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独“薯”一帜
青海是马铃薯的天然家园
在青海,有一种美景叫“洋芋开花赛牡丹”。
夏日,连片的洋芋花在蓝天绿野间竞相绽放,或是纯洁的白色、或是淡淡的紫色,朵朵簇拥在枝头,犹如一串串小风铃,低调却又惊艳。风儿轻轻吹过,花儿轻轻摇摆,在一片绿海中显得格外清新。当花期结束,枝叶也发黄枯萎时,主角“洋芋”带着泥土的芳香闪亮登场。
洋芋,学名马铃薯。作为一种别名较多的农作物,马铃薯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名字:土豆、山药、番芋、洋山芋、薯仔、荷兰薯、番仔薯……而在青海,人们习惯将马铃薯叫“洋芋”。
我国马铃薯播种面积稳定在约7000万亩,产量将近9000万吨,均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因其适应性较强,种植范围较广,青海的两市六州均有种植。近几年,青海省马铃薯播种面积超过110万亩,平均年产量基本保持在130万吨,年度产值可达30亿元左右。
长在青海的马铃薯有最大的一张王牌,那就是绿色优质。因而,青海被称为“中国马铃薯成长的天然家园”。何为“天然家园”?青海是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认证的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特殊的气候条件使马铃薯免遭病虫害困扰,长得又大又圆。
青海地处高原,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平均日照时数超过2900个小时,有利于马铃薯的光合作用。同时,青海土壤类型以黄壤、草地土壤、棕壤、沙质土壤等为主,多呈弱碱性或中性,肥力较高,适合马铃薯种植。
近年来,青海马铃薯品种改良取得显著成绩,先后培育“高原”系列、“青薯”系列等20多个品种,亩产提高250千克以上,并在单产水平、品质、抗性方面有显著提高。部分品种在全国广泛推广种植,成为马铃薯品种更新换代的主力军。其中,新品种“青薯9号”实现了产量、广适性、抗病性三大突破,在青海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万公顷,并在国内5个省区创造了亩产超万斤的高产纪录,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马铃薯主推品种。
从原本的“土蛋蛋”到致富“金蛋蛋”,青海马铃薯独“薯”一帜,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农作物。2019年,青海启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2021年始,青海奋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搭上青海这辆“绿色”快车,青海马铃薯带着“绿色优质”的特点,走出青藏高原,走向全国。
天然“薯”味
解锁马铃薯的N种吃法
马铃薯的故乡在遥远的南美洲。16世纪,马铃薯传到欧洲,明朝末年,又由欧洲传教士带到中国,而后来到青海,在这片高原大地上广泛种植。
在青海,恐怕找不出不爱吃马铃薯的人。青海的乡村,马铃薯的地位和小麦一样重要。充沛的光照和巨大的昼夜温差,使得马铃薯体内的淀粉得以大量存积,赋予它独特的口感。借助气候优势,马铃薯在青海亩产大增,老百姓甚至发出了“五谷不收也无患,只要有二亩洋芋蛋”的称赞。
这样的称赞不是空穴来风。在青海甚至中国的历史上,马铃薯都曾被当作救命粮,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所以在青海人的心里,绝对有一种记忆和“洋芋”有关。
仲秋时节,是青海收获马铃薯的时候。当树叶开始枯黄飘落,曾郁郁葱葱的马铃薯枝叶也已枯干,蜷缩成一簇黑褐色,但这丝毫不影响埋在地下那丰硕又饱满的果实。刨开地面,一行行密密麻麻的马铃薯鲜嫩地露出身体,静静地等待人们捡拾。
青海的洋芋种植区,每户人家都有一个很深的土窖,是专门用来储藏马铃薯的。满满一窖的马铃薯是人们过冬口粮的一部分。
单看马铃薯的外表,土黄色的外皮,表面凹凸不平,还略带有深褐色的斑点,要评价的话,只能说一句“品相欠佳”。但就是这种其貌不扬的食物,吃起来却十分美味。崇祯朝礼部尚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记载:“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正如书中所写,马铃薯根据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做法。可炒、可炸、可煮、可烧、可烤、可炖,也可切丝、切条、切片、切块、切丁。
在青海,人们更是做出了马铃薯的N种吃法。常见的做法中,“焪洋芋”是最原始也最受欢迎的一种。特别是在乡村,每家每户的厨房中有一种必不可少的烹饪家当——平底铝锅。这种用土法铸造的又厚又重的锅不仅实用耐用,用它焪出来的洋芋也最是地道。从地窖中拾出一盆拳头大的马铃薯,再拿来厚重的铝锅,一锅焪洋芋就是庄稼人一顿可口的饭食。在平底铝锅中倒入一点清油,将马铃薯洗干净后放入锅中加少量水,小火焖煮半小时至1小时。焪洋芋出锅后,可蘸蒜泥或配花菜食用。
在很多青海人的心里,寒冷、单调的冬日,一锅皮焦质松、壳黄瓤沙、外脆里酥、香气扑鼻的焦巴洋芋不仅是童年记忆,也寄托着内心深处浓浓的乡愁。
如果说焪洋芋是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那么洋芋津津和洋芋酿皮则是将马铃薯的“经络”打碎重组。新鲜马铃薯用擦子磨成糊状,再用烙或蒸的方式让它们重新定型,随后与青椒、洋葱、胡萝卜一起翻炒,洋芋津津便出炉了,口感酥脆、筋道、嫩滑。若拌入醋、辣子、蒜等调味料,便成了另一道美食——洋芋酿皮。
还有令人回味无穷的高原炸土豆片,必须撒上大把孜然粉和辣椒面,外皮酥脆,内里松软。此外,青海几乎每家烤羊肉店门口都会摆上一摞撒满辣面,炸至金黄的土豆丝饼。咬一口,酥脆得直掉渣。
味道不差,能当成主食,也能作为配菜与各样食材碰撞出精彩,这样的马铃薯,谁能不爱呢?
“薯”一“薯”二
为全国提供优质种薯
品质最好、淀粉含量最高、黏性最好的马铃薯在青海!这是青海省农林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舰对青海马铃薯的评价。
马铃薯被称为“生态友好型植物”,即便是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种植都能存活。据测验,浇1立方米的水,就可以让6千克至11千克的马铃薯喝饱,而同样的水量,却只能滋润十分之一重量的小麦。
如此好“养活”的马铃薯在青海种植,优势更大。青海地处高原,光照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矿物质的积累,加之土壤富含钾,所生产的马铃薯以薯大、均匀、耐贮藏、口感好、淀粉含量高而获得国内市场的好评。
但是,种植马铃薯,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生长。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病毒在寄主体内随即代繁殖而逐渐积累,导致马铃薯种性退化,产量降低,块茎大小、形状、口感等原有品质下降,这种情况被称为马铃薯“退化”。而“脱毒”就是除去马铃薯本身所带的病毒,恢复丰产性能。研究表明,应用脱毒的种薯,一般增产在30%以上。
1995年,王舰开始从事马铃薯种薯“脱毒”生产科研工作。凭借着高海拔、低气温、土壤洁净的地理优势,王舰及其团队建立了国内领先的以微型薯大田直播技术为核心的省、县、乡、村四级种薯生产体系和以病毒检测为核心的质量监测体系,降低了种薯生产成本,加快了脱毒种薯的推广进程。
脱毒快、种得快,种薯的数量和质量都能得到保证,推广也就快。以优质、高产为主的马铃薯品种选育推广是青海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青海已培育出“下寨65”“青薯2号”“青薯9号”“民薯2号”等十多个品种。
每年四五月间,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一些农户就会陆续种植马铃薯。农田里,伴随着地膜机“突突突”的声音,一条条“银龙”铺展开来。农户丈量行宽、间距,分配好种薯后开始点播,种的就是“下寨65”马铃薯品种。同时,具有抗旱、耐贫瘠的脱毒种薯“民薯2号”已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农户们选用的马铃薯主导品种。通过应用高垄双行栽培、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高产、优质、高效实用技术,“民薯2号”的推广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增加。
此外,“青薯9号”的成功繁育更是青海乃至全国马铃薯脱毒育种的重大突破。2023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发布了2022年度全国主要粮油和重要特色作物推广面积前十大品种,“青薯9号”以604万亩的推广面积获马铃薯全国推广面积第一,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今年全国两会上,王舰建议:把青海打造成马铃薯种薯“北繁硅谷”,建立国家级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为全国提供优质种薯。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和日趋成熟的技术,青海打造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大有可为。
青“薯”外销
从卖原料到卖产品
马铃薯营养成分丰富而齐全,较高的蛋白质和糖类含量大大超过一般蔬菜,有益气、健脾、和胃、解毒、消肿等功效。为了让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发挥到最大,青海利用海东市的富硒土壤资源,培育富硒绿色马铃薯。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中国营养学会也将硒列为人体必需的15种营养素之一,人体缺硒可引起某些重要器官的功能失调,导致许多严重疾病发生。而富硒马铃薯就是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添加适量的硒肥,让马铃薯体内积累适量的硒元素,使其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与普通马铃薯相比,富硒马铃薯的硒含量每千克可达100微克至300微克。
富硒马铃薯只是青海马铃薯受市场欢迎的其中一个亮点。近年来,国家实施马铃薯第四大主粮战略,青海省委、省政府把马铃薯确定为重点发展的十大农牧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在品种选育、脱毒种薯生产、综合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逐步从卖原料转向卖马铃薯产品。
当前,青海的马铃薯产业已形成种薯繁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市场化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在产业方面,青海马铃薯加工产品以马铃薯淀粉、粉条、粉丝、马铃薯泥、薯片、薯条等加工产品为主。此外,青海还新研发了以马铃薯全泥为主要原料添加的专用面粉,生产面条和挂面、面包、馒头等系列食品,产品中马铃薯全泥含量达到40%以上,最高可达到60%。其中,制成的薯泥最大程度地保留利用了马铃薯的营养,保证了原料营养成分和风味的完整性。马铃薯与面粉相互搭配,既可以作为主食供大众消费,又弥补了传统食品营养单一的缺陷。
品质得到保证,青海打出马铃薯的招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为契机,一方面积极组织马铃薯产品生产企业、马铃薯生产协会等参加农业农村部、各省、各地举办的农博会,打响青海马铃薯优质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则是充分利用和挖掘本地传统特色农产品,举办规模适中且有特点的节(会),打响青海特色牌,促进农产品销售,并积极申请国家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逐步取得农产品市场准入证,增加高端市场占有份额,马铃薯的招牌被擦得越来越亮。
“薯”光无限
迈向多元化产业发展之路
你见过种在“空气”里的马铃薯吗?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微型薯繁育中心,一粒粒马铃薯微型薯(原原种)就像葡萄串一样吊着生长,而且在一株脱毒苗下,密密麻麻能同时吊着二三十粒微型薯。
不同于以往种植在土壤里的马铃薯,这种种在“空气”中的技术是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应用的马铃薯微型薯(原原种)“雾培法”生产技术,这也是青海省内首次应用这项技术。
没有土壤,马铃薯在空气中生长,靠的就是“雾培”。马铃薯微型薯(原原种)“雾培法”生产技术就是将一定配比的营养液适时、适量喷于马铃薯植株根际,使马铃薯植株得到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从而促进马铃薯微型薯的高密度生长。
作为外来物种,马铃薯在我国种质资源有限、遗传基础狭窄。而资源是育种的基础,如果不扩大种质资源,就难以育成适合不同生态条件、用途和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
为了让马铃薯产业向优向好发展,青海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花了不少心思。
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马铃薯亩产,首先要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以青海大学马铃薯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组织实施的“马铃薯种薯微型化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青南地区马铃薯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科研项目,先后选育出高原系列、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20多个。
以湟源县寺寨乡“马铃薯高山试验站”为主体,实施的“青藏高原马铃薯育种能力建设”等科研基础能力建设专项和“马铃薯种薯微型化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点研发专项,已在青海全省推动建成脱毒种薯扩繁基地20万亩,年微型种薯生产能力2000万粒,脱毒化率达89%以上。
在湟中区马铃薯种植基地,引进用于马铃薯生产的黑白相间双色地膜、水肥一体化、根基追肥施肥器等新设备、新材料已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1.507万亩,被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部实现马铃薯绿色生产。湟中区云谷川马铃薯基地入选第二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名单,经营主体随之壮大,带动湟中区马铃薯外销到甘肃、宁夏、云南、贵州、内蒙古等省区,鲜薯销售量约15万吨,实现产值达3亿元。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香达镇实施的“青南地区马铃薯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亩产达3405.7千克,对推进马铃薯产区向高海拔地区拓展夯实了科研基础。
一改印象里马铃薯黄皮白肉的品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的专家们还选育出红皮红肉、紫皮紫肉、黄皮黄肉、红皮黄肉等不同特色的10余种彩色马铃薯,开启了青海彩色马铃薯育种先河。用彩色新品系开发出彩色薯片、彩色薯条、彩色薯丁等新产品,也为马铃薯产品多元化开发应用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撑。
随着科技创新力量不断介入,青海马铃薯产业发展“羽翼”渐丰,“薯”光无限。
(记者:吴予琴 编辑:何静霙 校对:杨冰 山重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