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日报评论员:于揅榷中正学风——关于“昆仑石刻”学术争鸣思考之八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海> 要闻 > 正文

光明日报评论员:于揅榷中正学风——关于“昆仑石刻”学术争鸣思考之八

来源:光明日报2025-08-10 19:37

  【学术争鸣】

  由光明日报发起的“昆仑石刻”学术争鸣,持续升温——自学界发觞,社会各界纷纷加入,如今,连国外汉学界也踊跃置身“战阵”,已成今夏备受瞩目的现象级学术公案!

  这场争鸣,如烈焰淬炼真金,似嚆矢引领习尚,悄然见证并涵育着求新求真求实的优良学风。

  争鸣映射学风优劣,学风决定争鸣质量。而学风是学术繁荣的基石,争鸣是学术进步的引擎。

  学术争鸣藉由不同观点交锋,催生思想,是激发创新创造的有效途径。可以说,但凡高质量的争鸣,势必培育求新学风。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孟子的雄辩散文,推理丝丝入扣;庄子的汪洋恣肆,富于瑰丽想象;墨子的简洁直接,蕴含实证逻辑……文章或阐发主张,或解析社会,或穷天究地,无不个性鲜明透着新字!这些开创性的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2000多年的发展根基。

  君子之德,风行草偃。求新学风,引领学人纷启智识闸门。本次“昆仑石刻”学术争鸣,关联学科甚多,各界学人荟萃,纷洒潘江,各倾陆海,洞见迭出,灼识纷呈,推动争鸣向纵深发展。

  学术争鸣的本质是探求真理,各种观点在论辩中接受质疑、验证,推动认知接近客观事实。可以说,但凡高质量的争鸣,断能涵养求真学风。

  1959年那场关于《胡笳十八拍》作者的争鸣,发端于郭沫若在光明日报刊载的文章。后辈学者刘大杰率先回应,予以辩驳。支持郭沫若的,不乏高亨、萧涤非等耆宿硕彦;而文史专家刘开扬虽敬佩郭沫若“用力之勤和识见之卓越”,却不赞同他的结论。编辑部也并没有因地位尊卑而偃东偃西,把已刊出和未及发表的文章一并结集出版,供学界继续探讨。

  没有求真的学风,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学术争鸣。只鸣不争,盲从权威,只会戕害学术。李森科凭权威压制孟德尔学派,导致前苏联生物学、农学数十载停滞不前,即为例证。

  学术争鸣以严谨、诚信为基,反对急功近利的武断,杜绝虚列论据的捏造,更摒弃迷信教条的垄断。可以说,但凡高质量的争鸣,定然引导求实学风。

  这次“昆仑石刻”学术争鸣,所有论者揆之笔法刻法,考之风化风俗,只唯实,重证据。各界好评如潮,网友仰首点赞。

  有网友说,这次最为我们激赏的,是有学理依据的争鸣过程,哪怕观点迥异,均允许畅所欲言。还有网友说,人们在争鸣中学会了独立思考、理性表达,学会了平等对话、包容互鉴。

  于争鸣中寻共鸣,于揅榷中正学风。新时代,面对互联网、人工智能汹涌冲击,我们更要坚守学术争鸣人人平等、出论发声秉持理性这一底线,不让算法蔽覃思,不让狭私污学术。

  我们提倡学术争鸣,我们扶持学术争鸣!试想,当一朵朵学术争鸣之花,艳艳灼灼盛开的时候,那该是何等的气象!

  (作者:光明日报评论员)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甘肃榆中:基础设施抢修有序推进

  • 大山深处的“守光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林炳亮:基孔肯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传播。林炳亮: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一样,都是由伊蚊传播,因此防控措施也一样。基孔肯雅热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并做好防蚊隔离。
2025-08-05 10:16
黄皮、龙宫果、嘉宝果、蛇皮果……不少爱吃水果的消费者发现,无论是在线下超市里,还是在线上购物软件里,市面上出售的新奇小众水果越来越多了。泰国的榴莲、山竹都是很热门的水果,我们在泰国采购过程中发现,当地的榴莲果园里会混种一些龙宫果的树木。
2025-08-05 10:15
》显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态势总体向好,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
2025-08-05 10:14
近30年来,程芳琴带领团队聚焦煤、电、冶等产业中产生的工业固废处理处置问题,致力于工业固废的低碳化、高值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通过“预处理活化—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技术链条,让工业固废逐步从环境负担转化为可利用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2025-08-05 10:13
物理学家利用一种仅几千克重的装置从核反应堆中捕获了中微子,这种装置的重量比标准的中微子探测器小几个数量级。Scholberg的COHERENT探测器首次利用了一种名为相干散射的现象,即中微子与整个原子核发生“散射”,而不是与构成原子的粒子发生散射。
2025-08-05 10: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