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古瓦公路在山水画廊中蜿蜒穿梭,清新雅致的村居与山川云雾交织融合。走进秋日的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三合小镇,绿意层叠,山水一色,自然风光与农耕文明和谐交融现代和美乡村画卷。
红色引擎联出新“薯”光
“洋芋花儿开得艳,铺成了紫色花海,一垄接着一垄开,亮出了三合农业的新风采……”平安区农产品物资交流会上,一首青海花儿“漫”出了三合镇高质量发展马铃薯产业带来的喜人变化。聚焦资源优势,坚持“党建引领、绿色发展、产业升级、增产增效”发展思路,三合镇迎来了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薯”光。
三合镇马铃薯种植以湾子村、寺台村、庄科村、新安村等地为主,当地群众世代种植土豆。由于地处平安近郊,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大量撂荒地闲置无人耕种,产业发展“小散慢”等问题制约着农业发展。
好思路决定好出路,新规划引领新产业。三合镇党委积极融入平安区富硒农业产业规划和全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发展大势,推动马铃薯产业“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收贮专业化、加工精深化、营销品牌化”发展。规划200公顷富硒马铃薯主产示范区,引进国家级农业示范合作社,建立马铃薯交易市场。现有交易大棚两座、容量500吨的储藏窖1座,配备皮带运输机、精选机、运输车辆等设施,升级包装精选车间。马铃薯播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产业链逐步完善、价值链逐年提升。
“党的惠农好政策给了我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的信心和底气。”种植大户袁发存感慨颇多,“过去洋芋收获之后,最发愁的是销路,卖不出去就只能烂在地里。现在镇上有了交易市场和储藏窖,还开了马铃薯粉条加工厂,这些都不是问题了。”他成立的欣荣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去年流转土地种植马铃薯80公顷,平均亩产达到6000余斤,净收入20余万元。
为促进小农户和大农业有机衔接,三合镇探索形成“村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联农带农新模式。好的产业发展平台,还有“高原富硒”品牌加持,产区内大部分马铃薯都通过“订单农业”销往内蒙古、广西、云南等省区。种植合作社吸纳周边剩余劳动力就业,越来越多农户搭上联农带农“顺风车”,在家门口挣上了钱。
小小菌菇变身“致富伞”
走进9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魏君的羊肚菌种植大棚,清香菌味扑鼻而来,一朵朵羊肚菌破土而出,犹如褐色的“小伞”铺满整个大棚。
村民用小刀削去菌柄处的土层,小心翼翼地放进收集盆里,看着收获的羊肚菌,魏君喜笑颜开。
“菌菇采摘期约70天,每天采摘羊肚菌、榆黄菇、平菇500余斤,一个采摘期收益可达40万余元。”魏君满怀喜悦地说。
魏君承包的15个蘑菇大棚是国家税务总局对口帮扶三合镇易地搬迁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的项目设施。
近年来,三合镇党委政府围绕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重点目标,持续落实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引进本土企业,鼓励引导农户种植菌菇,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打造生态“蘑菇小镇”。
“种上羊肚菌就好比地里淘‘黄金’。羊肚菌给村民们带来了好‘钱景’。”平安区乡村振兴扶贫产业园园区负责人刘辉说,“羊肚菌喜冷喜湿,三合镇纬度高,相对温度低,最适合羊肚菌的生长。去年收购的3万斤羊肚菌品质好,市场上供不应求,今年又和村民们预定了5万斤。”
三合镇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资源气候优势,把羊肚菌种植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现代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创建示范种植基地,积极对接平安区扶贫产业园高原农夫集团,采用“合作社+电商+农户”线下线上运营模式,把特色农产品引向广阔市场。为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合作社将菌种和种植技术与农户共享,企业统一收购加工,实现“抱团发展”。
“每天有近30个人在产业园务工,主要负责产品的分拣、加工、包装等工作,每季度带动农户户均增收5000余元。”刘辉表示,通过村民入股、就业务工等,企业和农户构建起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群众分享到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生态绿色切换成“美丽经济”
远山如黛、白云涌浪。
漫步在丛林深处,绿色诗意可望可即,城市的喧嚣被抛之脑后。住林间屋、吃农家饭、赏山水景,已然成为当下旅游的新时尚。每年六月到十月的旅游旺季,三合镇庄科村游人如织,生态小木屋入住爆满。
庄科村是典型的高寒山区村,平均海拔2800米,森林覆盖率达81.5%。依托海拔高气候凉爽、自然资源丰富、农耕文化深厚等独特优势,庄科村大力发展乡村康养旅游。
“发展之初,我们争取到300万元扶贫资金,建设庄科村游客接待中心。”庄科村党支部书记马玉录回忆,通过党支部牵头、群众投工投劳、公司运营管理的方式,在林间建成生态小木屋、水系等基础设施,村里才有了第一个旅游景点。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生态小木屋作为特色民宿和观光景点的结合体,很快成为平安及周边地区“网红打卡点”。
为进一步打造避暑康养旅游品牌,2023年,三合镇在冰岭山村打造药水泉藏式康养禅修中心,建成了以藏式药水泉文化为中心的生态旅游度假区。预计今年夏季能吸引周边及省外游客一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万元以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离不开对生态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庄科村党支部书记马玉录说,只有守护好这里的山水,才能吸引来更多游客,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
“乡村民宿契合现代人远离喧嚣、亲近自然、寻味乡愁的美好追求,特色鲜明的乡村民宿已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效切入点,乡村民宿经济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大有可为。”平安区三合镇党委书记王永升说,秉承这一思路,三合镇挖掘山林、茅屋、溪流、河湖等原始自然生态、淳朴民风民俗和文化底蕴,真正将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的资本和优势,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万玛加、王雯静、通讯员祝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