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长期以来,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医疗事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自医疗“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启动以来,来自上海和青海省内的帮扶团队持续聚焦医疗短板弱项,主动融入,倾心帮扶,从项目建设、资金援助、人才培养、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截至目前,共有来自上海市及省内的6个帮扶团队55人奉献在果洛各医疗卫生机构,为果洛州医疗卫生事业高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医疗“组团式”帮扶工作不断向前向好发展,实现了“三个转变”的跨越发展。
从无到有,填补医疗技术空白
近年来,青海省果洛州积极依托帮扶团队后方资源和技术支撑,充分发挥医疗“组团式”帮扶人才“指挥员”“智囊团”作用,结合重点帮扶县医院实际需求,聚焦医院管理、诊疗水平、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向,加大新技术新业务推广和新专科建设力度,大力引进先进医疗设备,拓宽医疗服务领域,不断形成具有高原医疗特色的医院发展模式,提升综合医疗服务水平。
上海市帮扶团队因地制宜、按需施策,重点打造白玉兰远程医疗系统,实现青海省、上海市34家三甲医院信息联通,先后开展了远程培训、远程诊疗等项目,试点打造了“院士专家服务基地”和“博士工作室”,医院业务量同期上升27%,多个学科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玛沁县先后引进开颅手术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超声/CT引导下穿刺术等新技术新项目25余项,率先实现应用青海省内唯一载有40排CT的“移动医疗一体车”,创新性融合“车载高清CT成像技术、5G远程通讯技术、AI辅助诊断技术、影像专家复合会诊”等多项技术,有力解决了果洛州地广人稀、CT配置困难、影像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问题。
班玛县创新开展四维彩超、NT检查、无痛肠镜等新业务、新技术20项,进一步拓展了诊疗范围,填补了多项医疗技术空白;甘德县也开展包括喉部穿刺、清宫术、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及急诊科各类抢救等新技术10余项,有效提升了急救能力和水平;达日县则自主开展阑尾炎等各类手术200余例,成功救治首例脑梗塞患者,打破了11年来自主开展手术“零”的局面。各重点帮扶县创新技术、填补空白,推动医疗服务不断深化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幸福度显著提升。
由少变多,补齐本土人才短板
扎根果洛的帮扶团队坚定落实“带土移植”工作理念,充分发挥智力和技术优势,积极探索建立起了“一带多、多带一”师带徒、团带团的“传帮带”人才培养机制,从手术指导、教学查房、新技术培训等集中发力,强化带培,促进本土医疗人才尽快成长成才,实现从人才“输血”到自主“造血”的转变,为果洛培养造就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
达日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师带徒”的方式,选派10名本土专业技术人员赴省级医院进修,一体化统筹推进“组团式”+县医院+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骨干人才队伍架构,实现了省、县、乡医疗人才培养三级联动;班玛县通过临床带教、跟岗学习、示范教学等方式,培养本土医疗骨干25名,引进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专家医师3名,安排21名医疗骨干和专科护士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考察学习、跟岗实训,助推“双向交流”机制走深走实。同时,其他各县积极落实帮带责任,细化帮扶举措,大力培养本土医疗专技人才100余名,逐渐突破了本土医疗人才匮乏的瓶颈和堵点。
从远到近,缩短“患者”就医半径
青海果洛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帮扶团队聚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均衡布局,第一时间让危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大力开展巡回医疗、义诊科普等医疗基层行活动,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州、小病不出县”的目标。
上海市医疗“组团式”帮扶团队结合果洛实际,充分整合、利用上海援青医疗资源,打造“两小时”救治圈,以“120”急救平台为统领,将果洛州人民医院作为全州应急医疗救治中心,以玛沁县、甘德县人民医院为支点,乡镇、村社区卫生室为补充的医疗急救网络已初见成效,成功救治急性心梗22人,脑血管意外患者18人,急性创伤多发伤患者28人;达日县成功举办“九乡一镇”三位一体化诊疗直通车健康科普活动,多次开展巡回医疗下基层惠民活动,向牧民群众免费发放急需药品,免费进行地方病筛查,极大地缩短了人民群众就医距离;玛多县多次深入基层,积极开展岐黄针疗法100余人次、火针疗法、推拿正骨整脊疗法等50余人次,拓宽了义诊服务范围,拉近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万玛加、王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