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看看今天我们农村,放在以前根本就不敢想,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全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啊!”正在给牦牛喂草料的包庆生激动地说着。“五年的时间,我们村实现了村容村貌变靓、村民收入增加、基础设施提升、集体经济壮大的大变化。”说起这些,大家伙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念活牛羊“养殖经”拓宽群众致富路
初夏,走进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乡井尔沟村的“家庭牧场”,棚圈里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牦牛毛色光亮,悠闲的吃着饲草料,建档立卡户包庆生看着满圈的牛儿心中甚是欢喜。
今年50岁的包庆生,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对养牛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因为没有资金支持,他家的养殖一直没形成规模。2016年借着精准扶贫的春风,包庆生抓住政策的好处,积极享用“530”扶贫贴息信贷政策和5400元的启动资金政策,开始了规模养殖牛羊。尝到了养殖业带来的甜头后,包庆生随即起了成立个人“家庭牧场”的念头,如今养殖利润逐年见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他也经常帮助周围的群众,
“我会为有养殖意愿的村民提供些牛犊。咱们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也不闲着,每年定期邀请农业种植与动植物防疫高级讲师给村民讲授畜牧养殖知识,”包庆生介绍说,村里区里经常用“板凳会”的形式,以“政策宣讲+为民办事”的模式,解决种养殖户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通过互相配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养殖方式,现已带动周边200多户群众增收。
“我们村的牛羊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销量好,都是整车拉到省内外牛羊市场。”如今,包庆生已经从最初的两三头散养发展为规模化养殖150多头牛,一年收入近20余万元。
近年来,洪水泉乡积极探索富硒养殖产业结构,发动农户扩大养殖规模、开设“家庭牧场”,改变以往畜养殖生产“小、散、弱”的格局,推动养殖产业增产提质。目前,全乡建成“家庭牧场”规模养殖场13个,养殖合作社46个,养殖业发展让更多的群众走上增收致富的“快车道”,过上了真正的牛日子。
线上卖牛羊,“玩”出大市场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产业兴,则百姓富。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乡广泛应用标准化养殖技术,积极鼓励“家庭牧场”、养殖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带动养殖户走上了致富之路。
近年来,养殖户越来越多了,每名养殖户的收益状况也不尽相同。怎样养殖能赚更多的钱,是养殖户思考最多的问题。为拓宽销售渠道,一些养殖户通过线下线上共同发力,发展起了自己的“线上+线下”牛羊销售模式,马玉祥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洪水泉乡的养殖户门客串起了网络直播达人,通过快手、抖音等社交账号,向直播间网友介绍饲养牛羊的品种和养殖优势,积极与直播网友问答交流。同时,将不同品种的牛羊一一进行展示介绍。通过网络销售,不仅培养了一批网红达人,还拓宽了牛羊销售渠道,增加了养殖收入。
马玉祥在快手平台卖起牛羊来浑身是劲,经常在网络上自学销售常识,通过讲解牛羊养殖常识增加粉丝量和关注度。久而久之,大家谁家要卖牛都会来找他。养殖户马登明以前因为担心牛卖不出去,不敢扩大养殖规模,有了马玉祥的帮助,这两年牛、羊的销售不愁了,养殖规模也逐渐扩大了。养殖户马登明说:“之前我们卖牛都要拉到市场上,自己家没车很麻烦,现在通过快手平台在家就能卖牛了,特别方便。” 这几年,马玉祥通过直播积累了一批忠实粉丝,为他的线上卖牛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活畜交易市场也顺利开辟了牲畜线上交易渠道,打通了电商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的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牲畜交易市场行情,获得更多决策参考依据。
“现在网络发达,快手、抖音等平台也给我们养殖户创造了机会,我养了十多年牛,这两年通过党的扶贫政策和网络直播让我的养殖业走上了快车道,拓宽了广大村民的致富路,现在区上很重视自媒体直播人员,对自媒体人员进行了培训,我们将顺应党的好政策,真正‘犇’向牛日子。”马玉祥笑着说道。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万玛加、王雯静 通讯员祝美甲)