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7日18时,利用48个小时封锁“天窗”开展施工,青海西宁至大通支线铁路(以下简称宁大线)K10+888段排水设施升级工程顺利完工,彻底解决了该区段铁路涵洞与地方排洪渠标高不匹配所导致的积水隐患,为高原支线铁路汛期安全筑起了“防护坝”,也为城市基础设施协同改造提供了典范。
作为西宁市区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之间的铁路货物运输关键通道,宁大线全长36.7千米,其中西宁北至孙家寨段改线工程里程为7.12公里,沿线厂矿企业众多,承担着区域煤炭、建材等物资运输任务,其安全运行环境对地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此次改造的K10+888路段,原有1.25米铁路箱涵与下游接长的1至1.5米钢筋混凝土框架涵,长期承担污水、地表水排放及管道防护双重功能。随着西宁市湟水流域防洪体系全面升级,原排水系统与接入的排洪渠标高不匹配,长期处于满水状态,已无法满足新的防洪要求,汛期淹浸路基的风险显著增加。
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组建专项工作组,联合中铁六局、西宁市湟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及地方政府形成“五方协作”机制,各单位建立每日会商制度,并通过数据平台实现施工计划、水文数据、交通管制等信息的实时共享。
9月5日18时,随着线路封锁、施工命令的下达,50余名施工人员、20余台机械设备立即作业。此次施工最大的挑战在于吊装7节8.2至16.5吨重的预制箱涵。由于作业场地紧邻居民楼,为保证施工安全,对原计划200 吨重型起重机调整为400吨重型起重机,并通过全站仪实时监测支腿沉降量,确保吊装过程中地面沉降不超过2毫米。为防范涵身脱落风险,施工团队还专门进行了3次试吊,确保吊装各环节衔接有序,安全可控。
9月6日11时05分,最后一节箱涵完成了精准落位,且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优质高效完成了涵洞的吊装任务。本次采用的封锁线路一次性吊装涵洞施工方法去除了钢便梁工序限速环节,大幅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安全风险,为高原铁路运营线路新增涵洞及护职工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与此同时,轨道拆除、路基开挖、防水层铺设等工序同步推进。施工团队采用“平行作业法”,边拆除边开挖,将传统串联施工的6小时工序压缩至3.5小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比原计划提前2.5小时完成主体施工任务。
此次工程改造不仅彻底解决了宁大线 K10+888段的排水难题,更使新箱涵排水能力较原有设施提升60%,可进一步抵御洪水冲击,同时形成“主辅结合”的立体防护体系,为铁路路基安全增加双重保障。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雯静 通讯员周悦翔、刘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