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通讯员 牛成龙 罗军 高嵩 杨萌 报道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出台全国首部社会心理服务领域地方性法规;
开通首部面向全国的市级社会心理服务热线;
开展首个市级党政机关社会心理服务专题系列讲座;
建立首个中小学全员化常态化心理健康测评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首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大会现场
2024年3月20日,首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大会在山东省滨州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500名医疗卫生、教育、政法、心理以及社会工作等部门及行业领域的领导和专家齐聚滨州。这次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中央社会工作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华夏时报社共同举办的盛会为什么会选择滨州,正是得益于滨州长期以来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创新探索。
会议为滨州授牌“中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实践基地”
近年来,滨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群众需求导向和突出问题导向,站在世界、中国、山东“三张地图”旁,以创建全国首个心安城市为目标,打造“滨州心语”社会心理服务品牌,蹚出了一条具有滨州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之路,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努力让人民群众幸福快乐。
破局
耿大娘与邻居杨大婶因为栽种树木的问题发生矛盾,在无人见证的情况下,耿大娘与杨大婶产生口角进而有了肢体冲突。
耿大娘不满被杨大婶“欺负”,拨打110报警,并拨打120急救中心电话到医院接受治疗。因为事发现场没有监控,且没有现场证人,警方作出对杨大婶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对此,耿大娘愤愤不平,无法理解,直到所在镇心理服务力量介入才平息。
基层网格员等政法综治力量学习心理疏导常识
滨州市在开展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发现,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显著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有的矛盾当事方因为性格、心理、工作、生活中多种主客观原因,会出现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及性格偏执等情况,存在矛盾激化、民转刑等可能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危险因素。
滨州市从社会稳定溯源治理出发,将人民群众对解决心理问题的新需求纳入市域社会治理总体布局,强化平安品质滨州建设,以社会心理服务助推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对社会矛盾纠纷领域做了大量调研后,滨州市创新性地归纳出一个概念:心源性矛盾纠纷。循着问题,滨州市开展专项调研,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特色的“心源性”矛盾纠纷化解的“滨州路径”——
2019年,滨州市政法、宣传、卫健、教育等11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印发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2019—2021)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1年8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心源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实施意见》。
2022年,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专班,出台《关于“滨州心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试行)》。
2022年6月25日,“滨州心语”基地、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揭牌成立并投入使用。
在注重制度建设的同时,做好评价体系和综合保障,保证工作有时效、有实效。
评价体系引导——滨州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作为“市级指标”,纳入平安滨州建设评价体系,建立“定期调度、定期通报、定期评价”模式,确保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综合保障配套——滨州市、县两级534个单位部门全部设立心理健康服务科,配强队伍力量,强化财政保障。
法治化推进——2023年,滨州出台全国首部社会心理服务地方性法规《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条例》,从各个维度出发,将确保滨州做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所需的各项要素纳入其中。
2024年1月1日,该条例正式实施,让体系建设更加有法可依,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蹄疾步稳。
联网
张娟(化名)是一名中学在校生,学习压力大,成绩下滑,常与同学发生矛盾。老师将这些告诉张娟父母后,张娟也拒绝和父母交流。
张娟母亲带她来到沾化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找到心理咨询师,解决心理上的压力。在心理咨询师疏导后,张娟逐渐找到了问题所在,打开了自己的心结。
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志愿服务活动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更是一种创新性工作。滨州市积极打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滨州样板”,在534个部门单位设立“心理健康服务科”,实现市直、县直部门单位全覆盖,形成部门之间各负其责、多措并举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格局:
综治领域建立“护航网”,目前各县市区已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县乡两级设置心理咨询室102个,实现100%覆盖;
教育领域建立“爱心网”,全市431所学校,共设心理咨询室464个,配备心理咨询师1400余名;
卫健领域建立“援心网”,全市12个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心理门诊(精神科),91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心理咨询室;
工会系统建立“关爱网”,打造“慧心赋能”亮点品牌,建成全市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280家,累计开展358场心理关爱活动;
民政系统建立“支持网”,目前正在培育心理服务类社会组织,加大对心理服务类社会组织的规范、扶持和指导力度;
党政机关系统建立“协同网”,坚持“党建引领+心理护航”工作模式,面向党员干部、公务员队伍开展“向阳花”行动,加强干部心理服务;
工青妇系统建立“暖心网”,2023年,全市婚姻家庭辅导志愿者468人,8496对夫妻接受婚姻家庭关系及离婚调适辅导,5976对当事人取消或暂缓离婚;
民企系统建立“服务网”,推动企业积极开展企业家和职工心理关爱活动,建立知识培训、技能训练和个人咨询相结合的服务机制。
此外,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专门开通“400-0543-525”心理热线,各县(市、区)同步开通心理援助热线,为群众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等全天候公益服务。
瞄准青少年这个重点群体,滨州在全市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测评,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管理、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服务。
成立全市心理健康服务人才专家库,建立“心理咨询师进基层网格”模式,发挥全科大网格优势,形成“宣传、教育、疏导、干预、赋能”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格局。
拓宽问题上报渠道,创新研发“百姓管家”平安码。目前,全市225万余人注册平安码,反映心理问题1500余件,办结满意率99.7%。
心安
打造全国首个“心安”城市,滨州有信心。
信心源自幸福宜人的滨州温度。滨州市坚持“坐到群众炕头,想到群众心头,干到群众点头”,三年12类511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坚持“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理念,连续举办五届企业家大会,深入开展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2023年4100多个企业家梦想变为现实,“滨周到”营商环境品牌越擦越靓。迭代出台人才新政,连续举办四届滨州人才节,每年引进本科以上大学生超过1.5万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均列山东省前2位。每千人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数居山东省前列,社保、医保、低保水平稳居山东省前列。
信心源自可期可待的品质之求。滨州培育了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53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列全国第1位、15项列全球第1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72%,连续三年位居山东省第1位。新春伊始,滨州市全力推动“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持续抓好招商引资、全力提速项目建设、大力提振工业经济,加快建设品质滨州,让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滨州“身安”“心安”。
信心源自前瞻性的顶层设计。2024年滨州市“两会”上,市委书记宋永祥指出,要善用改革逻辑打造全国首个心安城市,立足“平安是基,心安是魂”,聚焦“一业三保七有”,以安身、安业、安居、安康、安心“五安”,真正改出群众满意度。
展开来说:
“一业三保七有”,一业,即就业;三保,即社保、医保、低保;七有,即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水平
“五安”即:安身,就是守万家灯火、护一方平安,让平安法治更加可知可感可及;安业,就是坚持就业优先,就业创业互促共进,让市场主体和城乡居民各安其业;安居,就是着力提升绿环境、居环境、车环境、路环境,打造“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的景观风貌,让群众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安康,就是创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持续推动社保、医保、低保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加快建设“健康滨州”;安心,就是全力做好心理健康服务和矛盾纠纷化解,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创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将进一步凝聚全市上下“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合力,推进品质滨州建设行稳致远,让每个人在滨州都能心安顺遂、人生出彩、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