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山东:新质生产力“入海” 蓝色经济“上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东> 要闻 > 正文

山东:新质生产力“入海” 蓝色经济“上新”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2024-05-24 18:52

  5月的海面,波光粼粼,微风不燥。从日照市岚山区向海前行,离岸近10海里处,一座巨大的黄色立方体悬浮在水中,这就是全国最大的全潜式深远海三文鱼养殖集群式网箱——财金“海上粮仓壹号”系列首座入水网箱。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记者看到一条条肥硕的三文鱼在网箱中游弋。“我们前期投放的鱼苗,很快就要丰收了!”工作人员说。

  耕海牧渔,在高端化、智能化装备的加持下从近海走向深远海,这是山东发展涉海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作为拥有全国约六分之一海岸线的海洋大省,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放牧深远海、问药向“深蓝”、剑指高精尖……一股股新动力在山东近16万平方公里蓝色海域涌动激荡,奏响向海图强的时代新乐章。

  海洋新技术聚力突破——

  向海问药打造“蓝色药库”

  一株小小的海藻蕴含着怎样的神奇能量?眼下,一款名为“注射用BG136”的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已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完成一期临床试验,安全性良好,有望为治疗恶性肿瘤增添又一新方案。BG136的原料来源,正是生长于冰冷海域的南极褐藻。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蓝色药库’,海洋生物占地球总生物量80%以上,可以为新药研究和开发提供重要资源。”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栋华说,青岛自主研发的BG136是国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药物,也是我国“蓝色药库”开发取得的又一实质性进展。

  BG136相关的基础研究开始于2004年,从研发初期开始,新型研发机构为BG136提供了关键性的人才和平台支撑。2014年,中国海洋大学创办的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正式运行,致力于海洋科技成果熟化开发和技术转移转化,BG136项目成为该机构开展熟化孵化的第一个海洋药物项目。“海药院设立了BG136项目总负责人,以及药学研发小组、药理药效研发小组、药剂学小组与药代小组等,项目成员近80人。在这里,团队通过多学科融合,多技术嫁接,系统推进研发进程。”张栋华介绍。

  “争取今年底启动二期临床试验。”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教授、BG136项目负责人于广利说,BG136不断向前是“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推进的结果。其中,作为“研”的中国海洋大学和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主要负责系统临床前药学和生物学研究以及药品中试工程化相关技术突破,作为“产”的正大制药则发挥资金支持、临床研究制剂生产以及与临床单位对接协调等作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给予了大量指导和支持。

  “培育和发展海洋产业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省海洋局副局长王振坤说,山东将从加强涉海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提高海洋科研创新服务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海洋科技人才引进等方面着手,全力推动海洋科技自立自强。目前,山东已建成崂山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全省海洋领域国家、省级领军人才突破4500名。2023年,全省新增海洋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7家,越来越多涉海企业竞逐科技创新的“C位”主角。

  海洋新制造强势崛起——

  出海入天“连发连捷”

  闲暇时间,东方空间火箭装配工程师张瀚文总是回忆起4个月前激动人心的时刻:今年1月11日,他与同事一同完成为火箭套“保温服”的工序后,坐上救援船撤离到2.5公里的海域外,随着一声巨响,自己参与制造的火箭拖着明亮的尾焰腾空而起向宇宙进发。

  “海上问天”并不容易。海上发射技术难度极高,目前全球仅有少数国家掌握,而这已是海阳东方航天港第9次完成海上发射任务。

  更深更远、向“智”向绿,海洋经济迈入发展模式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的新阶段,而无论科学研究还是资源开发,装备都是首先要挺起的“脊梁”。加力发展新型前沿海洋工程装备,山东以新质生产力催动耕海探洋的步子再快些、再稳些。

  这次发射中正式投入商业运营的“东方航天港号”海上卫星发射工程船,是海上问天的硬核“推手”:从海上运输、发射任务准备再到远距离指挥信号覆盖、实施快速发射控制等,火箭能够顺利发射离不开发射工程船提供的全方位保障。山东将其列入省重点研发计划,在充分调研我国固体、液体火箭发射与回收需求基础上,完成了国内首艘专业化海上卫星发射工程船的研发建造。

  据介绍,“东方航天港号”兼具火箭冷热发射能力,可满足当前在役及在研大中型固体火箭、中小型液体运载火箭的发射需求。围绕打造海上卫星发射工程船这一核心,航天港海上发射服务配套正在持续完善,除了发射工程船,海上发射指控中心、“一平一竖”岸基火箭垂直保障厂房都已投入使用,全球首个坐底式火箭海上发射平台也在加快建设,未来,东方航天港将具备承接更多海上发射任务的能力。

  山东围绕海洋重点产业领域,每年筛选一批由省级层面集中推进的重大支撑性项目,强化海域、金融、人才等要素保障,持续推动项目落地见效。

  辽阔海疆上,“山东制造”正在潮头搏浪:威海石岛新港,“华祥9号”起航前往南极海域进行磷虾捕捞,不仅船体由山东企业自主研制建造,发动机也首次搭载国产品牌潍柴8WH25船舶动力;在青岛,“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已实现陆地完工,是我国目前可应用海域最远、适用水深最深、养殖水体最大、性能最先进的深远海养殖网箱装备……以新技术驱动新制造,山东改造提升渔业、船舶和海工装备等优势海洋产业,培育壮大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蓝色引擎”更加强劲。

  海洋新业态加速涌现——

  三文鱼“游”出一条产业链

  5月21日,位于日照市岚山区的财金“海上粮仓壹号”二号养殖网箱的建造接近尾声,工作人员正进行入海前的最后检查。相距约10海里的一号网箱里,约有20万尾三文鱼即将收获。山东财金万泽丰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永伟介绍,岚山区淡水、冷水、海水资源丰富,近海表层海水温度基本保持在5—27℃,可满足三文鱼繁育、驯化需求。“正是得益于日照优越的海洋环境,我们才能在此处规模化养殖三文鱼。”

  记者了解到,财金“海上粮仓壹号”系列计划建设的网箱共有6座,项目全部建成投用后,预计可实现年产三文鱼6000吨,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全潜式深远海三文鱼养殖网箱集群。郑永伟说,网箱可以实现放苗、投料、回收、加工等全过程自动化,并可对周边海域水温、饵料等各种海洋水体资料全时段监控,根据数据实现科学精准饲养。“这有效解决了传统海上养殖装备抗风浪性能低、人工喂养成本高、养殖作业效率低等问题,实现了海洋渔业养殖生产的集约化和智能化。”

  由一条鱼“游”出的深海养殖产业链条,还在不断延伸。山东财金万泽丰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根据消费需求细分市场,批发、零售和深加工同步进行,在北京、济南等地布局的三文鱼品牌直营店已经开张,未来还将继续增设店面。“我们计划在日照打造全国最大的三文鱼苗种繁育中心、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及配套加工产业链,形成全国首个三文鱼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郑永伟表示。

  耕耘蔚蓝,向大海要发展。山东发挥自身区位与资源优势,把海洋产业作为强省建设的重要抓手,大力培育海洋牧场综合体、海洋大数据等海洋产业新业态,构建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2023年,全省15个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7620.4亿元,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

  发展海洋经济同时,美丽海洋建设持续推进。2023年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5.6%,同比提升10.2个百分点,刷新监测纪录。累计建成国家级美丽海湾4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规模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沿海七市风电装机容量、风电发电量较2020年分别增长49.4%、72.1%。

  浩瀚海洋蕴藏着无限机遇。随着海洋强省建设的深入推进,依海而生、向海图强的山东,正乘风破浪挺进深蓝。(张文婷 付玉婷 孙源泽肖芳 栗晟皓)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夕发朝至!京港、沪港间开行高铁动卧列车

  • 乌鲁木齐:“游牧文化旅游节”开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2024-06-12 09:2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2024-06-12 09:19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2024-06-12 09:17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2024-06-11 14:27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2024-06-11 10: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