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晚霞渐渐褪去,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老营庄村的文化广场却刚刚热闹起来。吃过晚饭的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到这儿,唠着家常。广场一角,五十多岁的陈老汉抱着他那把擦得锃亮的板胡,试了试音。不一会儿,拉二胡的老马也加入进来,悠扬的琴声飘荡在广场上空,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春种秋收。广场的文化墙上,村规民约以生动的漫画形式呈现,吸引着过往村民驻足。
老营庄村文化广场上村民正在唠家常。人民网 马可欣摄
如何卸下高价彩礼和人情攀比带来的沉重负担,曾是这个多民族聚居村落的一道难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移风易俗。为此,村党支部成立移风易俗工作小组,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四会”组织,三次修订村规民约,让抵制婚丧陋习的条款从纸面走进生活,从倡议变成了全村共同的行动准则。
说起其中的变化,村民们都深有感触:“以前村里办红白事,讲究排场,负担重得很。现在简单多了,大家都按村规民约来,省心省力又省钱。”
老营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兴文正在介绍村里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情况。人民网 马可欣摄
老营庄村还专门设立了单身青年服务站,由村“两委”主动为村子里的单身青年拓展交友渠道,牵线搭桥。在牵线成功后,单身青年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会主动上门宣传,倡导喜事新办,拒绝铺张浪费,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我们坚持‘让身边人讲身边事’,把大道理讲成贴心话。村子里的‘爱心超市’更是让村民参与各项移风易俗活动就能得积分、换商品,文明乡风变成了看得见的实惠。”老营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兴文介绍。
如今的老营庄村,环境整洁、邻里和睦,文明乡风成为了村庄的底色。
“丧事简办不攀比,大操大办浪费钱,党员干部作表率,移风易俗走在前……”走进大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移风易俗宣讲活动在河湟皮影厅拉开序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河湟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李彩亭一会儿奏响二胡教唱词,一会儿隐身幕后助演出,寓教于乐的新型文明实践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李彩亭正在教唱词。人民网 马可欣摄
“皮影戏是老一辈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李彩亭表示,用这种方式倡导新观念,乡亲们听得进去,也更愿意跟着做。
群众正在体验皮影表演。人民网 马可欣摄
今年以来,大通县以“一帘灯影倡新风”文明实践品牌项目为载体,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点亮文明之光弘扬时代新风”百场文明实践活动和移风易俗“十个一”主题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文明乡风已深深植根于大通县的乡土之中,化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
(责编:况玉、张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