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鲁粮集团齐河粮库:护粮有方 做好“齐鲁粮仓”的保障员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东> 要闻 > 正文

鲁粮集团齐河粮库:护粮有方 做好“齐鲁粮仓”的保障员

来源:图解2023-11-23 23:01

  海报新闻记者 张绪棽 德州报道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作为农业大省,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山东必须坚决扛起的使命担当,也是山东国有企业特别是省属国有粮食企业铁肩担重任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

  鲁粮集团山东齐河国家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河粮库”)以储备粮管理为主责主业,围绕“储备粮不得不选我”为工作定位,实施“责任储粮、科技储粮、廉洁储粮”,全面加强储备粮管理,2021年以来,齐河粮库平均每年开展订单收购小麦18300亩,保障农户便捷舒心卖粮,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扛牢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四分开”改革以来,在集团领导下,齐河粮库完成了粮食企业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的有效分离,将人员、实物、财务、账务管理严格分开,聚焦储备粮管理主责主业,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充分彰显了国企担当。

  随着储粮科技水平地不断提升,齐河粮库储备粮宜存率常年保持在100%,综合损耗率全面控制在0.8%以内,不仅节粮减损成效显著,而且实现了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真正起到了为社会提供优质绿色粮食、确保粮源品质的重要作用。

  聚焦主责主业

  守护储备粮安全 助力乡村振兴

  1993年,齐河粮库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粮库占地面积360亩,承担着省级储备粮的收购、储存、轮换、调拨等工作。

  齐河粮库按照集团“三个储粮”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2023年社会化服务种植粮食面积1.2万余亩,

  今年的收购均价为1.398元/斤,高于最低收购价接近2毛钱(1.19元/斤),高于粮食经纪人收购价3分钱。按每年收购数量近4万吨计算,近三年增加农民收入700多万元,有力促进了广大农民朋友实现增收,旨在让农民优质小麦能够卖个优价,真正做到粮食丰产丰收,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

  2023年,齐河粮库完成夏粮轮换7万吨。每年6月,是夏粮收购的高峰阶段,这是储备粮轮换是国有粮库年度工作的重头戏。

  齐河粮库不仅用高于市场价的“高价”进行收购,更是对订单农户开启“绿色通道”,方便农户及时卸粮,减少等待时间。“农民每亩地多收入近50元,大家更愿意种粮了!”据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张琦新介绍,为了让农民在夏粮收购期间卖得舒心、放心,齐河粮库都会派出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奔赴田间地头,协助农民做好品质验收,确保农民优质优价售粮,确定每一粒夏粮都能归仓。

  插上科技翅膀

  加码粮食安全 擦亮金字招牌

  “储备粮管理工作关键是日常管理。”张琦新说,为了让齐河粮库的管理更科学高效,齐河粮库持续深化“6S”管理,围绕30项指标,积极创建“标准仓、规范库”,并建立完善《仓储科技管理办法》、《机械通风作业操作规程》等6项制度规程,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

  “这是粮库的24号标准仓,我们在储备粮仓房内外都安装了在线多功能高清摄像头,能够实时监察到仓房内的任何情况,实现对粮食存储、日常管理智能化、可视化的透明监管。与此同时,仓房内引用了内环流控温、环流熏蒸、横向通风三项技术,做到全方位科学储粮、安全储粮。”张琦新说道。

  齐河粮库充分利用“粮安工程”维修改造资金及智慧化粮库建设。自2015年开始至今,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进行仓房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及信息化建设,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粮库对粮食的购销、仓储、质量、粮情等全过程痕迹化管理,使得储备粮管理业务更加规范化、数据更加标准化。目前,齐河粮库信息化管理和视频监控系统已与鲁粮集团、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全面完成互联互通,真正达到“两个全覆盖”,

  打通了数据交互、监督预警等平台,储备粮实现了全过程透明监管,“齐鲁粮仓”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继续保持全国行业领先。

  强化党建引领

  守好一颗粮心 实现节粮减损

  走进齐河粮库办公楼,随即映入眼帘的是齐河粮库党建品牌——“满仓红”的品牌标识:红色的党旗迎风飘扬、三座粮仓连绵起伏、每一支麦穗都在向上生长,彰显着齐河粮库每一位党员永葆“粮”心的红色党性、粮满仓的工作属性和实干向上的精神状态。

  为守好大国粮仓,齐河粮库打造“两廊一室”廉洁文化阵地,齐河粮库通过案例教育、场景教育,让广大职工学廉、思廉、崇廉、尚廉,进一步增强廉洁储粮意识,坚决扛牢维护粮食安全的使命责任。

  作为第三批“山东省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近年来,齐河粮库积极结合社区“双报到”、主题党日等活动,向社区居民传播爱粮节粮理念。同时,齐河粮库发挥自身储粮技术优势,在夏粮收购一线主动开展节粮宣传和储粮技术服务,利用空置仓储设施开展代农储粮业务,指导帮助种粮大户开展科技储粮,统筹用好产后服务设施助农减损增收,有效促进产后损失降低5个百分点。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宁夏南华山首次发现新记录植物种

  • 直击“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巅峰”比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老北京人都知道,居家过日子,买剪刀要买王麻子的,吃腐乳要吃王致和的,穿布鞋要买内联升的……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的这些物件,得劲儿呗!为啥得劲儿?匠心所致也!
2025-07-15 02:55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