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天然优势 高原净土育出优质饲草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海> 要闻 > 正文

天然优势 高原净土育出优质饲草

来源:西海新闻2025-11-20 17:09

青海省农牧业产业故事之饲草篇

天然优势 高原净土育出优质饲草

西海新闻

天然优势

高原净土育出优质饲草

目光掠过广袤饲草地,“高原绿洲”映入眼帘。牧草摇曳着紫色花蕾肆意生长,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令人心旷神怡。牧草发出沙沙细碎的声音,小小叶片形似竹叶,灵动漂亮。高原大地、绿意流淌、河湖涟漪、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如诗如画的景象,让人想起青海优质的饲草地。

饲草不起眼,但它却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紧密相连,关乎农牧民群众的幸福生活。饲草,即为家畜饲料而栽培的植物,具备生长旺盛、草质柔嫩、产量高、再生力强、对家畜适口性好等特性,含有丰富优质蛋白和磷钙及丰富的维生素。

饲草产业是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基础,可以减轻草场放牧压力,达到草畜平衡,对草原生态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还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固碳释氧等功能,是维持生态平衡和构建草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高天厚土之上的青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种草优势得天独厚。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水资源充足,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光合作用强,气候冷凉干燥、病虫害少,是苜蓿、燕麦、青贮玉米等饲草成长的“乐土”。

依托资源优势,青海饲草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通过草畜结合、产业链延伸,推动撂荒地复耕、草畜产业发展,减轻游牧区饲草压力,改善局部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的局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推进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抗灾保畜饲草料调运等措施,逐渐走出一条立草为业、草畜并举的绿色发展路子。

如何让饲草产业在生态保护中焕发新生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给出的答案是“牧光互补”。共和县塔拉滩光伏园年均发电量100亿千瓦时,植被覆盖率达80%,原本的“荒漠之地”变为“生态绿洲”,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在太阳能光伏板的遮挡下,光伏园区土壤涵水能力较强,野草生长迅猛,一定程度影响了光伏板吸收太阳能的效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把牧民的羊群放入园区,成为两全之策。

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牧羊,在光伏园区放养的羊吃掉了生长茂盛的杂草,不仅节省了牧民的饲料成本,而且减少了光伏园除去杂草的人工成本,实现光伏企业和农牧民双向受益。同时,通过羊粪施肥、养膘出栏,更好地保持了园区生态良性循环发展,当地农牧民养殖羊的收益也得到了提高。如今,“光伏羊”成了共和县的生态畜牧业名片。生态环境变好了,走在塔拉滩,绿草茵茵、光伏板连绵,有时还能看到野生动物奔跑的场景。

为了饲草业的发展,在西宁、海东为主的东部农业区主要种植一年生饲草,两地一年生饲草种植面积占全省的44.44%,以海南州、海北州为主的环湖地区主要种植一年生饲用燕麦、青贮玉米。绿色发展,还要有多方助力,青海出台《青海省饲草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从优化产业布局、构建良繁体系、推进基地建设、培育壮大主体、增强科技支撑、促进草畜循环、打造区域品牌7个方面,确定今后3年青海省饲草产业发展的思路和主要任务。

“牧草之王”

紫花苜蓿达到国家特级标准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也是我国特色畜牧业生产基地。2015年草牧业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青海把这项工作作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经过多年发展,青海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发展方式,落实好草原生态补奖、粮改饲、饲草和家畜良种补贴等政策,探索出“种草养畜”“以养带种”“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牧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发展。

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天条件,青海种出优质饲草,给牛羊提供丰富的营养餐。饲草的优质度和自然环境有关,青海高海拔、光照强、光合作用强等气候作用下,饲草干物质积累高、蛋白质、脂肪含量高、营养价值高,受养殖户热捧。特别是紫花苜蓿,已达到国家特级饲草的标准,燕麦草被评为青海的当家草,披碱草生命力顽强,“小草”的世界也有别样的精彩故事。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紫花苜蓿青干草主产区。初夏时节,海西州宛如紫色油画,紫花苜蓿流青溢翠,迎风摇曳,成片的苜蓿像绿色海浪,清风吹来,掀起层层波澜,场面壮观,美不胜收。

紫花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原产于外高加索、伊朗和小亚细亚一带,大约在2000年前传入中国,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气候环境影响,青海紫花苜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其中,优质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高达20%,品质优,可以媲美精饲料,而且紫花苜蓿再生能力很强,每年一般可收割2~3茬,在青海民间,群众这样形容紫花苜蓿:“给牛羊吃这个紫花苜蓿就相当于给人吃肉。”目前,海西州依托国家高产优质苜蓿示范项目,种植紫花苜蓿面积达到7.6万亩,总产量高,为青海的牦牛、藏羊提供了优质饲草。

青海饲草,出生在高原热土,顽强生长,留住绿色和希望,饲草种植力度不断扩大,2024年全省人工饲草面积223.62万亩,产鲜草产量500万吨。向优而攀,绿动前行,青海大力发展饲草产业,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让农牧民群众在饲草产业发展中受益,使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高原草都”

青海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青海这株声名远播的小草,带着“绿色”梦想不断前行——它们扎根戈壁滩、耕地、盐碱地,奔向品牌化产业道路,助力青海畜牧业发展壮大。

青海饲草不仅可以种植、养畜、治理水土流失,还能被开发成绿色有机饲草料产品。只是,要把这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串联成完整的产业链,需要打通一个个堵点。

由此,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内外科企力量,汇聚创新合力,一步步打通堵点,进行一场关于一株草的产业化深度探索。

“畜牧业发展,饲草料先行”。饲草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畜牧业发展,将一棵绿草,转化为产业链。青海有饲草产量高、适应性强、耐贫瘠等优势,让“高原草都”区域公用品牌更响亮,鼓励企业以优质燕麦草种、燕麦青干草、豆禾混播青干草为核心产品,培育特色产品品牌,推动产品价值和效益双增长,构建青海饲草全产业链品牌体系。

海南州贵南县被誉为“高原牧草之乡”,是青南地区较大的牧草供应地之一。品牌效益让贵南县饲草从小县城走向青南市场。

近年来,贵南县立足自然条件和资源,推广优质饲草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为牧而农、为养而种、立草为业,发展草产业带动草经济”的新思路,鼓励农牧民种植饲草,打造饲草产业园区,使贵南成为青海省重要的饲草生产基地,为三江源地区饲草储备发挥了重要作用。贵南县畜牧兽医站副站长韩延栋说,而且饲草发挥“公益”价值,在春旱冬寒时,饲草料十分短缺,贵南县每年储备1000吨饲草,平价补给整个青南地区,保证牧民的牛羊顺利过冬。

饲草产业链已经形成,青海推进线上产销信息平台,建立分级定价、优质优价的价格体系,对接本地饲草产销商,规范饲草外销、外购等交易行为,提高优质饲草产品入户率,引导养殖主体科学安全饲喂利用,提高饲草转化率,转草为肉、转草为乳、转草为粮。

科技赋能

青海饲草实现“三丰收”

发展饲草业,如何让更多农民在饲草产业链的不同节点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联农带农让更多农民共享饲草产业链增值带来的收益?

饲草业便是实践这个理念的重要抓手。很多人眼里,饲草很渺小,但它的产业链很长,涉及的行业、门类非常广,单个企业、单个院所、单个行业难以独立完成技术攻关。饲草产业化,关键在于聚合科企力量,在“大分工、大协作,大作战”中,逐步破题、破局。

而这样的合作,在青海正持续向纵深推进。

海西州乌兰县呼德格劳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通过高效利用机械规范化生产作业等措施,种植的紫花苜蓿平均株高达1米,平均亩产鲜草达1440公斤,每亩可收获干草360公斤,已初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带动周边地区增收170万元,解决劳动力65人。

乌兰县以绿色生态发展、种养深度融合的方式,通过一次播种、多年收益的做法,让饲草料产业链进入快车道,推动县域种养殖业供给链完善和种养跨越式发展,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丰收”。

在青海大地,饲草种植方式科技感十足。在西宁、海东农业区推行草田轮作、豆禾混播、饲草复种,提升优质青贮草生产供给能力,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在海南、海北环湖地区种植燕麦,推进豆禾混播、退耕还林还草区草带复壮更新,创建多年生饲草良种繁育基地,加快饲草储备配送体系建设,打造衔接东部饲草主种区,辐射青南的全省“饲草中转站”;海西州柴达木地区苜蓿种植,推动全省饲草生产扩容增量。黄南、玉树、果洛3州青南地区着力加大“圈窝子”种草力度,推广微型机械耕作、收获和加工技术,鼓励“飞地”种草。

历经岁岁年年,科技让高原饲草丰茂葳蕤,耐寒、耐旱、高产、早熟等草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全产业链得到充分发展,推动青藏高原打造国家生态文明高地。高寒地区燕麦饲草生产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高寒地区一年生优质禾豆饲草高效间混作技术;高寒地区燕麦种子高效生产技术;高寒地区青贮玉米丰产技术;高寒地区紫花苜蓿覆膜精量穴播生产集成技术等7项科技成果,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推广。“良种—制草—养畜”是贯穿草牧业的核心产业链条,而制草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为此,青海建立草产品精细加工技术体系,提高饲草产品加工技术水平,提升草产品质量,支撑草产业健康发展,助力青海省草牧业转型升级增效,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马璞馨 编辑:何静霙 校对:杨冰 山重霞)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小小快板手 传承老技艺

  • 成都:非遗精品展演进中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就诞生在我的家乡唐山。我为之骄傲。为此,大学学习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的我,毕业后,就一头扎进轨道交通检测设备研发领域。
2025-11-20 04:25
常有人说,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而我从事的工作是,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燃烧系统高精密产品的生产加工,所以大家都叫我“火箭心脏钻刻师”。
2025-11-20 04:25
四川全口径外送电量已超1.9万亿千瓦时。这一规模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全年用电量之和,标志着四川落实“西电东送”能源战略取得丰硕成果,
2025-11-20 04:25
大国重器又传好消息!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装置建成运行仅两个月,就取得首个物理成果——测量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结果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精度提升了1.5~1.8倍。
2025-11-20 04:35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