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冰川,辽阔的草原,古老的原始森林,以及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共同构成世界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被誉为大美之境的三江源,也被称为“中华水塔”。
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巍峨雪山(光明网记者 王鹏威 摄)
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来源于此。这里雪峰耸立、水碧天蓝、空气纯净,孕育和保持着大面积原始的高寒生态系统,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平均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
然而这片古老而纯净的土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也曾陷入巨大的生态危机。
为了守护“中华水塔”,2003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2016年3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正式印发,拉开了中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探索实践的序幕。在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超过12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地区开展这项全新的体制试点,既没有现成模式可资借鉴,也没有成熟经验可以照搬,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一切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成立,组建省、州、县、乡、村五级综合管理实体,实现生态全要素保护和一体化管理。“我们现在划转过来的水利、环保、国土、林业、草原,全部都化转到一起了。各部门刚好配合起来,再不像以前一样。现在沟通的时候就在一个部门里面,很方便。”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曲麻莱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副局长才仁旦周说。
才仁旦周正在查看黑土滩治理情况(光明网记者 王鹏威 摄)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成立解决了管理体制不顺、权责不清、管理不到位和多头管理等问题。这一创新性的管理体制,实现从“九龙治水”到“一龙管水”。2017年,作为我国第一个由地方立法的国家公园法律——《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除了创新管理体制,还制定印发了科研科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特许经营、预算管理等14个管理办法,形成了1+N政策制度体系。
三江源国家公园为防治鼠害设置的招鹰架(光明网记者 王鹏威 摄)
三江源国家公园用制度和司法护佑国家公园自然生态之美。近年来,黑土滩治理、退化草原补播、封沙育草、湿地保护等生态治理工程,实现增草、增绿、增水,园区内48宗矿业权全部退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抚平生态疮疤,那些生态环境的历史欠账正在逐步解决。
生态修复改变的不仅仅是三江源的生态环境,还有人的观念。2016年,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曲麻莱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局长尕塔的组织下,大自然摄影队成立,谈起成立大自然摄影队的初衷,尕塔介绍:“一方面宣传自然风景,一方面跟踪监测垃圾。拍摄三江源大美的生态,这也是对外的一个宣传窗口,让更多的人关注三江源,逐渐形成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理念。”
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三江源。他们与大自然真正地融为一体,把这里的动物当做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与他们共同成长、和谐共生。
当地牧民(光明网记者 王鹏威 摄)
生态在改善,自然条件在变好,三江源国家公园对于保护的探索却没有止步。在这几年的时间里,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如何将生态保护与牧民充分参与,让牧民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能够实现精准脱贫、增收致富,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一直在实践的课题。除了创新建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之外,还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形态,健全完善自然资源特许经营制度,优化特许经营项目目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乡村产业链供应链提升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京东物流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数字化赋能、完善基础设施以及人才振兴方面充分布局,系统性推进乡村振兴,持续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建设乡村物流体系、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昂赛大猫谷(光明网记者 王鹏威 摄)
与此同时,国家公园建设红利也在不断释放。在位于澜沧江源园区杂多县昂赛乡,“昂赛大猫谷”自然体验项目将自然保护和社会发展融为一体,当地牧民通过担任自然体验的向导和接待家庭,可以获得切实的收入。目前为当地社区带来超过200万的总收益,据负责运营该项目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国家公园项目负责人秦璇介绍,“昂赛大猫谷”自然体验项目已有22户牧民接待家庭,项目的全部收益,45%为接待家庭所得,45%纳入社区基金,用于社区公共事务,10%用于昂赛区域的生态保护工作。
秦璇正在接受记者采访(光明网记者 王鹏威 摄)
自然与人类,保护与发展,面对大自然,并非束手无策。三江源的世居居民牧民,成为国家公园的“园民”,都在以不同的身份守护好自己的家园。保护三江源自然生态,让 “一江清水天上来”,潺潺向东流,奔向大海。(靳铃涵 岳沛 王鹏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