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海> 要闻 > 正文

源源不断的支援力量

来源:青海日报2024-05-24 15:09

源源不断的支援力量

医院开展远程会诊。 玉树市人民医院供图

源源不断的支援力量

巴久(左)为患者检查,王鹏(右)在一旁观察。青海日报记者 杨红霞摄

  青海日报记者 杨红霞 王玉莹

  5月16日上午11点,尽管早晨已经查过房,但卫邵钧还是不放心昨晚刚入院、被诊断为心功能不全的高龄病人,临下班前又过来看一眼。

  “消肿不要着急,因为拖得太久了,咱们慢慢来。”

  卫邵钧说一句汉语,旁边的年轻人再用藏语翻译给病床上的老人。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人民医院6楼的内科病房内,卫邵钧随机找到病房内的一位年轻人,充当他的临时翻译。

  “刚来的时候还都是叫护士,现在看周围有能帮忙翻译的年轻人就抓过来,不管认不认识。”卫邵钧笑着说。

  2023年8月份,北京市密云区医院第五批第二期北京援青医疗队6人来到玉树市人民医院,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援任务。同批到来的卫邵钧因此而多了一个身份——玉树市人民医院内科主任。

  对玉树一无所知的他,刚来没几天首先感受到的是当地农牧民的朴实。

  “这里的人把医生称作曼巴,每次给他们看完病都会得到很真诚的感谢。所以我就和同事说,我们一定要对患者多一些耐心,尤其碰到年纪较大的、不识字的,更应该多叮嘱一下,药该怎么吃、回家后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作为“组团式”帮扶的医疗队,他们的任务不仅是要给当地群众带来先进的诊疗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当地医生,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团队。

  在一楼眼科门诊内,主治医师王鹏正盯着徒弟巴久为病人进行检查,“她现在可以的。”王鹏悄声说。

  跟着王鹏学习近一年,巴久说她目前对于眼表疾病的确诊、检查和治疗都能拿得下来。“以前我们医院没有眼科,王老师来之后开通了眼科门诊,我就跟着他一点点地学习。现在,医院的眼科建立起来了,还能开展一些二级手术。”据王鹏粗略统计,自去年8月份眼科门诊开设以来,接诊了700多人次。

  “这个季节很多人去挖虫草,角膜异物、感染等问题比较多。此外,在对青少年进行视力筛查的时候,发现孩子们的近视率较高,而且年纪偏小。医院成立眼科,对于眼部基础疾病的诊治和青少年近视的预防、治疗,都能更及时、更方便。”王鹏说,虽然支援时间短,但看着医院眼科从无到有,看着带的徒弟已能够独自处理一些简单问题,觉得很欣慰。

  援青队员中,敖日格勒作为队长,这已经是他在玉树的第三个年头了。

  2022年7月,敖日格勒担任密云区第五批援青医疗队队长,带领医疗队以“组团式”医疗帮扶形式到玉树市人民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任医院院长。

  院长一职,起初也让敖日格勒倍感压力。“作为院长,不仅要抓业务,更要抓管理。管理就是管人,得罪人的事情没少干。”但为了医院的发展,敖日格勒还是在管理上下了狠心。

  “对管理团队进行了大换血,将院委会内不干事儿的、干不了事儿,我们基本上全退了,纳入了以80后为主、有责任心的、积极性高的一批人,明确了各个副院长的职责,将一些业务骨干放到科主任的位置。”以前粗犷型的管理模式在敖日格勒的带领下渐渐有了新变化。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班子从过去‘这不是我的事情、这个事情有难度’转变为‘这个事情我来办、这个事情我来安排’。领导做事有了章法,有了积极性,下面的人自然而然也提起了积极性。”说到这里,敖日格勒满脸欣慰。

  在玉树市人民医院,支援团队还有青海本地的“青南支医”,大家合作无间,共同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力量。“我们和来自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家团队拧成一股绳,新建了包括眼科、公共卫生科、健康管理科等在内的7个科室,去年开展的新技术和项目就达到67项。从临床到医技,从诊断到治疗,以‘师带徒’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不仅把病人留在当地,也把先进的技术、理念留在了当地。”

  敖日格勒说,通过医疗帮扶,可以很好地将帮扶团队背后的资源利用起来。目前,玉树市人民医院对接北京市密云区医院和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开通了远程会诊业务体系,“远程医疗协作”与“学科联盟建设”取得同步发展。同时,还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密云区医院通过腾讯会议开展培训、教学查房10余次。“虽然一批批的支援队伍来了又走,但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我们可以借助科技手段,让支援力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玉树。”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夕发朝至!京港、沪港间开行高铁动卧列车

  • 乌鲁木齐:“游牧文化旅游节”开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2024-06-12 09:2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2024-06-12 09:19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2024-06-12 09:17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2024-06-11 14:27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2024-06-11 10: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