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举行12场分议题对话会 交流互鉴 和合共生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东> 要闻 > 正文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举行12场分议题对话会 交流互鉴 和合共生

来源:大众日报2024-07-11 17:06

  本报记者 刘一颖 王浩奇 杨 帆 孟 一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12场分议题对话会举行,国内外学者专家围绕“全球挑战下的文明交流互鉴”“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传承和创新”“赓续传统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以文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不久前,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决议,决定将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

  中国与希腊在延续数千年的文明存续中积淀了丰富的智慧和文化遗产,以原创性文明的影响力为全球化时代提供生生不息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元素。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陈越骅认为,中国的“稷下学宫”与希腊的“柏拉图学园”,可以视为人类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精神的显著标志。“通过恰当的经典对读与双向格义,能够在心中构筑孔子与柏拉图的跨时空对话,加深丝绸之路上各文明的情谊。对古代人文遗产的挖掘与比较,将唤起各国人民对自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引导大众理解与尊重文明多样性,最终将促进更加深度的文明交融、扩大更加广泛的文化理解,涵养更加和谐的社会美德。”陈越骅说,如果能够进一步探索建立以传统智慧为核心的国际文化、学术和思想交流机制,将吸引对传统智慧有兴趣的社会各界,形成共建人文交流事业的更强合力。

  “文明”是标志人类进步的概念。“不同民族或不同时代,人们对文明的看法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差异。”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曙光说,我们需要借鉴历史上的宝贵思想资源,推进文明健康发展。

  食物,被多位国内外学者视为文明交流的有效载体。希腊雅典大学医学院教授、希腊健康基金会主席安东尼娅·特里科普洛认为,在希腊和中国的文化中,都蕴藏着对食物的认知、饮食理念以及生活方式。这背后,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我们现在倡导食用当季食物,也就是“对环境友好的食物”,便是一种保存大自然价值的方式。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美食。以美食为文化载体,开展交流沟通,也是很有效的方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杜博思是一位来自美国的“中国通”,主要研究中国烹饪历史及饮食文化。他认为,开展好美食文化交流,要想清楚三个问题:要宣传美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是技法还是味道?如何高效地宣传美食文化?为什么要宣传美食文化?对此,他建议通过制作美食加深对美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最成功的文化交流模式之一”。

  赓续传统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关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韩国首尔大学终身教授郭沂认为,“轴心时代”更根本性的特质和最大的贡献是价值的发现。何谓价值?“在我看来,价值就是对人的存在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精神是人的存在的最高形式,因而价值只关乎精神,包括信仰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三种类型,相应的价值范畴分别为圣、善、美。价值赋予人生以意义和意味。”他说。

  作为中国“轴心时代”思想家的代表,孔子的思想理念不仅影响着中国,还影响着世界。在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研究员冯晨看来,天的自然法则与人的自由规则在孔子精神世界中有机融合,形成具有特殊内涵的天命信仰。在此基础上,孔子天命的超越性具有个体生命向自然超越和向历史文化超越双重意义。在此超越方式下,孔子一方面为自己的生命精神开创了道德实践新路,建立了自己的意义世界,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生命精神与历史文化精神的互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有赖传统文明的赓续。对话会上,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新春详细生动地阐释了其观点——以现实激活确立经典的现实维度,让经典表现出鲜活的时代性与生命活力,转精微理论力量为强大现实力量。在赓续传统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需要对传统文明的致敬与延续,也要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能够适应并服务现代社会的发展。

  “说到底,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由个人构成的。要使整个国际社会足以‘成其大’,即成大体、立大局,还是得从个人和咱们的小家入手。”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劳悦强表示,家庭是最初、最小的共同体,也是国家的基础,而国家和国家凑在一起就构成了世界。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空中楼阁,而是需要每个人从强修身、齐小家做起,按照“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准则,做好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大家庭自然会一步步稳定和谐、美丽富饶起来。

  借鉴古代智慧 解答时代之问

  印度尼西亚和谐文化基金会会长黄愿字表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和谐之道才能扭转世界局势,化“文明冲突”为“文明和谐”。在他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世代相传、绵延不息,最主要的因素是提出了“和谐的真理”。而印尼的爪哇文化也主张“三和谐”理念,本质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共通价值,两者皆具真善美特性。

  人工智能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摁下一个人工智能按钮,并不能完全实现社会治理。”在希腊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帕拉斯凯沃普洛斯看来,算法为人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也存在风险。我们需要进一步促进文明的发展和对话,通过人类的智慧让不同的人工智能系统相互补充,并使用人工智能来确保公正性。

  作为心理学家,希腊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教授埃莉芙特丽娅·戈尼达表示,当前AI被广泛应用于校园,对教育系统带来挑战。她认为,全面的教育理念要兼顾知识的获取和道德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能够享受到“正直的教育”,使他们身心健康,从而对社会作出贡献。

  “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巨大的潜力,但我们必须确保其发展优先考虑人类的素质和伦理的原则。”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刘丽丽表示,在人工智能发展中,伦理考量至关重要。借鉴儒家伦理原则,可以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发展和部署产生提供指引。例如,儒家倡导“以人为本”,这就要求人工智能发展应优先考虑用户安全、隐私和整体福祉,更多地应用于提升人类生活,而非造成伤害。刘丽丽表示,推进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需要将可持续性、伦理和创新原则融入开发过程,优先考虑公平、透明和人权,在技术进步与隐私、包容性和社区价值之间取得平衡。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4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颁发

  • 贵州瓮马铁路南延伸线隧道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2025-01-17 04:30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6 04:15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2025-01-16 04:15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2025-01-16 04:1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5-01-16 04:15
15日,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
2025-01-16 04:15
近年来,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当地社区监测员,对2015年至2021年在三江源区域12个长期监测位点开展的雪豹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进行汇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在线发表。
2025-01-16 04:15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2025-01-15 10:08
1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2025-01-15 10:00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2025-01-15 09:58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2025-01-15 09:57
藏粮于技,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杂交技术实现新突破,育成亩产超过1200公斤的绿色超级稻等,刷新世界纪录。
2025-01-15 09:55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