使得后世人有机缘认识这样一位德、才、能集于一身的谦谦君子。桃李春风尽付流年,江湖夜雨写透沧桑,唯一历经风雨不曾改变的,正是朋友那一颗真挚的心。世事无常,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由是观之,黄几复又是何等幸运!
千古爱情代表作——《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1048年-1127年),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山东德州庆云)人,北宋词人。其创作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词是一阕歌颂坚贞爱情的恋歌,为后世称道并广为传诵,也在德州文化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李之仪一生仕途蹭蹬,晚来尤其落魄。1103年,55岁的李之仪被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然祸不单行,几年内儿媳、儿女相继去世,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庭又连遭不幸,人生跌落到谷底。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她就是当地歌伎杨姝。杨姝的出现,给李之仪的生活带来了彻底的改变。初次见面,杨姝弹起《履霜操》,周宣王重臣尹吉甫之子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的悲伤故事,正触动他内心的痛处。他对杨姝一见倾心,引为知音,给她写了很多词曲,而她则将这些词曲付之管弦。在词章与音乐的交汇中,他们收获了爱情,也诠释了何为真正的爱情。在李之仪被贬太平州、家人凋零的岁月里,崇敬贤良、心怀正义的杨姝,用自己的陪伴和关怀带给他灰暗生活里唯一的光亮和温暖,用自己的温柔和真情抚平他凄苦境遇中难言的伤痕和创痛。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滚滚东流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爱情词——《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如话,句式复叠回环,感情深沉真挚,深得民歌之风味,又有文人之雅韵,玲珑晶莹,灵秀隽永,给人以美的享受。词的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下片写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之真情,委婉中有坚定。“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乃神来之笔,成千古名句。“不见”与“共饮”对比巧妙,思而不得见,却在水上完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相见”,可这形式之中又蕴含了多少离愁别恨。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相隔千里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双方无限离愁与别恨的象征,又是永远相爱与期待的见证。言至简而意无穷,后人多化用此句,来歌颂对爱情乃至亲情、友情的追求与坚守。
千百年来,这首飘荡于长江之上的深情恋歌,经反复咏叹,其魅力却不曾消减。那自然优美的韵律,在缠缠绵绵的深情中娓娓而来,让后来者沉浸在古人的爱情中不能自拔。李之仪与杨姝的忘年恋,超越了世俗的鸿沟和羁绊,像一个美丽的童话,让后人怀想不已。他们共同创造的爱情奇迹,与诗人的诗词一同流传至今,为世人所称颂。真正的爱情是彼此安慰,彼此珍惜,相知相伴,不离不弃。爱一个人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因为爱所以爱,因为有爱所以相信爱。只要心中存有不灭的爱的信仰,无论岁月如何变老,爱情都永远年轻。
三情动天地,三文耀古今。人生在世,亲情、友情、爱情缺一不可。世间三情与上述三文交相辉映,文以情显,情以文传。作为三情书写的经典,三文已成永恒。而三文共同指向的地域依托——德州,更应该被记起。所谓:赫赫华章留青史,郁郁文风有德州。这是应有的文化自觉。
(作者李文豪系德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来源: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