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足用好黄河水——山东沿黄地市抗旱一线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东> 要闻 > 正文

用足用好黄河水——山东沿黄地市抗旱一线

来源:新华网2024-06-29 08:12

  “水来了,快把抽水泵拿过来!”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生产村一处农田旁,干涸的水渠源源不断涌进黄河水,一片片土地被浸润后变成深褐色。得知要来水了,村民刘玉会一早就来到田里,收拾抽水泵,张罗铺管浇地。

  今年入夏以来,山东多地旱情持续发展,灌溉供水面临挑战。从6月中旬种完玉米后,刘玉会就开始担心后续灌溉用水不足,耽误玉米发芽,影响收成。

  “蒙头水”是玉米播种后浇的头遍水,浇得好能为玉米生长和丰收打下坚实基础。“看到这1200多亩玉米都‘喝’上了‘蒙头水’,心里就踏实了。”刘玉会说。

  “为了保障农田灌溉顺利,我们检修了泵站、闸口,并对多条干渠进行清淤。”垦利区水利局副局长边永平介绍,目前,垦利区每天能引黄河水420万立方米,比此前增加200万立方米,已完成抗旱引水2298万立方米。

用足用好黄河水——山东沿黄地市抗旱一线 

在东营市黄河口镇的一处农田旁,村民们正有序浇灌土地。受访者供图

  连日来,山东增大引黄水量,全力保障抗旱。山东黄河河务局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处副处长彭程介绍,目前已向东营、滨州、济南等地调增应急引黄指标7.13亿立方米,6月以来,山东沿黄各市累计引水量达13.24亿立方米。

  “除了加大引调水总量,还要合理配置各地引黄用水,确保能引尽引、应灌尽灌。”彭程说,有关部门密切关注沿黄各市旱情发展,科学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持续强化水情分析和水量实时、精准调度,最大限度发挥引黄抗旱效益。

  在德州市庆云县常家镇大道王村,村民王新增站在田垄边,看着汩汩黄河水流入农田。“浇上了这遍水,这片玉米就算保住了。”王新增说。

  大道王村位于李家岸灌区下游,源源不断的黄河水通过该灌区流向德州6个县(市、区)。“我们开启引黄干渠的6座水闸,已引蓄黄河水7900万立方米。”李家岸灌区运行维护中心副主任申国安说。

用足用好黄河水——山东沿黄地市抗旱一线  

在德州市李家岸灌区水情调度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查看灌区相关数据。新华社记者 高天 摄

  黄河水既要引来,更要用好。在李家岸灌区水情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徐风玉轻点鼠标,电脑屏幕呈现出灌区数字孪生平台界面,土壤墒情、气象信息、各支渠对应灌溉单元的需水量等数据一目了然。“借助水动力仿真模型、配水调度模型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我们可以精准优化配水方案,配水过程由‘拼脑力’变为‘拼算力’。”李家岸灌区运行维护中心主任王利民说。

  为保障农业生产用电,全力做好抗旱保电工作,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的国网兰陵县供电公司成立抗旱保供电领导小组,制定详细方案,开通抗旱用电绿色通道,运维人员加强对蓄水农灌专用设备及线路的巡视检查工作,组织17支共产党员服务队主动上门检查抽水排灌设备,普及安全用电、电力设施保护等知识,合理调配应急发电车及带电作业车,18支抢修队伍随时待命,20辆抢修车辆严阵以待,确保遇有突发情况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

  记者走访发现,在优化黄河水配置的同时,各地还积极依靠智能节水灌溉设备助力抗旱保苗。

  在淄博市高青县花沟镇岳家村的一片农田,干枯的麦茬间,新播种的玉米抽出新叶。当地种粮大户陈玉海正在田边操作智能化灌溉设备对玉米进行滴灌。田垄间,一条条黑色滴灌带均匀铺开,水滴缓缓滋润着每棵幼苗。

用足用好黄河水——山东沿黄地市抗旱一线 

在淄博市高青县,引黄渠道两岸的泵站在抽取黄河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黄河流经高青县后,经由马扎子灌区分水闸进入北支新河,再通过各类沟渠输送到田间地头。“引调黄河水来之不易,要珍惜每一滴水,就得用好节水灌溉设备。”高青县水利局农业节水灌溉服务中心主任马继泉说,与传统的漫灌方式相比,滴灌省水50%左右,能有效缓解当下农业用水紧张的情况。

  “玉米从播种、抽穗到收获,至少要浇3遍水。现在,这300亩地已经浇完了1遍水,只要后期管护到位,稳产就不成问题。”看着眼前这片“喝”饱水的玉米地,陈玉海说。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