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向一流奋进中的山农“作为”!50余名全国重点新闻媒体记者走进山东农业大学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东> 要闻 > 正文

向一流奋进中的山农“作为”!50余名全国重点新闻媒体记者走进山东农业大学

来源:大众网2023-10-25 17:41

  大众网记者 张明明 司心鹏 泰安报道

  10月24日,2023全国重点新闻媒体山东高校调研活动于山东农业大学启动,五十余名记者走进山东农业大学,聆听山农声音、山农故事,探索山东农业大学的强农兴农之路。

  启动仪式过后,记者们走进山东农业大学融媒体中心进行参观。随后,记者们共同参观了山东农业大学校史馆,感受山农底蕴深厚、历久弥新的历史沉淀。山东农业大学前身是1906年创办于济南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与时代同频同振,逐步发展成为山东省高水平大学。目前,学校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的排头兵、服务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食 用科技创新守护粮食安全

  在国重楼4楼,王宏伟教授与马信教授轮流向记者们介绍着诞生于农大的小麦品种,而这些品种,均出自于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

  “作为山东省属单位的'独苗',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去年成功重组为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纳入国家创新基地新序列,即使放眼全国,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省属高校也是凤毛麟角。”王宏伟教授自豪地讲。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小麦育种作为山东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他们紧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坚持基础研究“顶天”、应用研究“立地”原则,紧紧围绕黄淮麦区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常年埋头于一线搞科研,孕育出100余个小麦新品种,在粮食增产中交出“山农答卷”。

  “小麦条锈病被称作‘小麦的癌症’,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研究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团队耗费了五年的时间缩小范围并不断试错才成功找到了所需要的PG5基因,为实现小麦杂交种生产奠定了基础。”在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国交学院院长、教授付道林教授向记者们介绍道。“克隆国宝级小麦基因,是我科研中最有意义最值得自豪的成果,能为国家为母校做点贡献是我的荣耀。”

  山东农业大学用实际行动担负起“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食”的嘱托重任。学校积极强化原始创新驱动力、高端人才供给力、乡村振兴支撑力,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奋力实现原创性成果、“卡脖子”技术等一系列突破,用科技助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用科技助力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建设,书写强农兴国的山农华章。

  保障人民的“菜篮子”和“果盘子”

  交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山农答卷”

  “这梨真大、真甜!”在国重楼七楼的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媒体记者们在品尝“山农酥”梨后,频频发出赞叹。山农酥梨是山东农业大学陈学森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历经15年,培育了质地细密、甜度高、酥脆口感好,果核小、果个大,集晚熟、抗氧化、耐储存等优良性状的“全能梨”,填补了我国优质晚熟梨产品的国内空白。

  “山农酥”不仅“全能”,还成为农民致富“宝典”。“‘山农酥’栽种两年见果,三年见效,四年丰产,第四年预计亩产五千斤,平均每亩收益5万余元。”陈学森自豪地说。不仅如此,他还把选育的近30个自主知识产权果树新品种及栽培管理方法免费提供给果农,在山东、陕西等丘陵欠发达地区累计推广800余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0余亿元。

  “本次调研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陈学森教授对科研的态度,‘坚持把最好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挂在枝头上,写在农民的笑脸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的曾煜婷说道。

  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新环境下,山东农业大学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通过实地走访各个重点实验室,与院士、专家面对面交流,媒体团深刻感受到山东农业大学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发展之路,全方位体会到“向着一流大学奋勇前进”的努力。在新时代,山东农业大学将继续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中,“山农智慧”与“山农担当”,交出“山农答卷”。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山东省教育厅指导,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海报新闻主办。10月24-27日,50余名中央及全国各省市主流融媒体记者将陆续走进山东高校,实地探访泰安、青岛、济南等地。在深度发掘山东高校创新发展卓越成果、服务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感受齐鲁大地的广博文韵与奋发活力。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科技范儿”十足的2025上海车展

  • 湖北宣布推出“神武峡”“赤黄红”两大文旅主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