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望岳谈丨让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东> 要闻 > 正文

望岳谈丨让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2023-03-12 13:46

  □邵方超李振张兆友

  3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现场,代表通道再次开启。站上通道的住鲁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讲述了这样两个故事:

  一次是与欧洲学者的交流。

  某次论坛演讲结束后,杨朝明与一位西欧学者同车参观交流,谈到儒家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时,对方非常赞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认为这对整个人类都是共通的。后来两人又多次见面交流,结下了深厚友谊。“最近,我们出版了《论语》的外文版,我特意准备了一本,下次见到他,一定送给他。”

  一次是到巴西讲学的经历。

  外方原计划只给半小时时间,但现场不断有人提问,时间一拖再拖,最后演讲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一位外国朋友问:“你认为儒家思想什么观点对世界最有影响?”杨朝明用六个字概括回答:尚和合、求大同。追求和谐与和睦,在和谐中共同发展进步,这一体现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引起了外国友人的浓厚兴趣。

  因为分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传播“尚和合、求大同”的国际观,杨朝明赢得了国际友人的认可与尊重。这说明,在当今世界上,总有一些价值理念是共通的,是可以跨越时空、超越种族、超越国度的;同时也有力地说明,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化观、价值观,不仅是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所在,也蕴含着能为人类提供正确指引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讲完两个故事,杨朝明接着说:“如果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树干之所以又粗又壮,是因为它的根扎得很深很牢。

  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都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传承千年的儒家思想,蕴含着以和为贵、亲仁善邻的处世之道,民胞物与、道法自然的生存理念,讲信修睦、天下一家的伦理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等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质,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之一,是我们加强文明交流对话的根本所在,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文明的交融与互鉴,正是需要以这样坚定的文化自信为支撑。这些年来,山东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以开放的胸襟、宽广的视角,推动文明对话交流、合作互鉴、融合发展,已成功举办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39届,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8届。每届论坛都有一大批中外学者、外国使节、国际友人来这里进行文化交流互鉴,一起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说,真正实现了让“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这对于提升山东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在互联网连接世界的今天,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故事更加迷人。

  一顶草帽,一张笑脸,一双布满皱纹的手,山东聊城的老手艺人阿木爷爷,用传统的榫接卯和方式造出爱心锁、木拱桥,曾在外网“圈粉”上百万,视频观看量一度超过2亿次。

  注册中国网购平台,就是为了“拔草”一件曹县汉服。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欧美西方国家博主的汉服开箱试穿视频,一时间掀起华夏衣裳的热潮。

  一次拔罐,一次针灸,就可以让腰腿痛消失,如今,山东中医药大学在尼泊尔、波兰等地建立的中医药海外中心,正成为当地群众解除疾病痛苦,体验中国传统医药博大精深的一扇窗口。

  实践一再证明,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都是流动的、开放的。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更需要我们从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世界各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探入蔚蓝大海的山东,如同中国向世界伸出的一只手,通过这只手,牵起八方宾朋,传递善意和开放的温度。我们应该更好担当文化使命、展现文化作为,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汇聚全球智慧,架起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的“连心桥”,让世界了解更多的山东之美、中华之美,以实际行动答好文明交流互鉴必答题,以开放姿态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

  策划 娄和军

  记者邵方超 李振 张兆友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