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作为河湟文化发祥地和核心承载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的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传承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印记。东汉赵充国六世孙赵宽在河湟地区办学授徒,为河湟大地播下了“育才重教”“耕读传家”的种子,乐都区高庙镇白崖子出土的《汉三老赵椽碑》记述了当时的盛况。乐都较早接受了中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洗礼,形成了独特厚重的人文环境。文脉的传承使得崇文尚贤成为这里的主流意识,使得耕读传家成为河湟儿女共同的精神追求。
近年来出现的瞿昙镇“徐家台现象”,更成为新时代耕读文化的鲜明例子。“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乐都区瞿昙镇徐家台村的村训,全村群众始终秉承“耕读传家”,高度重视教育,并从中受益。一个仅有210户人家的村庄,据统计先后培养出313名大学生,包括11名博士研究生、26名硕士研究生、55名各行各业工程师,推动了“耕读传家”这一农耕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在乐都群众中广泛传播。
如今,走进不少农村百姓家,许多大门门楹上还刻有三个字:耕读第(耕地立命、读书明理、及第为官)。进了堂屋,往往可见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其实,千百年来,陇右地区千家万户的“耕读第”,往往指的是这三件事:读书、耕田、习武。这背后是“从古知兵非好战”的武魂,更是朴素、赤诚的家国情怀。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万玛加、王雯静 通讯员陈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