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53项!这个市的全球全国冠军产品在翻倍增长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东> 要闻 > 正文

53项!这个市的全球全国冠军产品在翻倍增长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2024-02-18 11:20

  记者 刘清春 通讯员 杨萌 报道

53项!这个市的全球全国冠军产品在翻倍增长

  2023年,对滨州而言,极不平凡!

  极不平凡,是因为滨州克服三年疫情牵绊,背负1247亿元工业产值转移带来的阵痛,爬坡过坎,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发展再突围!

  极不平凡,更因为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滨州坚持“工业立市、实业强市”,不争论、不叫苦,实干善干加油干,着力提升“八大品质”,加快建设品质滨州,城市产业“厚度”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底气。

53项!这个市的全球全国冠军产品在翻倍增长

  让一组数据来说话!

  据统计,2021年滨州有37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位列全球或全国第1位。其中,4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位列全球第1位。

  2023年滨州有53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列全球或全国第1位!其中,15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列全球第1位!

  短短两年,从37到53,滨州的全国第一产品增长了30%;从4到15,滨州的全球冠军产品增长了近4倍,在比奥运会竞赛都激烈的全球市场中,“滨州造”交出了一份沉甸甸、金灿灿的成绩单。

  这份成绩单,成为滨州产业之盛、产业之强、产业之美的缩影,更成为滨州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转型升级、凤凰涅槃的有力实证!

53项!这个市的全球全国冠军产品在翻倍增长

  分布广

  这53项第一,集体站上了“冠军领奖台”,它们是“王冠上的明珠”,是品质滨州建设的生动缩影。

  与两年前的榜单相比,原来37项冠军产品中有27项仍列全球或全国第1位,相对稳定。

  从行业分布看,这53项产品主要分布于八大产业,是滨州传统优势与新兴产业的竞相出彩。其中,铝产业有2项、纺织产业有6项、化工产业有14项、装备制造产业有11项、新材料产业有8项、粮食及食品加工产业有7项、畜牧水产产业有2项、医养健康产业有3项。

  仔细看,这些冠军产品多数分布于滨州传统的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高端铝产业、新型化工、粮食加工、家纺纺织、畜牧水产),说明它们多是滨州多年来持续培育的自然结果。同时,新材料产业有8项、装备制造产业有11项、医养健康产业有3项的好成绩充分说明:滨州新兴产业正茁壮成长。

53项!这个市的全球全国冠军产品在翻倍增长

  从地理分布看,53项冠军产品主要生产企业涉及滨州全部县市区,覆盖全市!这与2021年相对集中于邹平、滨城的分布对比鲜明,说明现在“滨州造”冠军产品的地域分布结构更为均衡、协调。

  比如,列全球第1位的15项产品涉及7个县市区,分别为滨城区2项、沾化区2项、邹平市4项、阳信县1项、博兴县3项、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项、高新区2项;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列全国第1位的38项产品涉及9个县市区,分别为滨城区7项、沾化区7项、邹平市4项、惠民县3项、阳信县4项、无棣县7项、博兴县2项、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3项、北海经济开发区1项。

53项!这个市的全球全国冠军产品在翻倍增长

  这一变化,充分体现了滨州各县市区产业发展趋向均衡、协调。各县市区皆有“金牌”,这是滨州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丰硕成果,这些成果又进一步增强了滨州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可持续性。

  这一变化,也充分展现了滨州近两年拼经济的成色。回头看,滨州实施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科学应对产能转移、产业转型“双转”压力,一大批好项目落地投产,全市经济企稳回升、持续向好;滨州连续3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连续7年入选全国外贸百强市。

  今天的滨州,发展向好、结构向优,正加速由“工业大市”向“制造强市”跨越蝶变!

53项!这个市的全球全国冠军产品在翻倍增长

  结构优

  2021年以来,滨州新增26项产品列全球或全国第1位!这26项第1,结构如何,值得细品细琢磨。

  2023年,多个传统优势产业稳住了底盘,又提供了一些增量。与2021年榜单相比,化工产业的第1从12项增长到了14项。而纺织产业原来有2项第1,现在则是6项第1,甚至有5项产品市场占有率列全球第1位。对比两年前,滨州传统产业的新产品科创成色更足、利润空间更大,进步可喜。

  两年来,不少滨州龙头企业表现稳健,持续交出漂亮成绩单。如西王集团取得了无水葡萄糖、结晶果糖两项第1,山东滨化滨阳燃化的聚苯硫醚树脂(工程塑料)拿出了全国市场占有率36.7%的好成绩,愉悦家纺的特宽幅麻及麻混纺印染取得了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的好成绩。同时,山东创新金属科技、山东开泰抛丸机械等名企也为这份榜单作出了重要贡献。

53项!这个市的全球全国冠军产品在翻倍增长

  可能更让人惊喜的,是一些此前知名度不高的企业低调地抢占了市场高地。

  譬如,沾化惠邦化工有限公司的吲哚-3-甲醇(抗癌药物中间体)产量占全国95%,全国市场占有率达95%,产量、营收、市场占有率均列全国第1。该企业位于沾化区滨海镇耿局村北滨海化工园,此前少为外人所知,但全国市场占有率却遥遥领先。再如,滨州伟创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改性聚乙烯(高分子材料)产量占全国80%。该企业成立于2016年,已发展成为国内出色的油田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内衬油管专用树脂、油杆包敷专用树脂的供应商。

53项!这个市的全球全国冠军产品在翻倍增长

  成绩背后,是滨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树牢“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这一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深入实施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的结果。近年来,滨州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实现了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连续两年保持全省第一,实现了省级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年内总量倍增。

  成绩背后,是全市企业和企业家在滨州、知滨州、爱滨州、建滨州,持续开展技术创新、人才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争做科技创新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53项!这个市的全球全国冠军产品在翻倍增长

  实力强

  在15项全球第1中,8项从全国第一晋级为全球第一,4项直接跳级为全球第一

  从全国第一到全球第一,路有多长?

  看榜单——滨州的威尔顿地毯和挂毯、手工地毯、1,2-丙二胺、智能抛喷丸清理成套装备、丙烯酸酯橡胶、聚硫醇、硫脲、藜芦酮8项产品成长迅速,两年来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由全国第1位升为全球第1位。

  短短两年,它们带着全国冠军的光环勇闯海外,并在世界赛场上夺金!

53项!这个市的全球全国冠军产品在翻倍增长

  细看这些产品背后的企业名单,你会发现,有很多都是我们相对熟悉的老牌公司,也有相对陌生的新兴企业,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极其重视科技研发,手中握有不少知识产权专利。如滨州东方地毯、阳信瑞鑫集团、山东达民化工、山东开泰、山东日科橡塑科技、益丰新材料等。

  譬如,东方地毯是中国地毯行业技术创新领域的佼佼者,也是《机织地毯》国家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该公司生产的“东方红”地毯,曾在北京奥运会、“一带一路”峰会、上合组织峰会等大型节会亮相,其“一种无乳胶机织地毯的制备方法”荣获中国第24届专利奖优秀奖。再如,山东泓瑞医药科技股份公司拥有国际专利4项、国内专利36项,与浙大中控和浙江贝尔等联合攻关解决了医药行业难题,开创了国内首创的间歇式连续化自动生产线。

53项!这个市的全球全国冠军产品在翻倍增长

  如果说上述8项第1,是稳健成长的“晋级生”,那么,现在更厉害的来了——有4项直接越级成为全球第一!

  这4个“跳级生”,是愉悦家纺的特宽幅麻及麻混纺印染面料、京博农化科技的茚虫威原药(杀虫剂)、金毅设备的可伸缩式两栖浮箱、山东创新金属科技的铝合金圆铸锭。

  在多年科研攻关、创新积淀下,这些产品均具有难以替代的功能、满满的科技含量和品牌价值。如金毅设备的可伸缩式两栖浮箱,是其水陆两用挖掘机、水陆两用翻斗车、水陆两用吸沙船等新设备的关键支撑。再如,愉悦家纺的特宽幅麻及麻混纺印染面料,是对天然纤维的再造,为其赋予健康与时尚,致力将亚麻材料的开发应用到极致。目前,该公司的“悦麻”高端亚麻品牌是全球服装奢侈品牌的主要供应商之一,销售市场涵盖国内市场、欧洲、美国、非洲、东南亚。

53项!这个市的全球全国冠军产品在翻倍增长

  这些“晋级生”“跳级生”的故事充分说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成绩背后,绝非偶然。一直以来,滨州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深化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持续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同时,拓展优化“五院十校N基地”科创格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这也说明了,无论是国企、民企、外企,还是大中小微企业,都能在滨州实业沃土上,相融共生、茁壮成长!

53项!这个市的全球全国冠军产品在翻倍增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尽管面临“阵痛”,滨州上下拧成一股绳,以53项全国全球第1,交出了“山东走在前,滨州怎么干”的满意答卷。

  高质量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止。2024年,滨州聚焦“1+1188”发展格局,坚持“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决战决胜2024”工作主线,全面打响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将创造出更多更好更强的全国全球第1,“滨州造”的“满天星”势必更加璀璨!

53项!这个市的全球全国冠军产品在翻倍增长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 新生代科研力量助推人形机器人加速成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