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青海省农牧业产业故事之藏羊篇
实至名归 青海为中国藏羊之府
实至名归
青海为中国藏羊之府
无论春夏秋冬,当你踏上青海草原,总能看到羊群悠闲觅食的场景,其中,不乏藏羊。藏羊,又称藏系羊,是中国三大原始绵羊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不仅有白藏羊,还有黑藏羊。
作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全国五大牧区之一,青海最大的优势在生态,天然草地5.96亿亩,有机草原监测面积突破3.4亿亩,独特的生态资源为藏羊提供了天然的有机牧场。
青海是中国藏羊的主产区,素有“中国藏羊之府”的美称。
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气候环境造就了难以复制的生物资源。天然百草、冰川融水,生活在青海高原的藏羊,在这里自由觅食,使得羊肉肉质鲜嫩、味道独特、营养丰富。
青海藏羊主产区均具有生态优势,清洁无污染。目前,青海藏羊有高原型、山谷型和欧拉型3种,其数量分别占全省总数的88%、8%和4%。
高原型藏羊是藏羊的主体,其体格大,身躯长,背腰平直,整个体形似长方形,多有角,毛色以白色为主,毛纤维长,光泽和弹性好,强度大,由它织成的产品具有良好的回弹力和耐磨性,是织造地毯的上等原料。
山谷型藏羊体格小,体型结构紧凑,似圆桶状,背腰平直,公羊多有角,母羊多无角,毛色较杂。
欧拉型藏羊多分布于青南地区,体质结实,肢高体大,背腰较宽平,公羊角粗而长,母羊角较细小,头、颈、四肢多为黄褐色花斑,羊皮质地致密,柔韧性好。
你可能没见过青海藏羊,但很可能吃过青海藏羊肉。青海藏羊饲养量长期稳定在1300万只左右,约占中国藏羊存栏数量的40%。相当于每10份藏羊肉中,就有4份来自青海。
茫茫草原,青海藏羊成群结队点缀在高原之上,不仅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拓宽了渠道。
从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两个藏羊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到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泽库县全域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再到环青海湖地区的共和县、贵南县、同德县、兴海县藏羊高效循环发展区,丰美的饲草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让绿色、有机、天然成了青海藏羊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青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
从“小”到“大”
藏羊成青海黄金产业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草原上时,呼吸着新鲜空气的藏羊就已经成群结队地开始在牧场上吃草了。
藏羊,是由中国古羌人驯化的,所以又叫羌羊。
藏羊原产于中国青藏高原东部,随着羌人的迁徙,顺着青藏高原东端横断山脉的河谷南下,经世代繁衍逐渐扩散到我国的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等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地区。
研究表明,青海的“天峻藏羊”是藏羊系统中最古老的群体,它保留着一些祖先群体的特征。
青海的农牧民素有养殖藏羊的习惯和基础,全省从事藏羊产业的农牧民有120余万人,牧区绝大多数贫困牧民通过藏羊养殖实现了脱贫。青海藏羊广泛分布于以青海湖为中心的各地,环湖牧区农牧民收入的50%以上来自藏羊产业。
近年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在青海草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合作社由村党支部引领,整合草场,牧民以藏羊或现金入股,划区按季轮牧、搭建高效的养殖基地分群饲养,多种养殖措施,让藏羊的良种比例不断提高,畜群结构优化也显而易见,藏羊的市场竞争力与日俱增。
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青海形成以“梅陇模式”“拉格日经验”“岗龙做法”“祁连路子”等为代表的一批股份合作制模式,涌现出“生产创业”“生产托管”“托管流转”“资产入股”“资产收益”“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的联农带农模式。
围绕藏羊产业,青海新增4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创建3家省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青海藏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生产加工基地、建设茶马互市线上销售交易平台、建设活畜交易市场……伴随着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青海藏羊产业在品牌营销、技术创新、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质量检测等方面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数据显示,青海省藏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带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150多个,带动全省农牧户1.78万户,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500元,为青海省藏羊主产区农牧民增收提供了强力保障。藏羊产业已成为促进农牧业增产增效、农牧民稳定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的黑藏羊让那里的牧民群众过上了好日子。牧民眼中的“黑珍珠”,不仅通过欧盟和中国有机产品认证,而且已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下大武乡年扎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里,一只只体白毛长的白藏羊每年为合作社带来近百万元的分红,作为肉、毛、皮兼用的高原型藏系绵羊类型之一,白藏羊的养殖成为当地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富民产业。
青海省已建成6个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省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科研事业单位和4个国有农牧场参与藏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藏羊产业集群的优势和效益逐渐凸显。
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征途上,青海藏羊产业已初步形成从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青海藏羊集群区域内全产业链产值由2020年的106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87亿元。如今,青海形成了一整套推动草地传统放牧藏羊向高效、集约、生态化方向发展的技术路径、技术生产体系,藏羊产业已走上规模化发展之路。
羊肉之冠
卓越生态造就青海藏羊
烤全羊、手抓羊肉、羊肉烧麦、孜然羊肉……听到这些名字,你是否已经垂涎三尺?
来过青海的人,一定吃过青海的羊肉。在青海,羊肉普遍作为敬客的上等美食。唯在青海,你才能吃到最美味的藏羊肉。如果你没来过青海,为了这一口鲜美的羊肉,也一定要来青海走一走、看一看。
好肉源自好源头。海拔36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有着干净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不仅孕育了天然的牧场,还滋生了很多药用植物,生活在这里的青海藏羊以冬虫夏草、红景天、藏红花、贝母等150种珍贵药材为食。
喝着雪山的水,吃着高原的药草,呼吸着纯净的空气,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为青海藏羊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因常年食用天然优质牧草及多种药用植物,青海藏羊的肉质鲜嫩、肉味独特、营养丰富。
经农业农村部批准机构检测,青海藏羊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适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含有烟酸、维生素E、维生素B12、钙、磷、钾、镁、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可预防和改善贫血症状,有助于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
《本草纲目》中称,羊肉有“暖中补虚、开胃健力、补中益气”等作用,所以秋季适当吃羊肉可以发散、行气、活血、通窍、化湿,尤其是虚寒体质、阳气缺乏、血液循环较差的女性,羊肉可以缓解其腰、背、手足冰冷、胃痛、消化不良、四肢疲软无力等不适。
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青海藏羊肉质结实,营养价值极其丰富,高蛋白低脂肪,鲜香无膻味,无论口感还是味道,都远胜普通羊肉,也被称为羊肉之冠。血虚气滞、体虚气血不足、体寒怕冷、手脚冰凉的人群,可在冬季适当地多吃藏羊肉,有利于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目前,“藏羊产业”认证地理标志农产品13个。如今,青海藏羊从“小特色”到“大产业”,有了“祁连藏羊”“茶卡藏羊”“河南欧拉羊”“天峻藏羊”“刚察藏羊”“玛多白藏羊”等诸多地理标志产品,其中“茶卡藏羊”“祁连藏羊”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特色优势农产品。
“茶卡藏羊”是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由于生长在茶卡盐湖周边的天然盐碱地牧场,牧草矿物质丰富、含盐量高,配合着周边的枸杞、锁阳、黄芪等药用植物,使得茶卡羊肉中自身就带有微微的咸味,肉质鲜美,蛋白质含量占22%至28%,钙、铁、锌等矿物质含量均在1.33%以上,远远高于普通羊,营养又美味,自古冠以宫廷“贡羊”美誉。
柴达木盐羊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盐碱地,这里是极寒地带,柴达木盐羊更健康,四肢强壮,抗旱耐寒,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天然牧草。值得一提的是,柴达木盐羊于2023年从德令哈牧场走上了杭州亚(残)运会餐桌。
“祁连藏羊”是中国特有的细毛羊品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祁连山区。其生长环境独特,海拔较高,气候寒冷,植被丰富,土壤肥沃,这些因素都对青海祁连藏系羊的羊肉品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依托好山好水,青海藏羊产业步入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快车道。青海制定了藏羊生产加工、冷链运输、分割包装等系列标准;加大藏羊养殖环境、养殖质量、产品质量综合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完善饲料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方式,建设功能齐全的活畜交易市场,打造全国藏羊交易中心。
声名远扬
“青字号”藏羊越叫越响
巍峨的雪山、广袤的草原。秋冬季,草原深处,时不时传出来往车辆声、讨价还价声、藏羊的叫声,这是大型活畜交易市场。秋冬季节是青海藏羊出栏的高峰期,生活在这里的牧民迎来藏羊交易旺季。走进市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从草原到都市,青海藏羊已经从牧区走向城市,被更多人熟知。“茶卡藏羊”以味道鲜美远近闻名、祁连“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让人心驰神往、“环湖藏羊”品牌效应日益凸显、“青南藏羊”未来可期……青海藏羊肉从草原深处走上了全国人民的餐桌。
跨越山海、逐梦前行。青海省积极探索“订单农业”模式,成功将藏羊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一线城市,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藏羊产业发展,立足绿色、高端、品牌、质量的兴农富民之路,2020年省政府制定印发《关于加快藏羊产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藏羊产业从质量型向效益型稳步转变。
2021年,青海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提升藏羊等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更是将藏羊列入青海省农牧业重点发展的十大特色产业和四大特色农畜产品品牌。
2023年以来,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作为青海省首批国家级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立足当地特色资源禀赋,坚持省地联动强化措施落实,深挖发展优势和潜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模式,促进生产方式从传统放牧向暖季适度放牧、冷季舍饲半舍饲转变,通过加快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加强藏羊和优质饲草基地建设,试点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青海各地,以藏羊为媒,共商发展之路,共享发展成果。海西州连续多年举办“茶卡羊”种公羊比赛,有效宣传了青海藏羊品种的优越性,建成并实施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体系项目,切实提高藏羊的附加值,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聚力赋能。
依托“茶卡羊”品牌,乌兰县还成功注册“茶卡牌”“金泰柴达木”“金泰牧场”“茶卡贡羊之乡”等商标,并通过国家消费扶贫“832平台”、中石油线上“宝石花”电商平台等各式电商平台销售,市场销售稳定。
高原长天流云,三江奔流不息。青海已培育“中国藏羊之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形象和“青海藏羊”“茶卡羊”“祁连羊羔肉”“欧拉羊”等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产品种类达200多种,打造了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立得住的农产品名优品牌,“青字号”藏羊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科技支撑
青海藏羊高质高效发展
高效养殖是产业集群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为了让藏羊优势特色产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更大地显现。依托藏羊产业科技创新平台,青海省组建藏羊技术研发中心,加快藏羊选种选育、标准化养殖、疫病防控、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和包装营销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技术研发和转化。
青海各族群众立足草场耕地资源禀赋和丰富养殖经验,从产业高效发展入手,打造培、产、销一体的藏羊产业高效养殖技术。畜种改良、技术升级、管理便利,资源的集约化让青海藏羊产业发展走上了正轨,标准化的放牧也让生产和生态实现共同发展。
基础有了,如何壮大产业是关键。通过原始创新和技术集成,颠覆了前人研究的藏羊母羊“季节性繁殖、一年一产”的认知,实现了藏羊母羊的长年发情、配种和受胎的均衡生产技术,并在生产实践中验证了藏羊母羊3年5产和6月藏羊羔羊体重提高112%的重大突破。
由青海省种羊繁育推广服务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组建的藏羊育种联合攻关体,先后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海晏县、祁连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乌兰县等地开展藏羊多胎性状、无角性状、生长优异性状、毛用优异性状等五大性状的解析与分子选育研究,藏羊种群规模不断扩大,群体质量不断提升。
2020年,农业农村部确定了十大主要粮食和畜禽育种的联合攻关,首批拟定64个特色物种开展联合攻关,青海藏羊以其种质资源特殊、遗传性能稳定、生产性能优良、适应能力强劲等特性,成为我省唯一入选的畜禽育种攻关品种。
2024年2月25日,两只体细胞克隆欧拉型藏系羊在青海省出生,这是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顶级种用藏羊,也是国内首次采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对现存藏羊群体中的优良个体进行种质复原保存,并用于良种藏羊高效繁育。
2024年初,青海省种羊繁育推广服务中心(三角城种羊场)的两个品种“青海细毛羊”和“西藏羊”,这两个品种生产的产品均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2024年4月10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发布2024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青海省河南县苏呼欧拉羊、达日藏羊、天峻藏羊上榜。
(记者:雷欣钰 编辑:何静霙 校对:杨冰 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