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是艺术圈的“另类”,“孤勇”但不孤单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海> 要闻 > 正文

我是艺术圈的“另类”,“孤勇”但不孤单

来源:文化西藏2023-06-16 16:42

  乘电梯到达七楼,走过一段宽敞的楼道,拐角窗户投射的阳光,正好映照在何军洁家门口。那是一排工作室的名牌,其中两幅尤为显眼——“赤林书院”“红色文化”。

  轻叩几声,房间里电锯与石材的交错的声音渐消,迎门而见的是一身笔挺的中山装和一双神采奕奕的眼睛。

  “可把你们给盼来了!”何军洁的声音洪亮且中气十足,“家里比较乱,别介意啊。这边是刚刚淘回来的仁布玉。”何军洁一边指向堆在茶几位置的几筐分割好的“石胚”,一边往前走着。

  “来来来,请这边坐。”在一张铺着白色垫布的书桌前,何军洁简单收拾了一下,便坐了下来。

  “该从哪里说起呢?先从我改名字这件事情说起吧。”

  执着追寻三十年才抵达的“起点”

  1964年2月19日,何军洁出生在四川南充的一个村子里。

  他从小就和别的孩子想法不一样,渴望读书,喜欢艺术,但那时候的他,还不知道“艺术家”是什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逢改革开放的大潮,彼时的何军洁,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心中充满了壮志豪情。

  “何军洁,‘军’代表人生,‘洁’代表人格,那时候我就给自己定位,这一生一定要走正道。”何军洁回忆起自己改名字的初衷。

  也是从那时开始,何军洁开始慢慢走向“艺术”这条道路。

  一切的谋生手段都成了点亮梦想的薪火微光。

  烟火和诗意,总是不可兼得。赚钱、养家,是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的首要责任,也是生活的必需品。

  “我做过汽车修理、搞过建筑、建沼气池等等,干过很多行业,但那不是我人生最终的梦想和选择,我始终想做自己最热爱的事情,想实现自己的梦想。”何军洁从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初心。

  一件事干几天不难,而真要去为之奉献一生、倾尽所有,所需的就不仅是一腔血勇。所以,人类最伟大的品质是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坚持!

  尽管工作每天很忙、很累,但何军洁依然坚持每天看书、临摹、篆刻。

  清晨,一缕微光即将穿过灰色的天空,整个城市都还在睡梦中,何军洁已经在书桌前开始了他的临摹“工作”。

  为了提升自己的书法、篆刻和写作水平,何军洁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十六、七个小时都在潜心学习。

  “从2010年前后我开始练习书法和篆刻,慢慢把生意一点点脱手,直到2014年才正式踏入这条道路。”何军洁说。

  “这个习惯坚持了十多年了,下午是篆刻的时间,刚才我正在切石头,前期工作做得差不多了,要准备开始刻了。”何军洁手里拿着一块被他切割好的仁布玉,旁边是一幅已经画好,将要篆刻的人像。

  一说起篆刻、书法,何军洁仿佛有说不完的话,手舞足蹈得像个孩子,当然,做起这些事来他好像也有用不完的精力。

  “我很热爱这些,所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何军洁兴奋地说“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临摹、篆刻、写作,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其他时间都在做这些事,一直到凌晨两三点,所以现在颈椎不太好……”说到这里何军洁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便又拿起石头开始琢磨了。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梦想的萌芽,到2010年前后的巨大转变,正是这份初心的支撑,才得以让何军洁在三十年后真正抵达梦想的“起点”。

  生命的长廊有尽头,但梦想没有,意志坚定的人,总在超越他所处的环境。

  “他们说我是艺术圈的‘另类’”

  古人有云:五十知天命。50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命已过半数,奋斗已是过去式,安于现状是最好的选择。而对于何军洁来说,50岁,是他人生的另一个开端。

  2014年,何军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次身份的转变,让何军洁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那时候我开始考虑,是不是应该把‘爱好’变成‘专业’了呢?努力为生活奋斗了半辈子,是时候为梦想而奋斗了。”提起正式踏上艺术道路的决定时,何军洁平静地说到。

  跟班培训、拜师学艺……

  有了计划,何军洁的执行力也随即“启动”,他开始了专业的书法和篆刻学习。

  随着专业学习的推进,何军洁的书法和篆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临摹最好先选西汉印,汉印种类多,文字处理上也较为规范,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入门和掌握篆刻的规律。学习篆刻要细心、耐心,循序渐进……”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骆芃芃在为何军洁上课时讲到。

  2014年,经朋友介绍,何军洁拜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骆芃芃为师,开始系统地学习篆刻。

  “第一次去找老师内心还是有些忐忑的,毕竟第一次拜师就是全国顶级的专家。”何军洁的声音有些弱了下来,带着些犹豫又说到“其实我这个年龄开始做这些事,有很多人说闲话的,可能大家都觉得我是个‘另类’吧,所以去找骆芃芃老师的时候也会有些担心。”

  “你身上有一种艺术气息。”可骆芃芃老师非但没有“看不上”何军洁,反而第一次见面就和何军洁开起了玩笑。

  “老师那么忙,但每次给我上课都是两三个小时起步,从临帖开始教,给我讲具有代表性的西汉印的特征,大方向和小细节怎么把握,教我临摹顺序,布置作业……”提起骆芃芃老师,何军洁既亲切又充满自豪。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何军洁心中骆芃芃老师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

  在学习篆刻、书法的同时,何军洁还在开拓自己的“业务”范围——写诗。

  “每个人有不同的习惯吧,有人喜欢写日记来记录心情,有人喜欢写诗,我是后者,我觉得诗词是可以把一段时期的所想所得完全融入其中的,日记相对来说可能比较零碎。”提到写诗的来由,何军洁谈了自己的想法。

  “很多诗都是有感而发,练习书法的时候、篆刻的时候,甚至吃饭喝茶也都有小诗。”聊起写诗,何军洁便翻出自己平时的记录。进京求学 沓雪迎春一月辰,霜天送暖万家询。几闻京华诗书地,只作寻常阅卷人。

  苦练书法明月载星移,孤灯照墨驰。金毫催悍马,玉带绕千丝。 舒卷听私语,真经静处时。霜花书次第,寒寂伴人痴。

  歌以咏怀,诗以言志。

  何军洁以诗言志,在自己的天命之年,尽量让这条漫漫艺术道路走得不那么“艰难”。

  “这条道路上,我不会永远都是‘孤勇者’”

  “成了!”

  何军洁内心激动不已,顾不上时间已是凌晨,兴奋地喊道。

  在经历了10多天的画像、雕刻、磨平、再雕刻之后,何军洁的第一方印章——伟人像,终于完成。

  “必须要把他的‘神’表现出来,否则我觉得是对伟人的不尊重。”在被问到为什么反复磨平重刻这么多次时,何军洁郑重地回答。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篆刻展区”“书法展区”何军洁人生第一次个人展,在西藏自治区图书馆顺利举办。

  积攒了10多年的1700多幅书法和篆刻作品,在这一刻向世人展示了出来。

  “这是我的第一幅作品——伟人像……”看到有观众在自己的第一幅作品前驻足,何军洁上前介绍道。

  作品神态勾勒得惟妙惟肖,透过印章上人物的神情,仿佛看到了伟人一生的峥嵘岁月。

  “篆刻是个漫长的过程,从选图到画像再到下刀,中间要经历无数次的构思和修改。”回想到这一路走来的不易,何军洁介绍完久久未能回神。

  热爱虽可抵岁月漫长,但有光的地方就有黑暗。想起那段难捱的日子,何军洁一度眼含泪水。

  采访时,没想过会有这样的情景,我们只注意到何军洁用热爱的涓涓细流,磨平枯燥生活的棱角,却没有发现他将内心的波涛汹涌掩藏在平静的表象之下。

  “没有专心做篆刻之前,我是家庭美满,做这个之后变成妻离子散了。”何军洁用开玩笑的语气说着,落寞之情却从眼角流出。

  时间回到2014年。

  此时的何军洁为了练习篆刻、书法,开始无心顾及经营的生意,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身边的亲朋好友、家里的妻子儿女,都劝他好好做生意,书法、篆刻这些可以作为副业,当个爱好。

  但是这一次,何军洁想遵从自己的内心,想完成自己的人生追求。

  “我要在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以‘党史’为主题办一场展览。”何军洁说“那时候一直有这个想法,并且现在实现了。”

  在光芒万丈之前,我们都要接受身处黑暗时的无助与彷徨。

  家人们、朋友们有人劝说,有人嘲笑。

  最后,大家做了同一个选择——远离这个只知道写字、刻石头,每天不务正业的“疯子”。

  “我妻子对我忍无可忍,我们每天都在吵架,最终选择了结束这段婚姻。”何军洁说“这些年我失去了太多,失去了亲情友情,在感情和金钱方面我变得一贫如洗,最困难的时候连吃饭都是问题,边打工赚钱边做篆刻,有时候是靠儿女接济,但还好我挺过来了。”

  “其实生活就像矮人看戏,看不见舞台的时候,只能凭着别人说长短。”何军洁说“我喜欢去创新去开拓,做别人不敢想的事情,只要是正确的,不超出原则性的东西,我都会去研究。我喜欢篆刻,喜欢书法,也喜欢写诗,这是我的人生追求,我生来就属于它们,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

  君子知命不惧,日日自新。经历了风风雨雨和人生大起大落的何军洁,早已看淡一切,他现在唯一的目标就是好好写,好好刻,不断地超越自己,用更好的作品记述、赓续红色文化。

  如今从事书法、篆刻工作10余年,何军洁在自治区文化系统的支持下,已经办了两场个人专题展。

  当问到他第一次展出自己的作品有什么感受时,他表示“没有什么风雨,只有心路历程。”

  透过何军洁平静的语气,仿佛看见了一个“孤勇者”在无数个黑夜里踏着崎岖踉跄前行,经历一次次的“重振旗鼓”。

  不要质疑努力的意义,努力的人永远不会被辜负。

  “这也算是这些年坚持的成果,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领域,我也会一直把这件事坚持下去,不辜负自己,也不辜负所有支持我和信任我的人,我也相信,这条路上我不会永远都是‘孤勇者’”何军洁坚定地说。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巴基斯坦与印度宣布停火

  • 张海琴打破女子55公斤级三项世界青年纪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