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以来,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紧紧围绕干部、群众、人才等关键主体,切实抓好“振心”这一灵魂工程,全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质赋能。
“乡村振兴首在‘振人’、重在‘振心’。”这已成为海东市乐都区推动乡村振兴的共识。在2023年新一轮“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的选派中,乐都区遴选出366名政治素质强、工作能力强、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优秀年轻干部驻村入户扎扎实实开展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选派干部中,本科学历263名、研究生学历16名,平均年龄下降至40岁。”乐都区相关负责人说,为大力吸引和激励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广阔天地展才华、显身手,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乐都区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优化服务方式,
为深入实施“村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工程”,乐都区动员全区270名符合条件的村“两委”干部报读中职班、大专班,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全员培训,推动村干部学历素质“双提升”。通过组织实施“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工程”,实现1.6万名党员轮训全覆盖。乐都区以“双推双选”制度推动落实村级组织“223”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从致富能手、复退军人、返乡创业就业优秀人才中培养储备村“两委”后备干部914名,入党积极分子1310名,切实以人才要素激活乡村振兴“源”动力。
同时,多年来,乐都区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民双向积极性,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领广大农户“抱团”闯市场,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截至目前,建成农业部直联直报备案畜禽规模养殖场43家,养殖专业合作社76家,家庭牧场139家,养殖大户6274户,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1561家,农村创新经营主体20个,8家专业合作社荣获“国家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为全面提升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能力,激发农民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乐都区聚焦本地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引导农民群众运用互联网、电商等新渠道探索产销融合,进一步畅通农畜产品双向流通渠道,着力培育一批有头脑、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乐都农村产业革命的生力军,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今年以来,举办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班92期,培训城乡劳动力4537人次。
另外,通过举办农村致富带头人创业能力提升培训,组织“高原电建”、“蒲台水暖工”劳务品牌带头人和劳务经纪人进行座谈等方式,培养出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引领带动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牧业、乡村旅游业等生态产业,持续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借助外力,更要激发内生动力。乐都区深入开展“文明村镇”、“五星级文明户”、“五个十佳”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活动,持续发挥乡贤参事会、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红黑榜”等积分作用,利用积分超市带动形成良好家风,践行文明新风,为群众送上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让文明之花飞入寻常百姓家。目前,全区354村、12社区已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并将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纳入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
目前,区、乡两级开展惠民政策宣讲700余场,覆盖人群1.6万人次。振“心”是补足自信自强的“精神之钙”,宣讲引导更要落脚于此。乐都区积极组建惠民政策巡回宣讲团,组织力量深入一线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精准掌握各类群众的学习需求,借鉴“板凳会”“炕头会”“田间会”等民间娱乐方式,适应对象化、差异化、分众化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靶向讲解,开展接地气、贴民心的宣讲,用乡音传递新思想,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用“身边变化”感悟发展成就,确保群众听得懂、可落实。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万玛加通讯员李小英、刘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